傳播學本科教育專業方向思考

時間:2022-02-04 09:52:16

導語:傳播學本科教育專業方向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播學本科教育專業方向思考

自本世紀初以來,為適應社會發展對專業化、個性化和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我國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中開設專業方向。教育部對這種現象給予積極回應,下發通知鼓勵高校“根據國家對各專業建設的要求,在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的基礎上,在高年級靈活設置專業方向”①。此后,有更多高校在專業平臺上增開專業方向。本文擬研究傳播學專業方向開設情況,探索跨學科培養信息傳播類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方法。

中國高校傳播學專業及專業方向設置概況

傳播學理論進入中國時間不長,傳播學本科專業教學在中國大學時間更短。2001年,教育部批準在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四所大學試辦傳播學本科專業,到2012年9月,傳播學專業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近十幾年來,中國高校傳播學本科專業開設呈現出多點啟動、遍地開花之勢。開設傳播學專業既有“985”“211”等實力較強的院校,也有一般地方院校;既有公辦院校,也有民辦院校、獨立學院及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既有綜合性院校,也有傳媒類專業院校,甚至有外貿、民族、工科、體育、師范、農林、軍事等其他類專業院校。在傳播學專業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伴生一種新現象——專業方向的設立,許多高校在傳播學專業基礎上,拓展和延伸出不同的專業方向。根據相關資料統計發現,在70余所設傳播學專業的院校中,有一半開設了專業方向,有些院校甚至設有兩個及以上專業方向(見下頁表格)。對中國高校傳播學本科專業方向設置情況進行分析,可看出如下特點。首先,傳播學專業方向開設遍涉廣闊領域。傳播學教育從傳播媒介、信息內容和傳播行為與范圍等三個維度開展,如網絡傳播、跨媒體傳播、數字媒體傳播等專業方向屬于傳播媒介范疇;企業傳播、文化傳播、健康傳播等專業方向屬于信息內容范疇;國際傳播、區域傳播等專業方向屬于傳播行為范疇。其次,傳播學專業方向開設呈現不同形態。有的院校傳播學專業方向設置是顯性的,專業方向名稱明確,有審批報備手續,有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有的院校傳播學專業方向開設是隱性的,專業方向名稱不明晰,專業方向沒有經過審批和備案,沒有獨立的培養方案。最后,傳播學專業方向選擇存在趨同取向。雖然傳播學專業方向在中國高校有近20類,但相當多的院校傳播學專業方向與“網絡”“新媒體”和“影視”相關性較大。在31所開設傳播學專業方向的院校中,有12所院校開設了與“網絡”相關的專業方向,有8所院校開設了與“新媒體”相關的專業方向,有4所院校開設了與“影視”相關的專業方向。這些情況說明,網絡、新媒體和影視等方向代表了傳播學未來行業的新趨勢。趨同化的專業方向選擇,會影響傳播學專業整體布局,不利于多樣化、個性化培養特色的形成。

傳播學專業方向的開設是媒介新時代的必然

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社交媒體的崛起,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沖擊,形成了媒介新時代傳播格局。傳播學本科教育出現諸多專業方向,是高校為適應媒介新時代的自覺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一,傳播學專業方向開設契合了融合化的學科發展在媒介新時代,信息傳播已成為信息科學等諸學科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傳播學必須加快與其他學科融合的進程。傳播學學科融合途徑可分兩類:第一類是新聞傳播學內部的交叉融合或進一步細分,如影視傳播(或視聽傳播)方向是傳播學和廣播電視學的融合,國際出版與傳播方向是傳播學和編輯出版學的融合。第二類是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有傳播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開創新的學科領域,如政務傳播方向是傳播學與公共管理的交叉;也有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如輿情調查與分析方向主要是采用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傳播學學科融合的態勢為本科專業方向的開設創造了條件,可以更好地利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傳播學各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適應社會對不同規格人才的需要。在傳播學開設不同的專業方向,研究傳播學專業教育過程中融入其他學科的前沿理論、知識乃至學科范式,對于進一步推進學科專業融合、實現知識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二,傳播學專業方向開設適應了專業化的人才需求長期以來,中國傳播學教育專業定位不明確,無論是人才培養目標還是課程設置,都與新聞學專業難以區別,“新聞學和傳播學的關系,始終剪不斷理還亂,至今仍是不清不白”,②“中國傳播學教育只是對傳統新聞學教育的錦上添花或領域擴張,并未顯現出獨立而強勢的發展態勢”。③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學學科體系更加成熟,許多高校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調整和修訂,傳播學教育初步擺脫了新聞學的束縛,開始走向獨立。在傳播學專業開設一些聚焦新媒體時代的專業方向,更強化了傳播學專業的定位,體現出鮮明的人才培養指向。一方面,可以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實現其個性化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信息傳播人才培養的需要。其三,傳播學專業方向開設彰顯了差異化的辦學特色重視專業特色是避免人才培養同質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大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美國“各高校在建設與新聞傳播相關的院系時,將會更加注重個性和特色”④。十多年來,中國高校傳播學專業在發展中,積極探索特色化的辦學之路,堅持差異化辦學已成為共識。為避免傳播學人才培養的同質化,一些高水平學校對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適當調整,如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專業堅持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適應數字媒介時代要求、擁有復合知識結構、掌握全面專業技能和具備卓越發展潛質的公共傳播人才”;復旦大學傳播學專業在人才培養上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及理論素養的養成,形成“2+2”人才培養模式。有些地方應用型院校傳播學專業在人才培養上主動對接地方產業,結合學校自身辦學條件和優勢,開設不同專業方向,如外語類院校開設國際傳播、文化傳播等方向,理工院校開設科技傳播、傳播技術等方向,農業院校著重發展農村傳播、科技傳播等,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

關于商科與傳播學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第一,商科與傳播學融合培養人才的必要性商科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細青年記者•2019年12月下要包括金融、工商管理、會計、市場營銷、商務類專業(包括國際商務、電子商務等)、物流、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八大類。在信息化時代,社會的管理模式、生產方式、商業模式、金融范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意味著新商科時代的到來。新商科作為一種新業態需要大量跨學科復合型人才,這必然引起大學專業教學的重大變革,傳播學不論是作為一種理論還是技術,對新商科人才培養特別是高素質商科類信息傳播人才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當然,與商科的融合對于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也是必要的,可以擴展學生的專業視野,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近年來,國外一些高校傳播學專業出現了與企業管理深度融合的趨勢,紛紛開設整合營銷傳播專業,英國伯明翰大學甚至開設了企業傳播專業等,這說明傳播學與商科融合正在成為一種潮流。第二,商科與傳播學融合培養人才的主要類型筆者認為,從大學人才培養來說,商科與傳播學的融合大體分兩種類型:外部疊加型和內部嵌入型。外部疊加型是在商科專業課程框架基礎上輔修傳播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或在傳播學專業課程框架基礎上輔修商科類專業的核心課程,現行的第二學位制屬于此類。這種融合型培養重心在主修專業,兩個專業課程關聯度不緊,只是知識的外部擴展和延伸,沒有統一的培養體系,也難以形成融合的專業文化。內部嵌入型是基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理念,以商科和傳播學為基礎編制統一的培養方案,現行的專業方向開設屬于此類。這種融合類型,構建商科與傳播學專業統一的課程體系,兩個專業之間的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如傳播學專業下的媒介經營管理/傳媒管理運營方向,課程設置不是傳播學專業和工商管理專業簡單累加和組合,而是根據培養目標進行全新的課程建構,派生出適合專業方向培養的新型課程,能形成融合性的專業文化,是真正意義上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第三,商科與傳播學融合的培養體系建構1.確定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和培養體系建構的重點,要堅持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新理念,要關注信息化和新商科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廣泛聽取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意見,設置專業融合方案,確定培養目標,明確培養要求。2.構建課程體系。應根據商科與傳播學專業融合類型的不同設置課程,形成統一的課程體系。既要保障商科與傳播學科相關聯的核心課程和學科交叉課程,如傳播學概論、中外傳播史、傳播心理學、媒介經營管理、網絡傳播、網絡廣告、網絡文化、網絡出版、新媒體藝術設計、公共關系與危機管理、新媒體產業運營管理、電子商務、傳媒經濟理論、國際文化貿易、文化產業管理、廣告經營與管理、媒體戰略管理、品牌管理、文化產品創意與營銷等課程,彰顯商科與傳播學新型融合課程特色;還要開設信息技術類課程,如數據庫技術與應用、計算機網絡與應用、三維動畫設計等,提高學生信息處理能力。要推進課程改革,加強課程資源建設,進行新型課程的開發,提升課程的內涵和質量。3.創新培養模式。要根據商科與傳播學融合的目標要求,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首先,要建立校內協同育人機制。商科與傳播學融合,不僅是學科專業之間的融合,也是校內培養模式的轉變。高校要通過制度安排,打通院系之間、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協同育人。其次,要推進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商科與傳播學融合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適應了“新商科”和媒介融合時代的發展趨勢,高校要與行業企業建立合作教育機制,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要積極與行業企業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確定課程體系。要積極開拓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建設,有效利用企業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設備資源,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培養商科類與傳播類相融合的高素質、復合型信息傳播人才。

作者:任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