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話語霸權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5 05:12:00
導語:媒體話語霸權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媒介除了為受眾設置談論話題外,還能規定過去或正在發生的事件的重要性。從“十大新聞”的評選中看出,新聞事件的重要性是媒體設置的。大眾傳播在決定事件的重要性或者決定什么是重大新聞方面擁有足夠“自主”和“靈活”的決斷權。如果僅僅根據媒介人員自己的價值判斷作出決定,這種判斷只能說是一種霸權。
近年來,評選“十大”、“十佳”的現象大有蔓延之勢。不僅傳統媒體搞,新興的網絡媒體也搞。評選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既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既有政治經濟的,也有文體娛樂的。2001年年底在中國這種評選活動更是達到了一種高潮,各種各樣的“十大新聞”的評選充斥于各種媒體,把本來就顯得十分繁榮的信息傳播裝點得更加出彩眩目。毫無疑問,媒體組織的各種各樣的重大新聞評選活動吸引了受眾對相關信息的注意力,提高了受眾對舉辦這類活動的媒體的關注程度,擴大了有關媒體的受眾群。這是一種較為巧妙的經營策略。不過,仔細想來,這實際上是媒體加強自己在信息傳播活動過程中的話語霸權的一種做法。因為在媒介人員看來,占居主導地位,引領潮流,引領受眾,才能擴大媒體自身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媒體在整個市場中的地盤。
話語霸權是一個學術評論和學術批判中經常使用的詞語,它是指學術活動、輿論宣傳、信息傳播中主體與客體、個體與大眾、同類與異己之間力量的嚴重不對稱,是指某些個人和勢力在前述過程中憑借自身的優勢而占據的排他性的絕對權力和威嚴。媒體的話語霸權自然是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憑借它自身的優勢而建立起來的自以為是的、無可置疑的、預期受眾不能拒絕和反對的信息霸權、知識霸權、輿論導向霸權等等。
媒體的話語霸權是由媒體的“大眾傳播”性質和特征所決定的。媒體的信息是公開的、直接的、正式的,這使得媒體能夠在受眾心目中樹立起一種在這一領域無可替代的權威,受眾情愿把新聞媒體看作是惟一正式的甚至是正確的消息來源。久而久之,在媒體與受眾之間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關系:媒體提供信息來源,規定話題的內容,而受眾則無論喜歡與否都只能被動地接受媒體提供的信息、談論媒體規定的話題。媒體的這種權威實際上就是一種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話語霸權。
從傳播學原理來看,媒體之所以擁有這種話語霸權,是因為它擁有議程設置的功能。根據沃納·賽佛林等人的觀點,“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這樣一種功能: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①當然,媒介的議程可能不完全由媒介人員自己決定,“在某些情況下,壓力集團或特殊的利益集團可以人為地將一個議題納入媒介議程。”②無論如何,通過公開的、正式的渠道而擴散的公眾話題首先是表現為媒體形式的。更何況“影響媒介議程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來自其他媒介的內容。特別是精英媒介,如《紐約時報》,它似乎能為其他媒介設置議程”③。我們一般理解的議程設置是指媒介為受眾設置談論的話題,或者為政府決策部門設置工作議程。其實,它還應該有這樣一個內容,那就是規定過去或正在發生的事件的重要性。“十大新聞”的評選就屬于這種類型。
本來,事件的重要性取決于事件本身,取決于事件的性質、規模、影響力等屬性。有什么樣的性質,就會有什么樣的規模和影響力;規模和影響力不同,事件的重要性就不同。以國際事件為例。從傳統的觀念看,國際關系中各種事務、事件的重要性排列順序大致如下:
1.軍事沖突;2.政治事件;3.經濟動態;4.體育盛會;5.其他活動及個人隱私。
由于軍事沖突能夠導致國際關系中各種力量對比的直接轉化及國家邊界改變等實質性的秩序變化,也由于有人員傷亡等極具感官沖擊力的情況出現,軍事沖突往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媒介關注的焦點。這種關注在海灣戰爭、波黑內戰和北約空襲南聯盟等戰爭和軍事沖突中表現十分明顯。在這幾次軍事對抗和沖突過程中,有關這方面內容的報道、談論、注意程度完全壓倒了同時期的其他所有事件。
在軍事沖突之后的是政治事件。由于政治本身在人們觀念中的重要性,政治領域中的許多事件也成為最受人關注的內容。然后是其他領域的事件、內容,它們的重要性相對于軍事戰爭和政治活動就差一些。
但是這種排列并不是絕對的,而且沒有普遍公認的判斷標準。雖然說軍事沖突是各種矛盾、斗爭的最終手法,但有的時候,人們更樂于注意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經濟動態或兵不血刃的政治事變。東歐、蘇聯巨變引發國際力量格局的根本轉變,突出了政治事件的重要意義。東南亞經濟危機造成了幾十億人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使全球關注的目光都轉移到了經濟問題上來。即使是在同一段時間內,重要事件的排列也會呈現“不規則狀態”。1999年夏天,美英戰機幾次轟炸伊拉克的地面目標,但這并未引起人們的太多注意,世界的目光此時正集中在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以來的中東和平進程和科索沃危機之后的巴爾干重建問題上。這么一來人們可能會產生疑問:國際關系領域中的重心究竟何在?是什么因素決定國際事務的焦點、次焦點和非焦點呢?從表面現象來看,人們可能還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判斷某個事件是否為國際關系領域的重心,要看事件的參與國的數量,比如世界大戰當之無愧地會成為當時甚至歷史上的重心;也要看事件的當事者的國際地位,比如大多數焦點事件總會涉及到國際關系中的強權國家。但是這樣判斷同樣會出現誤差。比如說,有近200個成員國參加的聯合國大會不比美國總統的緋聞案更吸引人,而美英兩國對伊拉克發動的空襲絲毫不比以色列新總理的言行和印度與巴基斯坦媾和的消息突出。
決定國際關系領域中的中心議題的因素非常復雜,有時是人們認識問題的習慣起決定作用,有時是參與者角色及其數量占據上風,更多的時候是各種因素交叉作用決定中心的位置。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判斷的標準掌握在人的手中,某一事件被知曉的程度越深,規模越大,這一事件的影響就越大,越有可能成為某一時期內被關注的焦點。然而人們如何去知曉、去關注這些事件呢?回答是:媒介。在今天,人們獲取外部世界信息的手段完全被大眾傳播工具壟斷了。即使是外交政策的決策者們,他們要得到世界范圍內的第一手信息主要也是通過媒介完成。90年代初的研究就表明美國外交決策者們收看電視的時間增多了,從電視媒介獲取信息的比率也增多了。④今天,無論是決策者們還是普通老百姓,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都肯定是新聞媒介。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人們已經習慣于這種思維:頭條新聞、長時間或重復被報道的新聞,就是最重要的新聞,而這些新聞內容就是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核心事件。正如傳播學者們所指出的:“受眾判斷一個主題是否重要,主要看媒介對該主題的重視程度。媒介可以通過選擇和提供某些消息而忽略其他,并對報道內容給予不同的重視程度來影響受眾對其他報道的重視程度。”⑤在如何設置國際事務重心的問題上,媒介與受眾已經達成了默契,久而久之,這種默契也就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判斷標準。人們只要看一看某一條消息在報紙版面中所處的位置,或在廣播、電視中被排列的次序,就可判斷出這則消息所包含內容的重要程度如何,從而判斷出當前國際關系中,什么問題更加緊迫和重大。
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設置事件重心的形式,這就是“十大新聞”的評選。如果說各種媒體評選的結果都一樣,最多說明是媒體揭示了事件的真相。但是偏偏各種媒體評選出來的結果總是大相徑庭,這不能不讓人得出結論:事件的重要性是媒體設置的。
[page_break]
仍然以國際事件為例。下面是幾大新聞媒體在2001年年終評出的本年度十大國際新聞:
人民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注:資料來自《人民日報》2001年12月31日第7版):
1.非洲聯盟宣告成立、聯合自強共同發展
2.巴以暴力沖突加劇、和平進程嚴重倒退
3.太空遨游十五春秋、俄和平號安全退役
4.尼泊爾王宮爆血案、賈南德拉繼任國王
5.北京申奧喜獲成功、奧運精神發揚光大
6.“9·11”事件舉世驚、美出兵攻打塔利班
7.上海APEC峰會召開、經貿合作注入活力
8.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下輪貿易談判啟動
9.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全球經濟急劇下滑
10.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堅持進行單邊主義
美聯社(注:資料來自2001年12月26日中國新聞網):
1.美國“9·11”恐怖襲擊和隨后的反恐戰爭
2.炭疽病恐慌
3.中東暴力沖突
4.布什就任美國總統
5.米洛舍維奇被捕,并被引渡至海牙
6.世界經濟衰弱
7.歐洲遭受瘋牛病和口蹄疫打擊
8.歐盟勢力興起,引入共同貨幣
9.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0.根據統計,不平靜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和尼泊爾王室慘案并列。
朝日新聞社(注:資料根據2001年12月30日人民網):
1.美國發生連續性恐怖事件,世貿大樓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撞毀,造成數千人死亡。
2.日本國內發現瘋牛病感染牛,給消費者和日本造成巨大影響。
3.小泉內閣成立,首相小泉純一郎推行“構造改革”。
4.日本的“愛媛丸”號實習船被美軍核潛艇“格林維爾”號撞沉。
5.日本選手鈴木一郎加盟美國的“MARINERS”棒球隊,在聯賽中大顯身手。
6.美國軍事打擊阿富汗。
7.大阪池田小學發生兇殺案,8人遇害。
8.美國發生炭疽菌恐怖事件,受害范圍不斷擴大。
9.日本外務省連續發生丑聞事件。
10.日本國內失業率創歷史新高。
非常明顯,新聞媒體之間在認定國際關系重心的問題上存在著差異。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新聞媒體那里由其排列次序所表現出來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人民日報等一些國內媒體可能是例外,也許是出于使評選結果更客觀的想法,往往按日期前后排列十大新聞的序列),而且有些事件在這家新聞媒體中被評為了重大新聞,而在另外一家新聞媒體那里則根本不足掛齒。這種報道上的差異最大程度地說明,大眾傳播在決定事件的重要性或者說在決定什么是重大新聞方面擁有足夠“自主”和“靈活”的決斷權。
媒體為了鞏固它們的話語霸權,到處指點江山。除了“十大國際新聞”、“十大國內新聞”之外,還有專門的“十大國際經濟新聞”、“十大國際軍事新聞”、“十大國外焦點人物”等等,在國內新聞中更評選出了人才市場、證券市場、娛樂、企業、體育、廣告模特、科技環保、法制、教育等等各種各樣的“十大新聞”。令人擔心的是,媒體評選“十大新聞”的根據和原則是什么呢?如果僅僅是依據媒介人員自己的價值判斷的話,這種判斷只能說是一種霸權。
有些媒體為了證明自己的話語霸權的合理性,可能會聯合起來。比如國內一家大報就和其他38家媒體在一次論壇上一起推出了“2001年的十大國際新聞”。還有一家網站則召集了一批專家學者評選出了“2001年國際政治軍事十大新聞”。但是所有這些舉措絲毫不能提高其評選標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最多是讓普通受眾覺得這種話語更霸氣,因此顯得才更合理。
實際上媒體設置事件的重心時,不僅沒有較為合理和科學的、令人信服的普遍標準,而且在很多的時候是意氣用事的。從美聯社、人民日報、朝日新聞社的評選結果看,評選者在評選時抒發了一種類似于愛國主義的情緒。雙方各自都突出有關自己的事件,強調自己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性。美聯社把誰當總統的“布什當選總統”作為十大國際新聞之一,而人民日報則把一次區域性的例會作為十大國際新聞之一。而日本朝日新聞的最終評選結果令人瞠目,因為在這十大國際新聞里,涉及國外的(美國的)事件有5個(實際上可以歸納為3個,甚至兩個),而其余5條全部是日本國內的事件,還有兩件事也與日本有關。難道涉及日本的所有這些事件都是國際重大事件嗎?顯然不是,有些甚至不足掛齒。(那么我們只能把這理解為日本人閉門造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國際社會,什么是國際事件。或者日本人太過于狂妄,它想說:日本的就是國際的,國際的就是日本的。)在這里,媒體的話語霸權所要征服的對象已經不局限于國內的受眾,而是整個國際社會。
媒體所表現出的話語霸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例外。國內的新華網和新浪網共同主辦的“清醒看世界——2001年度國內、國際十大新聞評選活動”采取了新聞工作者和專家初選、網民投票的方式,最后選出了有449萬個投票表達公眾意志的十大國際新聞和十大國內新聞。不可否認,這種評選方式打破了我們對于媒體的議程設置的既有認識。因為在這種信息傳播系統中受眾已經不再是完全被動的角色,他們也參與到議程設置的過程中來了。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媒體對話語霸權的主動讓渡和放棄呢?現在還不能過早地下這個結論,因為你也可以認為這是媒體加強自己的話語霸權的一個花招。但是,無論如何,對于公眾或受眾來講,能夠參與媒體的議程設置,參與有關自己事務的議程設置,畢竟是一件好事。
注釋:
①[美]沃納·賽佛林等:《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4版,華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46頁。
②同上,第262頁。
③同上,第263頁。
④參閱MassMediaandAmericanForeignPolicy,PatrickO’Heffernan,AblexPublishingCorperation,1991
⑤胡正榮:《傳播學總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17頁。
- 上一篇:檔案高等教育管理論文
- 下一篇:國際競爭力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