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09:14:00

導語: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作者從國際關系與大眾傳播三個歷史階段的相互對照中,發現了二者水乳交融的關系,并論述了這種關系的必然性,啟示人們充分重視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推動各自的發展,推動整個歷史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關系;大眾傳播;吻合;必然性

國際關系到今天為止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歷史時期,即使從歐洲30年戰爭和威斯特伐利亞會議算起,也已經有35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幾個世紀漫長而曲折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際關系如同整個人類社會一樣,一直處于一種急劇變化的狀態中。當然,變化的趨勢不會背離由低級到高級、由落后到進步、由蒙昧到文明、由野蠻到理性的發展軌跡。如果我們把國際關系史劃分成幾塊,以階段性的方法描述這一歷史進程的變化,這種漸進的歷史趨勢會表現得更加透徹和明顯。

否則,就會被人指責為對歷史無知和割斷歷史。劃分的根據有多種標準。既然我們要揭示的是國際關系的前進歷程,我們只能尋找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事物,并且這些發生的事件和出現的事物能夠有足夠大的能量推動國際關系沉重的歷史車輪向前行進。①

1.戰國年代

這個時期大約從威斯特伐利亞和會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結束。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歐洲大陸上哈布斯堡神圣羅馬帝國的王權統治受到了來自新教教徒以及新興的民族國家的挑戰。新舊兩種勢力的矛盾、斗爭愈演愈烈,最后終于在1618年釀成一場席卷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的曠日持久的戰爭。經過30年的廝殺,交戰雙方認識到誰也不能徹底征服對方,同意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結束戰爭。于是召開威斯特伐利亞和會,和會之后,新教得到了羅馬帝國的承認,法國、瑞典等大國的國界得到確定,德意志諸候國獲得獨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以及與之相應的國際關系體系逐步形成。

羅馬帝國的肢解和衰落意味著權威的消失,在“國家利益至上”的口號煽動之下,歐洲大陸開始了新一輪的拼殺和爭奪。戰爭的方式也沒有什么變化,仍然是攻城掠地,殺人搶物。但是由于有了近代較為先進的傳播工具和運輸工具,國家的凝聚力得到了保證。由于傳播工具被當作信息傳遞的工具,因此直接的結果是戰爭的節奏加快了,外交以及國際關系領域中的其他活動的節奏也都加快了。

這一時期跨度較長。從威斯特伐利亞和會直到19世紀和20世紀交替之際,國際關系基本上一直處于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歐洲各主要國家為了開疆擴土、爭奪海外殖民地,展開一次又一次爭斗。各種力量縱橫交錯,變化莫測。任何力量組合會在瞬間發生變化。國際關系初期的無序和混亂在整個這一歷史時期展現得一覽無余。

2.集團戰爭年代

這一時期大致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

歐洲列強在經過無數次不斷變化的力量組合之后,在19世紀末葉開始逐漸形成了兩大軍事同盟。戰爭一開始就面臨這樣的選擇:要么不要爆發,要么注定是大規模的。由于整個世界都納入了西歐列強的殖民體系,因此世界從此開始被劃分為兩部分,戰爭真正地具備了世界性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間距離非常短暫,一般的理論認為這是帝國主義時期戰爭頻繁的主要特征,一些后起的殖民帝國為了從老牌的殖民帝國手中分得一杯羹,摩擦加劇,導致了更大規模的戰爭。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為是國家集團戰爭尚沒有演繹完畢的原因。戰爭的結束仰賴于戰爭自身,只有當戰爭的危害性達到相當大的程度之后,戰爭各方才會被他們自己的行為所震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危害沒有大到使交戰雙方感到懼怕;相反,失敗一方的復仇心理卻不斷加深,終于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奠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另外,兩次大戰期間極權主義在國際政治領域盛行一時,在輿論和決策權力壟斷在極個別的獨裁者手中時,避免戰爭的保險系數大大降低了。最明顯的特征是大眾傳播工具被推行戰爭政策的別有用心者壟斷了。當然,大眾傳播制度的深化與大眾傳播工具的改進也使得世界大戰和國家集團政治如虎添翼。一方面,傳播工具被直接運用于戰爭,使得戰場擴大,制敵手段和技法多了一種選擇。另一方面,大眾傳播所鼓動起來的狂熱使得交戰雙方更加勢不兩立,戰爭方向不可逆轉,直打得昏天黑地,一方徹底繳械為止。戰爭的廣度、深度都明顯地加強了。

3.理想主義年代

這一時期從二戰結束起延續至今。

二戰結束后兩極力量的對立已遠遠超出了戰爭年代國家集團對峙的意義。最重要的特征是國際關系從此被意識形態的分歧左右了。這一特征即使在冷戰結束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可見。

在新的歷史時期,大規模的熱戰已越來越不可能。其原因之一,如前面指出的,對立各方被戰爭的危害和恐懼所懾服。更迫切的原因則是原子武器誕生,并且這種武器的壟斷被打破了。人類制造災難的手腳基本上被自己的戰爭行為和毀滅性武器鎖起來了,而人類尋求對抗的思想并沒有被禁錮。當人口、土地、資源的爭奪變得不切實際時,人類找到了新的對抗的突破口。這就是思想,或者說是意識形態。于是,還沒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盡,世界就又進入了冷戰的時空。

冷戰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對立雙方運用一切傳播工具為自己所堅持的理論和信仰向敵對一方發起挑戰和進攻。在這個新的年代里,理想的爭奪比什么都重要,它已經成為國際關系最基礎的內容。而這種理想的爭奪首先是建立在人類能夠自如地運用報刊、廣播、電視、因特網等各種不斷增加和成熟的大眾傳播工具的基礎上。由于有了這些工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和平年代里運用和平的手段取得了戰爭年代用戰爭手段實現不了的目標——使敵對的蘇聯、東歐國家改變制度、轉移立場,甚至成為自己的附庸。由于有了這些工具,追求理想和傳播思想的斗爭也將在國際關系中繼續下去。

現在回過頭來再簡單地考察一下大眾傳播的歷史發展過程。

大眾傳播是人類社會進化到相當文明的程度之后的一種產物,是近代工業化時代的伴隨物。這一點從有關大眾傳播的定義中就可以看出。按照梅爾文·德弗勒等人的表述,“大眾傳播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傳播者利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目的是使人數眾多、成分復雜的受眾分享傳播者要表達的含義,并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雹诤茱@然,所謂“職業傳播者”、“機械媒介”等等并不是人類傳播活動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經過了非常漫長的過程之后,在傳播活動日益廣泛深入,傳播工具日益專業化、非手工業化的歷史背景中出現的現象。因此,簡單回顧大眾傳播的歷史只需從具備大眾傳播特征并醞釀大眾傳播產生的時代開始。

[page_break]

和近現代國際關系的歷史過程劃分一樣,近現代大眾傳播的歷史過程也可以劃分為這樣3個階段:③

1.近代報業的開創時代

一般認為,14—16世紀在歐洲出現的“手抄新聞”是近代報紙的萌芽。15世紀中葉德國人古登堡在從中國傳過去的活字印刷的基礎上發明了鉛字活版印刷,這為以大量生產為標志的近代報紙提供了意義重大的條件。17世紀初在尼德蘭地區出現了歐洲最早的定期印刷報紙《新聞報》。此后不久,英國、法國、德國、北美等地定期或不定期的新聞報紙相繼問世。1814年英國《泰晤士報》采用蒸汽機動力印刷,使報紙的印刷生產力大幅提高。

在經過幾個世紀的醞釀之后,報紙的影響范圍終于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就是近代報業發展史上著名的“廉價報紙”的出現。1833年美國紐約的《太陽報》首次以每份1美分的售價出售,1855年英國最早的廉價報紙《每日電訊報》售價為每份1便士,1836年法國最早的廉價報紙《日報》和《世紀報》全年訂閱費僅40法朗。廉價報紙的出現,使得生活在底層的普通大眾也能接觸到報紙,報紙的受眾及影響范圍一下子擴大了數倍,這為報紙向大眾傳媒的進化再一次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與此同時,為報紙提供大量新聞信息的通訊社也在19世紀中葉出現。最早的是1835年創立的法國的哈瓦斯社。在此之后,美國的美聯社,德國的沃爾夫社和英國的路透社相繼誕生。通訊社的出現大大促進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節奏,使信息生產過程中的分工更加明確,信息生產逐漸形成一項系統工程。而隨著這個系統組織的嚴密程度的提高,大眾傳媒的依賴程度也不斷加深。

2.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

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歐美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與此同時,報業的壟斷現象也出現了。最先出現壟斷報團的國家是英國、美國、德國。由于這幾個國家分別代表了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報業壟斷基本上成為一種趨勢。

按照傳播學理論,大眾傳播一般包含有3層意思:a.規模龐大的傳播機構和傳播工具;b.大批復制的傳播內容;c.人數眾多的傳播對象。但這并不意味著報紙在擁有了這些條件之后就已經進入了大眾傳播的行列。以現代的眼光來衡量,大眾傳播事業必須是一種商業活動,新聞媒介必須通過經營來檢驗自己是否有繼續存在、發展、壯大的可能,并通過大眾消費的方式真正地實現自己的大眾化。因此,在19世紀末葉以前,報紙是不應被稱作大眾傳播媒介的。只有在壟斷報業出現,商業性報紙經營體制形成和確立之后,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時代才開始。

當然,大眾傳播本身所包含的幾項條件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規模龐大的傳播工具”一項,它不僅僅指報紙的數量種類的增加,更是指傳播方式的種類有了增加和發展。20世紀初誕生的廣播、電視無疑是大眾傳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只是從那一刻起,大眾傳播才完全具有了它自身真正的含義。

3.信息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技術創新蓬勃發展,包括電子計算機、光纖通訊技術、航天技術、仿真技術、集成電路技術等在內的各種新型技術像雨后春筍般地出現,掀起了一場聲勢浩蕩的新技術革命。在這些新技術的推動下,廣播、電視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一方面,新型技術的出現,使廣播、電視的節目制作、播放、控制等技術日益完善;另一方面,廣播電視的個人擁有量急速增加。廣播、電視的發展異常迅速,其影響力逐漸地超過了傳統媒介報刊。

進入八、九十年代以后,一種新型的傳播工具——因特網誕生了。因特網是一種交互式的傳播工具,意味著大眾真正地進入了傳播的領域,因而“大眾傳播”更加貼近它的字面意思了。因特網的誕生是大眾傳播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以因特網為標志的傳播新時代到來后,隨著人們對傳播工具的依賴程度的提高,整個大眾傳播的作用、影響和地位更加牢固、增強了。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國際關系和大眾傳播二者在歷史進程上有著十分一致和吻合的地方。近代國際關系始自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之后,而近代報業也是到了17世紀初開始以后才蓬勃興起于尼德蘭地區和英國等新興的民族國家。多么驚人的吻合!難道這種驚人的吻合只是歷史的巧合嗎?如果這是巧合的話,那么由壟斷資本和寡頭政治開啟的兩次世界大戰與大眾傳播工具被獨裁者絕對壟斷的現象同時出現也是歷史的巧合?信息時代的到來與冷戰開始基本同步也是歷史的巧合?

歷史中的偶然現象和偶然因素是有的,而且很多,但是某些因素之間的聯系有它的必然性,正是這些因素之間必然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才推動了各自的發展,推動了整個歷史的發展。從大量的歷史事實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國際關系與大眾傳播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聯系。

事實上,從歷史階段的劃分來看,國際關系與大眾傳播之間的聯系無不表現為必然和自然的狀態。15到16世紀地中海沿岸和尼德蘭地區海上貿易達到相當發達和繁榮的程度,為了及時了解海外商情和其他有關情況,一些提供此類信息的手抄傳單和新聞書簡應運而生。如果說這些東西可以看作是近代報紙的濫觴的話,這說明報紙在胚胎時期就具備了國際性質。17世紀初期開始,也就是30年戰爭以后,定期的新聞出版物出現了。由于歐洲許多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著歷史上的淵源關系,逐漸成形的報紙報道國外或域外情況成為一種十分普通的行為。英國的一份周刊《意大利、日耳曼、匈牙利、波希米亞、萊茵伯爵領地、法國和低地國家的一周新聞》干脆在名稱上直接地表明報紙與國際事務的直接關系。

在以后的歲月里,報紙以及后來誕生的廣播、電視、因特網無不與國際關系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從國際關系各種大小事件中探尋到,比如美西戰爭中的《紐約日報》、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廣播宣傳、冷戰時期的“美國之音”,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隨著大眾傳播作用的加強,大眾傳播不再只是簡單地以報道新聞、傳遞信息為己任。它不甘寂寞,開始積極、主動地介入各種國際事務,并有意無意地影響國際事務及國際關系的發展進程。從具體事例講,它可以加快甚至改變某一進程的速度和方向。例如60年代末,美國一名資深的新聞節目主持人在訪問越南戰場歸來后,態度180度大轉彎,預言美國的越南戰爭不會取勝,于是整個美國國內輿論沸騰,群情激憤,壯大了美國國內的反戰呼聲,從而開始影響美國政府的越南政策,并加速了越南戰爭的結束。從大處講,大眾傳播對國際關系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國際關系在許多方面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在大眾傳播和信息化時代,戰爭的目的已基本不再是擄人搶物、攻城掠地,而是為了某種理想,諸如民族獨立、宗教信仰、文化同一等。戰爭的手段也不再以冷兵器為主角,更多的時候是進行思想的較量。文化成為國際關系中極為重要的因素。此外,在大眾傳播的窮追猛打之下,國際關系領域里決策過程中的黑箱操作越來越少;新聞傳播時效的提高同時加快了外交等其他國際關系領域中活動的節奏;因特網的誕生使得普通個人直接進入國際關系成為可能。

由于大眾傳播頻繁地介入國際關系的領域,使得國際關系的大眾傳播因素越來越濃。許多國際事務活動要借助大眾傳播展開;外交決策要考慮大眾傳播所引導的輿論傾向;許多外交、軍事等活動在事前事后都要召開記者招待會,以表明政府的開明和開放;國家大計方針要通過傳播工具向外宣傳、介紹;輿論安全成為國家安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形勢下,研究國際關系的理論和實踐必然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大眾傳播在其中的作用、地位等問題。人們越來越迫切地認識到,大眾傳播以及由此發展而來的國際傳播已經成為國際關系領域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由于大眾傳播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關系達到了相當密切的程度,當大眾傳播加入國際關系的行列之后,國際關系這種曾經如此玄妙的事物也就離普通民眾越來越近了。普通民眾離國際關系近了,他們也開始關心國際關系的相關問題,并且透過大眾傳播實現他們與國際關系之間的聯系,這又促進了大眾傳播事業向更廣更深的領域開拓。

總之,隨著大眾傳播和國際關系兩個領域各自的深化和發展,二者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幾乎達到了一種水乳交融的狀態。談國際關系不能不談大眾傳播,談大眾傳播不能不談國際關系。故此,這個新的交叉領域就自然而然成為我們探討研究的課題。

注釋:

①國際關系史的階段劃分從本質上講是認為的結果,本文以大眾傳播的發展脈絡為線索劃分國際關系的歷史階段,目的是能夠更準確地探索二者的關系

②梅爾文•德弗勒等著《大眾傳播通論》,華夏出版社,P12

③參見徐耀魁主編《西方新聞力量評析》“西方國家新聞事業發展概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