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電視傳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04:21:00

導語:奧運電視傳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奧運電視傳播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奧運·電視;身體;物質性;精神性

[論文內容提要]本文以奧運,電視的各種現實與想象的身體介入為視野,論述了奧運與電視及身體的構成關系,并指出,在這場身體盛會及盛會的呈現中,我們不能為了某種單一的經濟、政治、文化甚至競賽本身的指標而忽視了中國人現實與想象的身體經營。

雖然,在真實的生活中,大多數中國百姓還沒有機會現場目睹奧運賽事,但運動員與相關機構中的很多人很早就參與奧運活動了。更多的人都是通過各種媒介的傳播來獲知奧運相關信息的。在2008年的奧運期間僅通過電視轉播,“根據增長率推算,在北京應該能夠達到40億人口的全球覆蓋”。其中,國內的總收視率大概也會攀升到30%左右的新高度。

本文的寫作隱含了奧運與電視的同構關系,同時也隱含了它們與身體的同構關系。下面將從4個方面檢討其構成關系:一、物質性的生產關系——身體通過對外在于身體的其他目的的追求,建立了與奧運·電視的聯系;二、偏重物質的身體之再生產關系——身體通過它直接的再生產方式,與奧運。電視建立了聯系(競技運動與全民健身運動);三、精神性的想象關系——身體通過它對所擁有的文化屬性的指認,與奧運·電視建立起巨人身體的國家形象的聯系;四、偏重精神的身體之享受關系——身體通過它全部的在場(比賽現場)和它部分的在場(電視現場)與奧運·電視建立起實在的欣賞關系與消費關系。

一、物質性的生產實踐

在西方,關于身體的物質性有兩個主要的理論端口,一個是以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經典論述為代表:“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另一個是現象學的,以梅羅·龐蒂為代表:“從現象學的眼光來看,身體的曖昧含混、本性具足……身體是具體的,正如生命是具體的一樣”。我們這里的理論指向是馬克思的,即,一切圍繞奧運·電視而產生的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它們表現在以奧運經濟為主題的直接的經濟活動——門票的銷售、奧運會電視轉播權、國際贊助、奧委會特許經營權、奧運會供應商、國際奧委會紀念幣鑄造、郵票發行等權利的轉讓與營銷等等和間接的經濟活動——一系列有關奧運的基礎性場所的建設、安全體系的建立、科技開發、食品輸送、環境保護、交通道路的開辟、旅游開發等等?!?000年第27屆悉尼奧運會被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稱為‘最好的一屆奧運會’,也被輿論稱為‘最賺錢的一屆奧運會’。悉尼奧組委獲得直接盈利7.65億澳元,僅舉辦會議的16天會期就帶來8.8億美元的旅游收益……通過籌辦奧運會,極大地推動了城市建設,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交通、旅游、房地產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提高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p>

這些為奧運經濟做出巨大貢獻的物質性的實踐活動,其身體的組織與實施方式,基本上是按照現代化的市場經濟邏輯進行的。這些勞動著的身體,除了受一般勞資關系的支配外,它還有可能被扭曲,成為一種異化的勞動。當然,這些勞動著的身體還會受到另外一種力量的支配,這就是為舉辦國、舉辦地的榮譽而爭光奉獻。在這樣一種支配關系下,身體便以最大的勞動強度,甚至有部分義務的性質,換來了本地乃至本國經濟效益的最大增長,而這也恰恰是一個國家在和平時期積聚資源的最好時機。對這樣的身體貢獻,我們必須給予表彰與弘揚。

二、偏重物質的身體再生產

所謂身體的再生產,其目的是明確的,一切身體活動的開展都建立在對身體的發育、發展、強健、勻稱乃至和諧的基礎之上。這也是奧林匹克精神對一個人的社會身體的要求。因此,在中國我們便看到有這樣兩個系統的“身體計劃”在推進。一個是“奧運爭光計劃”,一個是“全民健身計劃”。前者是專業性的、少數人的,后者是業余性質的、多數人的。但遺憾的是,這種源自顧拜旦“要想有100人參與體育運動,必須有50人參加競技運動,要想有50人參加競技運動,必須有20人進行專門訓練,要想有20人從事專門訓練,必須有5個具有超凡技藝能力的人才。”的理念,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總不是那樣圓滿,有時甚至以極端不協調的方式體現出來。

首先,是奧林匹克運動本身存在的問題。即“單調的身體練習,事實上很難帶動人們持續性練習的動機,當然也不易帶動社會群眾的互動交流;……從積極進取的角度來看,強調‘更快、更高、更強’的奮斗精神,值得鼓勵的。……而從健康的角度‘更快、更高、更強’之追求,未得實利,先得其害;在參與對象方面,只著重青年,忽視了終生教育的觀念,不利其他年齡層民眾之帶動,難以促進整個社會之身心和諧發展”。

其次,導致這種身體直接再生產的不平衡發展,也受制于社會時代的影響。在“”時期,我們幾乎停止了對專業選手的培養,而倡導全民皆兵的準軍事化訓練。新時期以來,我們又為了急于贏得世界的認可,而對奧運爭光格外重視,加之消費主義、商業主義的侵蝕,人們更加看重金牌的分量。全民健身計劃的落實相對顯得乏力。

最后,這種身體再造的不相融性,如果往深里說,還由于專業性的身體再造具有明顯的優越感和不可比擬性,它與一般勞動者的身體分離之后,便被打上了某種特權階層的烙印。

正是源于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受兩種不同利益的驅使,所以,要有機地協調它們是很困難的。對此,2008年奧運新理念“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提出,應該是一種努力。也就是說,在專業身體的再生產中,科學的而不是其他為了“爭金奪銀”所采取的蒙昧的、不公正的方法(包括那些服用違禁藥品、原始野蠻的訓練方式以及比賽評判的人為差錯等),從而使這種專業的身體再生產進入良性的軌道。而“綠色”與“人文”,除了為這個賽事服務外,更主要是讓這種賽事贏得更廣泛的、更持久的效益。它無疑有利于我國政府“全民健身運動”計劃的普及。因為,一個經濟上強大的國家,她的人民不可能還在為身體的衰弱而憂心如焚?!案鶕氯A社近日的中國人群健康檢測報告中顯示,有7成以上的被測者處于亞健康的患病狀態,可見中國人的身體素質仍然是一個令人堪憂的問題。而在下一代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小胖墩’、‘小近視眼’,也成為民族體質發展的隱患”。

三、精神性的想象

我國體育權威人士魏紀中說過一句話:“體育最沒有政治色彩,但最具有政治功能”。對此,我的意見恰恰相反:體育容易具有政治色彩,但卻缺少政治功能。我的說法是把體育即“身體之教育”放在近現代以來而立論的。說體育容易具有政治色彩是因為身體的緣故,是因為對身體的文化想象的緣故;而說它缺少政治功能,是因為此時的身體對于政治(即強力控制)已遠沒有古代重要了。從古奧運的淵源一端可以看出,至少是因為戰爭而需要強健的身體的。而一則有趣的報道也可以作為進一步的證明,“瓦德西(八國聯軍統帥)聽到攻入山西的德法軍隊竟全軍盡沒,震怒之后,就想:歐洲不是認定中國人是‘東亞病夫’嗎?怎么還這樣歷害?他以德國人的認真嚴謹,命令德軍法處長格耳,派出軍醫官26人、下士52人,分別把守北京的13個城門。凡有18至60歲的中國男子出入城門,都要強行拘留,對他們進行體檢。結果令瓦德西大吃一驚,每百名中國男子,竟有95人符合德國軍人的體檢標準!”。由此,我們可以說,是想象性的身體政治,而遠非實際的政治與身體關系在近現代以來一直困擾著中國人的神經。細細思量,在這100多年來對身體的困境中,我們的精神性想象大致經歷了這樣3次漫游:第一次,是從一個源于嚴復的比喻性用法開始,經過“體育救國”,再到武裝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為止。它想象的是用強健的身體去謀求國家的獨立與解放。

“蓋一國之事,同于人身。今夫人身,逸則弱,勞則強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助人事于超距贏越之間,以是求強,則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耶。”而正是此一比喻性用法,不僅被后來的殖民主義者所強化,也被中國人自己所默認。結果中國人的形象便被鎖定在男的“抽大煙”、女的“裹小腳”,被鎖定在一系列的不文明的舉止上,被鎖定在愚昧的“求神問卜”上等等。因此,擺脫“病夫”這一想象性的指稱,也就成為我們這個民族反抗列強和改變自身積貧積弱現實的巨大心理動力。從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體育之研究》中所表現出“動以營生,此淺言也;動以衛國也,此大言之也?!钡乃枷?,到1956年無不自豪地宣布:“過去說中國是‘老大帝國’,‘東亞病夫’,經濟落后,文化落后,又不講衛生,打球也不行,游泳也不行,女人是小腳,男人留辮子,還有太監,中國的月亮也不那么好,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清爽一點。總而言之,壞事不少。但是經過這六年的改革,我們把中國的面貌改變了,我們的成績是誰也否認不了的”。用身體這個部分喻體來指代國家面貌的改變,其思維定式幾乎延續了半個多世紀。

第二次,是新中國建立的30年,尤其是“”時期。它想象的是政治對身體的決定性作用。因為共產黨的制勝法寶,正是用強大的思想武器武裝了軍隊,武裝了人們的頭腦,甚至武裝了人們的身體?!叭说纳眢w特征被賦予了特定的、明確的政治內涵并被納入價值等級秩序……革命者的身體被突出塑造為生產性的身體,而生產性的身體則基本被工農兵所壟斷。這樣,人的身體類型與等級劃分嚴格對應于其政治一階級的類型和等級劃分。”也正是在這樣一種政治話語下建構的身體形象,創造了中美外交史上“小小銀球”轉動世界的神話。

第三次,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的連連勝利開始,持續的足球熱情,國內外各類體育賽事的“爭金奪銀”,以及到現在即將舉辦的奧運會等。它通過對體育強國的不斷訴求,試圖尋找民族復興與中華崛起的內在聯系。這一次的話語建構是積極開放的,它以民族復興為契機繼而轉化為經濟強國,再轉化為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文化相互和諧的世界大國形象。欒開封在一篇題為《體育與我國的綜合國力》的文章中,曾有過確切的表達:“在(27屆)奧運會期間,我深刻體會到……體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象征。通過這屆奧運會,中國給世界一個更加美好的印象”。

四、偏重精神的身體欣賞與消費

著名詩人于堅在談到寫作時,曾說道:“我認為最基本的寫作是身體性的寫作,身體性的寫作也就是世界性的寫作,世界是從身體開始的?!比绻覀冊購慕邮苊缹W的角度來看,其實這種寫作也隱含了對身體的欣賞與消費。這無疑是想說明,我們的身體不僅僅是隱秘的,而且正是在對體育的欣賞與消費中,身體這個元素是如此的明亮和高調。再進一步,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體育盛會所展示的恰恰是人類群體的、公開的、宏大的社會敘事,它與其他文藝形式那種主要關乎個體的、隱秘的、微觀的個人敘事構成了人類文明的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而這也是我們論述體育中身體欣賞與消費的邏輯前提。

現代奧林匹克的發展,尤其是當代電視及新興媒介對奧運會的全面介入,使人們可以在多種向度上展開其對身體的欣賞,并由此構成新一輪的體育消費熱潮。這里,作為主體的身體與作為客體的身體構成了3種交互形式:一是現場的,即擁有門票進入場內,可能對比賽產生間接影響的身體調動。它的特點在于,親身參加了一場類似于巴赫金狂歡化的游戲活動;二是通過電視及其他媒介的調動,并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里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它的特點是一種有距離的審美觀照和娛情益智活動;三是由此形成的廣義的體育消費,即現場的消費或現場外的體育旅游消費、電視及其他媒介消費、長遠的體育消費等。它的特點是主、客一體的享受與身體之再生產活動。如果說,第一種情況,主體身體的參與,是在社會理性的組織下完成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便成為身體標簽的兩面。因為,這時的主體身體作為競賽雙方各自的后援被完全帶人了“戰爭”;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因為距離的出現,或者因為大眾傳媒必須堅守貌似的公正性,或者因為媒介受意識形態的支配和潛在商業規則的制約,客體的身體展示必須以吸引主體身體的眼球為要義。因為,只有這樣,它才會進一步滑向如鮑德里亞所說的對體育符合的消費;至于第三種情況的出現,應該是基于前兩個階段任務的出色完成而產生的對人們生活方式的直接影響。“體育消費是人們參與體育活動和觀賞體育表演的一種現代消費方式。”,這種由消費而形成的體育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據資料記載,目前世界體育產業的年總產值已達4000多億美元,并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長;世界體育消費則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以32%的增長速度逆勢而上……(中國的體育產值)每年也在1500-2000億人民幣”。當然,在由欣賞轉入消費,或者就在欣賞的同時,一種按照后現代景觀安排與引導的身體欣賞與消費也許已經從自由走向了不自由的境地。

五、結語

1925年,顧拜旦在引退之際,著重強調了“體育的業余精神”。它再次表明,身體強健是關乎每一個人的,當然,它也就自然是關乎全體國民的。因此,我們就不僅需要“奧運經濟在奧運之后不會成為拐點”,更需要要有堅定意志和行動,讓奧運精神也不會成為拐點。在這場圍繞身體盛會而展開的各種現實與想象的身體角逐中,我們希望那些參與其中的所有身體行動都能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從身體的物質性生產實踐出發,到身體之再生產的進行,再到由此而起的身體之文化的建構以及最后進入健康的欣賞與消費環節。因為,《奧林匹克憲章》中曾明確地提出:“‘奧林匹克的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歸根結底,奧運的本質就是使參與者強身建體,對自身尊重,從體育比賽活動之中獲取快樂,這就是人的天性,也就是‘以人為本’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