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的必要性論文

時間:2022-09-30 11:30:00

導語: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的必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的必要性論文

關鍵詞:電視新聞評論誤區大眾話語輿論場

摘要:當今中國電視新聞,電視新聞評論舉足輕重,必須發出時代的強音!本文認為:電視新聞評論要遵循電視傳播規律,化整為零,走出誤區,在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結合中傳遞意見性信息;同時通過大眾話語,多元表達,在評論要素與視聽元素相結合中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引導作用;面對新媒體的挑戰。中國電視要主動出擊,在社會轉型和媒體競爭中構建強大的電視新聞輿論場。

人們在批評電視新聞淺層化簡單化的時候,無不對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寄以厚望。然而,從平面媒體搬來的救兵——新聞評論卻沒有在電視上展示出足夠的威力。迄今為止評論在電視新聞大家族中仍然是一個弱項,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界定仍然是一個扯不清楚的問題。評論是一個媒體的旗幟和靈魂,評論在引導新聞輿論中舉足輕重,難道中國電視能夠缺失或弱化自己的新聞評論嗎?顯然不能!電視新聞評論要在社會發展和新聞改革中發出時代的強音!如何才能發出這一強音?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

一、化整為零,走出誤區

新聞報道以傳播事實性信息為主,新聞評論以傳播意見性信息為主,這在報紙上是涇渭分明,但在電視節目上卻難以區分清楚。長期以來,我國的電視新聞評論基本上是《焦點訪談》式的,由于《焦點訪談》的輿論監督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人們早已習慣以這種節目形態來界定電視新聞評論,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從節目形態上來看,《焦點訪談》其實屬于新聞專題,只是由于它的出生地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就此被貼上新聞評論性欄目的標簽。然而,這種單一的述多評少的節目形態嚴重的制約了電視新聞評論的發展。

近年來,人們發現電視上有影響的新聞評論節目屈指可數,有時甚至淹沒在網絡輿論的喧鬧之中。事實上單獨設立的新聞評論性欄目收視率并不高,傳播效果也不好。近年來,我們發現此類評論節目悄悄地“關停并轉”,化整為零是電視新聞評論走出誤區的開始。一些電視臺果斷地撤并和周密的策劃讓新聞評論重新煥發出青春。江蘇電視臺《江蘇新時空》和深圳電視臺《第一現場》都把原來單獨設立的評論節目打包進欄目,實現新聞評論與新聞報道的無縫鏈接,大大提高了電視新聞評論的傳播效果。正如孫玉勝所說:“評論應該是一種內容,而不應該是一種形態。”電視新聞評論不應拘泥于單一節目形態,從新聞欄目中的互動板塊到現場直播中的時空連線,評論無處不在,而且從熒屏內延伸到熒屏外。廣西電視臺《新聞在線》在60分鐘的直播過程中,辟出四個時段供觀眾發表見解,名曰“新聞即時評”,觀眾在收看節目的過程中,通過短信平臺即時對播出的某則新聞發表看法,點評事件。最高峰時,一則新聞有800余人參與評論。直播時評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新聞報道與新聞評論的共生狀態,受眾在同一時間內接受現場報道與新聞評論,達到感性形象與理性思維的綜合調動,加深理解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

近年來,民生新聞中的電視新聞評論開始大展腳拳,新聞主播也敢于“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中央電視臺《社會記錄》的阿丘和廣州電視臺《新聞日日睇》的陳楊,都以他們的睿智與魅力在新聞報道中找到各自的評論天地,他們的點評言簡意賅,幽默風趣,受到觀眾的喜愛。雖然,時下大多數電視新聞評論還是淺嘗輒止,一時難以滿足觀眾解讀新聞評析事實的需求。但從長遠來看,從敢于評論到善于評論是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發展的必然過程。

要加快這一進程,我們還要重新審視電視新聞評論的傳播功能,由于《焦點訪談》強大的輿論監督及影響力,加上它貼上新聞評論節目的標簽,所以長期以來人們誤認為輿論監督就是電視新聞評論的主要功能,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對社會弊端和不良現象進行的批評報道主要是傳播事實性信息,應該說新聞輿論監督是電視新聞報道的主要傳播功能。如果在事實性信息的基礎上,再加上意見性信息的傳播,對新聞事實加以評論亮出觀點表明立場,就會強化輿論導向,加強輿論導向才是電視新聞評論的主要傳播功能。或許有人會問,對新聞事實的選擇和對批評報道的把握難道不是一種輿論導向嗎?當然是。但在事實的基礎上,意見性信息的傳播對輿論導向的影響更大。因此,筆者認為輿論導向才是電視新聞評論的主要傳播功能。

那么,如何發揮電視新聞評論的輿論導向作用呢?筆者認為:一要正確地把握輿論導向,二要遵循電視新聞評論的傳播規律。電視新聞評論的傳播機理是這樣的:主持人與嘉賓、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人際傳播形成一個吸引受眾注意力的“談話場”,這個“談話場”在觀眾中的傳播便形成了大眾傳播。英國學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認為:“電視的一個重要特征似乎是它引起交談、鼓勵談話的功能。實際上,電視似乎常常是關于談話的。作為一種媒體,它確實是由可視的談話構成的。”談話節目其實是一種很好的評論節目形態,它以平等對話的雙向交流代替宣傳教化的單向傳播。國外并沒有電視新聞評論這一節目形態,但無論是CBS的《60分鐘》還是半島電視臺的《針鋒相對》,難道會有人說這里面沒有評論嗎?電視新聞評論的傳播特點之一,就是在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相結合中傳播意見性信息。

二、大眾話語,多元表達

當今電視,新聞報道與新聞評論、新聞評論與電視評論的界線日趨模糊。在這個模糊中產生了兩個顯著的變化:一個是話語方式的改變,一個是表現手段的豐富。長期以來,我國電視新聞評論更多的是傳遞一種居高臨下和國家話語和曲高和寡的精英話語。然而在今天,我們高興地看到在2007年的“兩會報道”期間,更具平民彩色的崔永元又來到了中央電視臺《新聞會客廳》。《小崔會客》讓政府官員和平民百姓相聚一堂,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與江西資溪面包經營戶王信文一家共話全民創業,電視評論就在這一對話中實現了精英話語向大眾話語的轉換。

作為軟新聞的評論,它在表現形式上更能推陳出新。山東齊魯電視臺的《拉呱》和廣州電視臺《時事查篤撐》就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拉呱》創造性地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進行民生新聞的播報和評說,具有很強的貼近性和娛樂性。或許《拉呱》不是地道的新聞評論,主持人小么哥說的一些事新聞價值也不大,但在山東省的許多村子里是一個收視率很高的節目。廣州電視臺的《時事查篤撐》是一檔以情景短劇形式播出的時評節目,在極具廣州地方風味的“TV茶吧”中“嬉笑怒罵論時事”,節目中還加入了一些動畫、漫畫、MTV等特技。《時事查篤撐》選取的題材多為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熱點,如《公交車亂改道,市民好難受》、《如何睇的士拒載》等,這些大眾話題反映了市民的社會訴求。但由于節目表演大于評論,收視情況并不理想,這也說明了電視新聞評論還是有自己的邊界的。

電視新聞評論的敘事方式也有不少創新。揚州電視臺《時評新語》是一檔以社會新聞評論為主的欄目。這個節目有兩大特點,即敘述方式的改變和多媒體的應用。《時評新語》的敘述方式受到了揚州評話的啟發,其評論語態的改變是從人稱開始的。傳統的新聞敘事一般多用第三人稱,但在《時評新語》中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使用頻率很高。比如在《“圣誕”究竟是個啥?》中,主持人在描述了圣誕這一天的熱鬧之后說:“快樂歸快樂,我倒想刨根問底地問一句,在咱們揚州人心目中,‘圣誕’究竟是個啥?要我說呀,圣誕就是‘賀卡節’。”“評論不僅要亮出矛盾雙方的觀點,更要旗幟鮮明地亮出媒體的觀點,否則,就不能叫做評論,充其量只是深度報道。”或許有人擔心,這種以我為主會不會帶來主觀和偏見。其實只要掌握分寸、不偏不倚,“我”的存在就不會影響新聞的客觀公正。

如何讓電視評論過程化?戲劇沖突和懸念設置是實現過程化的重要手段。辯論就是一種充滿強烈沖突的話語方式。美國電視觀念認為:“爭論”是電視新聞的一種方式、一種語言。電視新聞的話語應該是多元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觀點應該要相互不斷地撞擊。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便是切合了這樣一種電視新聞傳播觀,以辯論的形式評論時事,以思辨的色彩引導觀眾,其創新之處就在于主持人和現場嘉賓之間那一場舌劍唇槍,火花四濺的爭論。不少辯題多為時下的社會熱點,如《全國高考分省錄取到底公不公平?》、《孔子究竟是圣人還是喪家犬?》、《房價只能由行政手段調控嗎?》、《現在進入股市是風險大還是收益大?》等。然而,評論尺度難以把握,辯論似乎風險更大,如何拿捏?這是許多電視人所擔心并為此裹足不前的原因。前中央電視臺臺長楊偉光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指出:“很多問題不在于能不能講,而在于你怎么樣講。”怎樣講?這取決于電視新聞評論的準確表達。

電視新聞評論要在評論要素與視聽元素相結合中發揮其政論性,寓思辨于形象之中是電視新聞評論的另一個傳播特點。視覺化、過程化、多元化和碎片化是當今中國電視新聞評論呈現的基本走勢。

三、迎接挑戰,主導輿論

在急劇變革的轉型社會和激烈競爭的媒介環境,電視新聞評論如何才能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引導作用呢?零敲碎打是不行的,要打“組合拳”,要形成一個電視新聞輿論場。“場”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是指物質運動相互作用的空間。在電視觀眾和電視媒體之間也同樣存在著這樣一個相互作用的空間:電視新聞評論是在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相結合中傳遞意見性信息,在評論要素與視聽元素相結合中發揮其政論性,并在這兩個結合點上構建起一個電視新聞輿論場。然而,電視新聞輿論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現實社會中還存在著人際傳播的口頭輿論場和網絡傳播的網絡輿論場。

當今世界,中國已是手機擁有第一大國,網絡用戶第二大國。手機短信借助傳統媒體的平臺,點播變廣播,個人媒體聚合成大眾媒體;以新浪為首的門戶網站,在沒有新聞采編權的情況下創造了一種“新聞超市”。據2007年6月的統計,中國網民總人數已經達到1.62億,僅次于美國,這為網絡輿論的形成提供了龐大的參與者。中國互聯網的輿論平臺已經十分發達,幾乎每個門戶網站都設有BBS論壇,中國目前約擁有130萬個BBS論壇,數量為全球第一。博客雖然是小眾的網絡媒介,但越來越多的博客已經從心緒記錄轉變為時事評論,經常閱讀博客的活躍讀者已經超過5000萬。日益強大的網絡新聞輿論場正沖擊著電視新聞輿論場。

從“最牛釘子戶”到“華南虎照”,形形色色的網絡事件爆炒,傳統媒體無不趨之若鶩,都想在這場視覺盛宴中分一杯羹。問題是電視新聞就甘心做報紙新聞和網絡新聞的“二道販子”嗎?電視新聞如何由跟風變為引導,關鍵在于有無獨家新聞和權威評論,只有讓更多的資深記者坐在新聞主播臺上,讓更多的意見領袖走到鏡頭前面,電視新聞才能在傳媒新聞大戰中爭得第一話語權。鳳凰衛視的影響力就在于它擁有一支人數不多但素質很高的評論員隊伍。其實,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也出現一些名牌主播和資深記者,完全可以也應該組成一支有影響力的評論員隊伍。當然,電視評論員還包括話語級別較高的社會精英。作為網絡輿論的制造與傳播者,一些資深網友充當了“意見領袖”的角色,在一些復雜的辯論中,他們的觀點往往能夠左右網民的判斷并最終引導網絡輿論的走向。電視媒體只有匯集、引導和影響眾多意見領袖,才能加大主流新聞的傳播力,才能保持對輿論導向的影響力。

在新媒介生態環境下,面對更多的傳播渠道,面對更開放的受眾參與,一個嚴峻形勢和重大課題擺在電視人面前:電視新聞如何主導新聞輿論的話語權?電視新聞評論如何有效地掌控正確的輿論導向?從電視讀報到電視讀網,從網絡鏈接到短信互動,電視新聞評論吸納各方言論,搭建一個數字化多媒體視聽傳播平臺。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電視新聞節目如果過分倚仗讀報和讀網,必然會造成獨家新聞和評論內容的缺失,從而喪失電視媒體自身的傳播優勢及對新聞輿論的影響力。面對網絡這一最大的民意表達平臺,電視新聞評論是隨波逐流?還是主動出擊?

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央電視臺在媒介融合中的步伐加快了。“兩會”期間央視國際開創“名嘴兩會博客”,囊括了央視主持人、記者和央視國際網絡記者關于“兩會”的博文。這一平臺既充當了新聞傳播渠道,又是影響廣泛的意見互動空間,包括征集、評論、預告等,他們以網民留言為素材共推出十期特別策劃,涵蓋了網友對房價、教育、醫療等熱點的建議和意見。王小丫在記者招待會結束后,將“網民建言冊”遞到總理手中。這一傳遞實現了新聞言論與公共事業的成功對接。公務員之家

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和《焦點訪談》創始人孫玉勝在《十年》一書中寫道:“還是在《焦點訪談》創辦的初期,我就提出要‘多報道、少評論’,其實這就是一種選擇中的平衡。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中國電視新聞還只是處于報道階段。分析與評論的時代還沒有完全到來。”時至今天,中國電視新聞的評論時代還是遙不可及嗎?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我們的電視宣傳工作如何做到“有效”和“主動”?在新舊媒體競爭與融合的今天,電視人要清醒地認識到傳統電視新聞已進入轉型期,中國電視必須走出認識的誤區,充分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必須構建一個強大的電視新聞輿論場,電視新聞評論不在媒介大融合之中涅磐,就在媒介大融合之中湮沒!

[注釋]

[1]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490頁;

[2](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著,張永喜、鮑貴、陳光明譯:《電視與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74頁

[3]周明濤:《敘述方式的改變與多媒體的應用——〈時評新語〉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全新》《視聽界》2007、4,第59頁;

[4]趙華:《前臺長楊偉光解密央視幕后“新聞”》《南方周末》2007年11月1日

[5]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56頁

[6]:《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