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術后護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10:40:00

導語:面肌痙攣術后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面肌痙攣術后護理論文

【摘要】對35例三叉神經痛和10例面肌痙攣患者采用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結果治療總有效率88.9%,隨訪2.5~3.7年,無復發病例。提出術后嚴密觀察病情,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預防低顱壓,并積極預防和護理口唇皰疹、面神經麻痹、外展神經暫時性麻痹、聽力減退等并發癥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關鍵。

【關鍵詞】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手術后護理

三叉神經痛是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短暫、劇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經功能破壞的癥狀,常于40歲后起病,女性較多。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以一側面部肌肉陣發性不自主抽動為特點,無神經系統其他陽性體征的周圍神經病[1]。對這兩種疾病藥物和局部神經治療無效時,可考慮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對35例三叉神經痛患者和10例面肌痙攣患者采用微血管減壓術治療,術后經過精心護理,均獲較好治療效果,現將術后護理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三叉神經痛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36~70歲,平均52.2歲。患側位于右側21例,左側14例;病史1.7~23.0年,平均8.1年;Ⅰ、Ⅱ、Ⅲ支痛者8例,Ⅱ、Ⅲ支痛者27例。面肌痙攣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齡22~61歲,平均45.6歲。患側在右側3例,左側7例;病史1.5~20.0年,平均6.8年。經MRI檢查可見神經血管異常征象,表現為神經變形、移位及壓跡,并排除顱內占位病變引起的繼發性疼痛或痙攣[2]。均經過藥物或其它方法治療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減壓術。

1.2手術方法患者氣管插管全麻后,側臥位,頭前屈并抬高20°,于患側枕下乳突后作長約6~8cm直切口,骨窗開顱,直徑約3~4cm,長達橫竇,外側至乙狀竇邊緣。“K”形切開硬腦膜并懸吊之。顯微鏡下銳性打開橋池側翼或小腦延髓池側方的蛛網膜,釋放腦脊液,降低顱內壓,以顯露手術視野,仔細分辨三叉神經或面神經,從神經根部向遠端銳性分離,解剖三叉神經或面神經周圍的蛛網膜,探查和尋找三叉神經或面神經根部的血管壓迫。在動脈與腦干和神經之間放置Teflon棉片,用生物蛋白膠固定,確定無出血后,嚴密縫合硬腦膜、肌肉和皮膚各層。

1.3結果35例三叉神經痛患者30例(85.7%)術后當日止痛,2例(5.7%)疼痛逐漸減輕,3例(8.6%)疼痛無改變。10例面肌痙攣患者中,8例(80.0%)術后痙攣消失,2例(20.0%)減輕。45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8.9%(40/45)。住院天數8~25d,平均12.6d。隨訪2.5~3.7年,平均3.1年,無復發病例。

2術后護理

2.1一般護理①生命體征觀察。該手術部位深且毗鄰腦干、小腦及多根顱神經,因此,術后入監護室24h內嚴密觀察神志、瞳孔變化及傷口引流狀況,警惕顱內繼發性出血,同時嚴密觀察呼吸變化,注意有無腦干受壓癥狀[3]。本組術后無再出血及意識障礙病例。②體位護理。全麻未醒時,予平臥位,頭偏向健側;清醒后取半臥位,利用腦部重力作用壓迫止血,以減少出血,防止腦水腫。③飲食護理。術后清醒6h后,先試飲少量水,患者無誤咽、惡心、嘔吐時,再予流質飲食,并逐漸過渡至半流質飲食,術后2~3d根據患者情況調整為普食。④其他。定時翻身拍背,促進排痰,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觀察耳、鼻腔有無異常流液現象,一旦發生,及時匯報醫生處理。本組1例三叉神經痛患者發生腦脊液漏,給予半臥位,并及時通知醫生,加強抗感染、對癥治療,于術后第5天停止流液。

2.2并發癥的護理

2.2.1頭痛、眩暈、嘔吐:因術中吸除大量腦脊液,加上術后顱內滲血刺激導致腦脊液分泌減少,術后患者有頭痛、眩暈、嘔吐等低顱壓的表現。全麻清醒后,有頭痛、眩暈、嘔吐癥狀者給予平臥位或頭低位。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靜脈輸注,必要時給予氨氛待因或愛茂爾可升高顱壓。本組2例三叉神經痛患者和1例面肌痙攣患者術后發生低顱壓癥狀,經過對癥治療3~5d癥狀消失。

2.2.2口唇皰疹:患者可出現口角或三叉神經分布區皰疹伴疼痛,可能是手術致三叉神經抵抗力下降所致。皰疹因皰膜破裂而形成糜爛或繼發化膿性感染,嚴重者引起帶狀皰疹性腦膜炎,愈后差[4]。因此應給予足夠的重視。采用1%甲紫涂抹患處,涂抹藥物時動作輕柔,避免水泡破裂。按醫囑口服B族維生素,必要時給予抗病毒藥物,一般3~7d皰疹消退,局部殘留色素沉著。本組1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發生口唇皰疹,經過對癥治療,精心護理,均治愈。

2.2.3面神經麻痹:本組4例三叉神經痛患者、2例面肌痙攣患者術后有不同程度面部麻木感,無面癱。給予局部按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因面部感覺減退,殘留食物易存在于頰部與齒槽間,且咀嚼時頰黏膜和舌易被咬傷而發生潰瘍。因此,應及時清除口腔殘留食物,囑患者進食后漱口,且進食時細嚼慢咽,防止咬傷,預防潰瘍發生。本組2例面肌痙攣患者角膜反應減退,應用眼罩保護,定時涂抹抗生素眼膏,無角膜潰瘍發生。

2.2.4外展神經暫時麻痹:本組1例三叉神經痛患者術后外展神經暫時性麻痹,可能是術中分離三叉神經根周圍蛛網膜,牽拉或觸碰外展神經所致。表現為患側眼球不能外展,視物重影。患者出現復視時易出現緊張不安的情緒,耐心向患者解釋出現復視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其緊張心理。遵醫囑給予營養神經的藥物,協助患者熱敷眼部,囑其盡量閉眼休息或雙眼交替休息,必要時用眼罩將患眼遮擋。本病例于術后第10天恢復正常。

2.2.5耳鳴、聽力下降:本組三叉神經痛及面肌痙攣患者各有1例術后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可能是手術操作影響面神經、聽神經和供血動脈而出現聽力損害。護士需做好其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必要時提高說話的音量或在健側與患者交流,護理人員同情、關心、愛護患者,使患者感到溫暖。1例三叉神經痛患者隨訪半年聽力恢復,但面肌痙攣患者隨訪1年后患側聽力完全喪失。

3討論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手術開顱部位相同,減壓神經相近,因此術后并發癥基本相同,護理內容基本一致。小腦橋角解剖結構復雜,匯集著從基底動脈所發出的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動脈、迷路動脈、橋支及其分支靜脈,還有個別從椎動脈直接發出的小腦后下動脈等。而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患者局部神經和血管多呈異常形態或走行,因此,手術易損傷血管造成神經受壓。其術后并發癥包括殘余痛、口唇皰疹、面神經麻痹、動眼神經或外展神經麻痹、耳鳴、聽力減退、后顱窩血腫、術后腦積水、枕部麻木、共濟運動障礙、癲發作等。但多數并發癥比較輕微,幾乎無手術死亡病例。所以,此類患者的護理問題易被護理人員忽視,從而導致護理質量降低。三叉神經從腦干發出,腦干是人的生命中樞,此處血管、神經密集,由于血管對神經的壓迫,術中及術后可能會影響腦干,引起心跳、呼吸的改變和繼發性損傷昏迷,因此,護理上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細致認真地觀察病情,給予系統、完善的術后護理,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等.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8,121.

[2]趙虎威,高國棟,趙振偉,等.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5,26(12):封三.

[3]張永琴,梁景文,楊利孫.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病人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18(8):585586.

[4]王克雪.帶狀皰疹性三叉神經痛的護理體會[J].護理學雜志,1995,10(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