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研究
時間:2022-03-09 02:22:00
導語:小議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盆腔炎的中醫辨證分型方法以及中醫藥治療策略。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采用中醫辨證分型施治治療的8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并以同期采用西藥治療的90例患者進行對比,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36%,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辨證治療慢性盆腔炎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少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中醫辨證;治療
慢性盆腔炎(chror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CPID)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癥。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白帶增多、腰腹疼痛等癥狀,病情易反復,有些患者可誘發附件炎而于腹部觸及腫塊,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2]。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運用中醫辨證施治原則,治療慢性盆腔炎88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88例患者均為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齡24~49歲,平均(34.1±6.7)歲;病程7個月~8年,平均(2.1±1.7)年。對照組90例患者為本院同期收治的采用西醫治療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齡26~48歲,平均(35.3±7.9)歲;病程6個月~7年,平均(2.6±1.9)年。兩組患者均表現為同程度的小腹痛,一側或雙側下腹痛,多伴有腰酸腰痛、帶下量多、不孕等,病情反復。兩組患者年齡、病程、一般病情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觀察組①熱毒下注型24例?;颊叨啾憩F為發熱或低熱,下腹作痛,拒按,帶下量多,色黃、穢臭、腰酸腰痛、舌苔薄黃、脈細數。治療:龍膽瀉肝湯加減。方用:龍膽草、生甘草各5g;柴胡、丹皮、桃仁、生山梔各10g,黃芩、銀花各15g,連翹20g,土茯苓、紅藤、敗醬草、魚腥草、蒲公英、生薏仁各30g。②濕熱瘀滯型27例?;颊咧饕憩F為小腹或一側或雙側少腹痛,時作時止腰酸,帶下量多、色黃,伴乏力神倦、四肢沉重、舌苔薄黃膩、質偏紅、脈細或滑。治療:紅藤敗醬散合大黃牡丹湯加減。組方:生甘草5g,赤芍、丹皮、制大黃、桃仁、玄胡、黃柏各10g,澤瀉15g,皂角刺20g,紅藤、敗醬草、土茯苓、生薏仁、徐長卿各30g。③肝郁氣滯型17例?;颊叨啾憩F為小腹兩側脹痛,胸悶脅痛,經前乳脹、心煩易怒、經前腹痛尤甚、舌薄質稍紅,脈細弦。治療:柴胡疏肝散合少腹逐瘀湯加減,組方:柴胡、川芎、枳殼、桃仁、赤芍、乳香、沒藥、丹皮、八月札各10g,玄胡20g,土茯苓、徐長卿、生薏仁、紅藤、敗醬草各30g。④氣虛血瘀型20例?;颊弑憩F為下腹疼痛或墜痛、痛連腰骶,經行加重、帶下量多,色白質稀,經期延長、經血量多有塊,精神萎靡,體倦乏力、食少納呆,舌淡黯、或有瘀點瘀斑、苔白,脈弦細或弦澀無力。治療:參芪四物合紅藤敗醬散加減。組方:川芎、赤芍、桃仁、丹皮、香附、黃柏各10g,玄胡20g,黃芪、黨參、紅藤、敗醬草、生薏仁、丹參、土茯苓各30g。以上服藥3個月為1個療程。
1.2.2對照組對照組90例患者采用常規抗感染、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
1.3療效判定
痊愈:患者全部臨床癥狀、體征均消失,隨訪6個月無復發。顯效:患者大部分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或消失。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減輕。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均無改善,或者加重。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統計處理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顯著性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1療效
觀察組痊愈39例,有效37例,好轉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6.36%;對照組痊愈31例,有效23例,好轉2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60.00%。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
三、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常見病,多因婦科急性炎癥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規范導致病程遷延不愈,最后轉化為慢性炎癥?;颊叨啾憩F為慢性腹痛、腰酸腰痛、帶下異常等。屬中醫“腰痛”、“帶下”、“瘕”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本病是濕熱之邪未清、郁積胞宮致氣血失和,沖任受損。其病機以血瘀為主,濕熱、氣滯、寒濕之邪入侵而致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故在治法上均采用活血化瘀為主線,并根據其具體臨床癥狀加以清熱解毒,行氣止痛,溫經散寒,對癥用藥,藥病相投,故而頗獲良效。
按照中醫辨證原理,根據患者具體表現將患者分為4型:熱毒下注型、濕熱瘀滯型、肝郁氣滯型、氣虛血瘀型。由于本病病程較長,多數患者常有正氣不足之象,故在治療中應根據具體臨床證候加減。屬氣虛者加入補氣藥黃芪、黨參(或人參);屬血虛者加入當歸、白芍、熟地等補血養血之品,可改善局部和全身組織營養,提高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和炎癥的吸收,起到扶正祛邪之效果。本組88例患者中熱毒下注型24例、濕熱瘀滯型27例、肝郁氣滯型17例、氣虛血瘀型20例,筆者根據辨證結果對患者施以不同的方藥治療,同一證型的不同患者的治療中,筆者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和所處階段在主方的基礎上靈活加減,實現了同病不同藥的個體化治療原則,充分發揮了中醫藥治病中的個體化原則,取得了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俊蘭.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4):1757.
[2]董小萍.中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5,2(11):73-73.
[3]李克英,王堅,鄧國平.慢性盆腔炎235例療效觀察[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1,19(1):38-39.
[4]王莉娜.慢性盆腔炎辨證分型規律的文獻研究[J].浙江中醫雜志,2006,41(6):362-363.
[5]潘愛珍,李建軍,易偉民,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5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臨床醫藥,2009,3(7):57-58.
[6]于敦宋.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10,12(3):53-54.
- 上一篇:深究開拓學生創新思維的路徑
- 下一篇:小議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心悸72例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