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率過高現狀以及應對舉措

時間:2022-12-16 03:58:00

導語:剖腹產率過高現狀以及應對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改善,人民健康意識的增強,和產科醫學的進步,剖腹產被越來越多的育齡婦女所接受,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剖腹產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為控制剖腹產,降低剖腹產率,減少產婦及新生兒并發癥發生,保障母嬰健康。現對我所對我區2008年10月~2010年09月的剖腹產原因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擇我區產科2008年10月~2010年09月住院分娩產婦18857例,其中剖腹產12564例,采用回顧性資料分析方法,列出剖腹產指征并對其原因進行分析。

2結果

2008年10月~2010年09月我區產科住院分娩產婦總數為18857例,剖腹產12564例,剖腹產率為66.63%,其中2009年6010例(6010/9216、65.25%),鄉鎮衛生院2187例(2187/6618.65.69%),市區直醫院3823例(3823/5887、64.94%),2010年6554例6554/9641、67.98%),鄉鎮衛生院2298例(2298/3289、69.9%),縣區市直醫院4255(4255/6352、66.98)。剖腹產原因:鄉鎮衛生院①社會因素:無確切指征,共1795例,占40.02%;②胎兒因素,共1577,占35.16%:宮內窘迫655例(14.60%)、臍帶繞頸387例(8.63%)、胎膜早破314例(7.00%)、雙胎及巨大兒221例(4.93%);③母親因素,共1113例,占24.82%:頭盆不稱445例(9.92%)、高84例(1.87%)、過期產138例(3.07%)、產程延長116例(2.59%)、疤痕子宮330例(7.35%);市區直醫院①社會因素:無確切指征,共874例,占10.85%;②胎兒因素,共3550,占44.11%;宮內窘迫1059例(13.16%、臍帶繞頸957例(11.89%)、臀位及橫位795例,(9.83%)、胎膜早破121例(1.5%)、雙胎及巨大兒597例(7.38%);異常兒21例(0.26%);③母親因素,共3624例,占45.03%;過期產405例(5.38%)、妊娠合并癥792例(9.79%)、高齡353例(4.84%)、頭盆不稱1536例(19.06%)產程延長312例(3.86%)、疤痕子宮或子宮畸形226例(2.79%)。

3討論

據統計,目前,我國剖腹產率約為40%~60%,甚至高達70%~80%[1]。本文結果顯示,我院剖腹產率為66.63%,同時呈逐年上升趨勢,超出1989年全國剖腹產會議提出的剖腹產率10%~20%,高于黃醒華報道的40%[2],明顯高于三級醫院的20%,更高于WHO提出的≤15.00%的標準。分析剖腹產率上升的原因,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醫務人員剖腹產技術的提高,手術時間縮短,手術損傷和感染減少,麻醉和抗生素的有效應用,使剖腹產的安全性大大提高,避免了過去因某些復雜的陰道助產給母兒帶來的損傷。

二是,人們觀念的變化及醫療行為中諸多社會因素的介入,剖腹產指征范圍擴大,剖腹產率隨之上升[3]。

本文結果顯示,鄉鎮衛生院跟市區直醫院剖腹產原因前4位有所差別,鄉鎮醫院剖宮產原因前4位,依次為社會因素(1795例、40.02%),胎兒宮內窘迫(655、14.60%)頭盆不稱(445例、9.92%)、臍帶繞頸(387例、8.63%)、市區直醫院依次為頭盆不稱(1536例、19.06%)、胎兒宮內窘迫(1059例、13.16%)、臍帶繞頸(957例、11.89%)、社會因素(874例、10.85%)。

鄉鎮衛生院無明確剖腹產指征者即社會因素占第1位,共1795例,占140.02%。剖腹產非醫學指征是指無臨床指征的社會心理因素,其包括主觀意愿、醫患方因素等[6]。社會心理因素及醫患矛盾的增加導致剖腹產率的增加的重要原因[7]。一方面由于醫療消費作為一種特殊消費被推向市場,患者具有選擇權,而一些產婦和家屬不恰當地運用了這種權利[8],以種種人為的理由,比如:不愿忍受自然分娩的疼痛,認為剖腹產能使孩子聰明、母親體態健美,對醫院及醫師的不信任,甚至少數人有重男輕女或擇定良辰吉日分娩的錯誤觀念等,而首選剖腹產;另一方面,雖然在鄉鎮衛生院剖腹產較自然分娩收費較高,但是市區三甲醫院相比還沒有有自然分娩的收費高,加上醫院醫生投入的精力、時間較少,承擔的風險較小,醫院及醫師基于效益和安全考慮,把剖腹產作為第一選擇,同時,我國目前醫護人員執業環境較差,承受的風險較高,一旦分娩過程中發生意外,將受到家屬指責引發糾紛。醫師過于謹慎,只要產婦及家屬提出要求,就盡量滿足,放寬了剖腹產指征,使得本可試產的產婦未能堅持試產而造成剖腹產率得上升,加上真正的有剖腹產指證的高危產婦鄉鎮醫院不允許截留轉到了上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無剖腹產指證的社會因素成為首位。控制剖腹產率上升必須首先控制無明確指征剖腹產的繼續上升,為此,我們應該加強產婦及家庭的生殖健康教育,消除不正確觀念,提倡自然分娩,積極開展產科新技術,如分娩鎮痛,在無痛或減痛狀態下分娩,提倡導樂陪伴分娩,減少恐懼、焦慮、緊張心理對產程的不良影響,研究證實,導樂在縮短產程,減輕產婦緊張焦慮情緒,減少產后出血及降低剖腹產率均有良好的效果[9];同時,要重視醫療隊伍的建設,提升業務水平,加強責任心,改善服務質量,保障醫療安全,取得產婦和家屬的信任,創造和諧穩定的醫療環境。降低剖腹產率。

頭盆不稱在市區直醫院占首位,共1536例,占19.06%,文獻報道[4],有40%的相對頭盆不稱未經充分試產,50%持續性枕橫位、枕后位過早作出診斷,使之失去轉成枕前位的可能。同樣是風險因素醫生產婦都不愿意承擔試產風險而選擇剖腹產,因此應加強試產,注重觀察產程,提高責任心,正確識別處理難產,熟練掌握徒手旋轉胎方位及陰道助產技術,降低剖腹產率。

城鄉醫院胎兒官內窘迫都占第2位,鄉鎮衛生院共655例,占14.6%。市直醫院共1059例占13.16%,由于醫療設備的發展進步,各種先進的胎兒監護儀廣泛應用于臨床產科,儀器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各種干擾因素,操作儀器的醫護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都直接間接影響了臨床判斷的準確性,有報道稱胎心監護診斷結果的假陽性率較高是胎兒窘迫過度診斷的主要原因[5],而臨床缺少簡單可靠排除假陽性的方法,使“胎兒宮內窘迫”診斷較為寬松,導致“過度診斷”。因此臨床應盡量避免干擾因素,重復監護,并結合胎動計數、B超、生物物理評分、羊水量和性狀、胎盤功能及胎兒頭皮血pH值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分析,既減少過度診斷,又不放過真正的胎兒窘迫,降低剖腹產率。

臍帶繞頸鄉鎮占第4位,共387例、占8.63%,市直占第3位共957例、占11.89%,臍帶繞頸在分娩過程中可能造成胎兒宮內窘迫,但臍帶繞頸僅憑B超診斷,因此診斷的臍帶繞頸較實際的比例要高,而且臍帶繞頸、臀位、胎膜早破、過期產、雙胎等并非絕對需行剖腹產結束分娩。

剖腹產手術呈辨證關系,作為一種非常情況下自然分娩的必要補充,在人們的認識和臨床應用不應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分娩方式。嚴格掌握剖腹產指征,可有效降低產婦及胎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利大于弊;指征掌握不嚴濫用時,剖腹產的不利因素如麻醉意外、產后出血、羊水栓塞、損傷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癥、組織粘連、再次妊娠子宮破裂、新生兒濕肺、低血糖等并發癥就會顯著增加。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我去剖腹產率偏高,應通過加強產婦及家庭的生殖健康教育,提高醫務人員業務素質和職業修養,準確掌握剖腹產指征,并積極開展產科新技術等措施嚴格控制剖腹產,切實降低剖腹產率,減少產婦及新生兒并發癥發生,保障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