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監護對癌性疼痛患者的干預效果

時間:2022-09-19 03:18:12

導語:藥學監護對癌性疼痛患者的干預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藥學監護對癌性疼痛患者的干預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藥學監護對癌性疼痛患者規范化治療的干預效果。方法78例癌性疼痛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進行臨床醫生單獨診治,觀察組在臨床醫生診治過程中進行藥學監護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效果及爆發痛、不良反應緩解情況。結果干預后,觀察組疼痛緩解顯效率為79.49%(31/3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85%(21/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73,P<0.05);干預后,觀察組爆發痛緩解率為75.00%(9/1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8.57%(4/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571,P<0.05);干預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緩解率為56.25%(18/3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0.30%(10/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61,P<0.05)。結論藥學監護對癌性疼痛患者規范化治療的干預效果好,可有效緩解癌性疼痛,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藥學監護;癌性疼痛;規范化治療;干預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腫瘤患者的臨床常見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可引起抑郁等不良情緒,增加自殺自殘率[1]。因此,提高癌性疼痛控制水平是臨床腫瘤治療工作的首要問題,而目前臨床主要以鎮痛藥物控制癌性疼痛[2]。本著以人為本,優化癌性疼痛診療工作,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改善腫瘤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探討藥學監護對癌性疼痛患者規范化治療的干預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癌性疼痛住院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病理檢查確診,存在骨轉移、腫瘤組織侵犯或壓迫周圍神經導致的中重充疼痛,意識清楚,生存期>6個月。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9例。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平均年齡38~78(55.59±9.06)歲。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齡(56.31±9.4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進行臨床醫生單獨診治。由醫生選擇鎮痛藥物及其輔助用藥,進行傳統癌性疼痛治療。觀察組在臨床醫生診治過程中進行藥學監護干預。具體如下。①藥師參與會診,針對患者個體差異及病情,根據住院患者疼痛的部位、范圍、性質、時間、強度、影響因素、疼痛治療史等,提出用藥建議,協助醫師評估與共同制定鎮痛治療方案。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鎮痛藥物知識教育,包括鎮痛藥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應及應對、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③監控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采取合適的防治手段。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效果及爆發痛、不良反應緩解情況。①根據數字疼痛強度量表(NRS)[3]評價疼痛強度: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9為重度疼痛,10為極度疼痛,其中緩解率=干預前后評分差值/干預前評分×100%。根據NRS評分進行疼痛緩解效果評價:完全緩解(CR)為疼痛緩解率達到100%,部分緩解(PR)為疼痛緩解率75%~99%,中度緩解(MR)為疼痛緩解率50%~74%,輕度緩解(NR)為疼痛緩解率25%~49%,無效(NC)為疼痛緩解率<25%。顯效率=(CR+PR+MR)/總例數×100%[4]。②預期爆發痛經治療后30min內患者自訴疼痛緩解即為爆發痛緩解,統計爆發痛緩解率。③記錄不良反應發生及緩解情況,不良反應包括便秘、嗜睡、惡心嘔吐和尿潴留。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效果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疼痛緩解顯效率為79.4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8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爆發痛緩解情況比較。觀察組干預前發生12例爆發痛,爆發痛發生率為30.77%,干預后9例爆發痛緩解,爆發痛緩解率為75.00%;干預前對照組14例發生爆發痛,爆發痛發生率為35.90%,干預后4例爆發痛緩解,爆發痛緩解率為28.57%。干預前,兩組患者爆發痛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31,P>0.05);干預后,觀察組爆發痛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571,P<0.05)。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緩解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干預后不良反應緩解18例,不良反應緩解率為56.25%;對照組患者干預后不良反應緩解10例,不良反應緩解率為30.30%;干預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61,P<0.05)。見表2。

3討論

藥學監護主要是為了提高臨床藥物治療過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5]。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確立的三級階梯鎮痛原則,藥學監護遵循對癌性疼痛患者進行初步評估和動態評估,在常規鎮痛治療中按照患者個體差異調整和規范鎮痛藥物治療方案,從而減輕患者痛苦,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和生活質量。癌痛規范化治療過程中藥學監護的內容包括:①藥師協助醫師制定鎮痛治療方案。參照三級階梯鎮痛原則,按階梯、按時、按個體化給藥,科學癌痛評分,合理選藥,并且治療過程中根據疼痛緩解情況調整藥物種類、劑型、用量等。對于特殊疼痛的處理,應對癥治療。如:骨轉移痛可加用非甾體抗炎藥或放療或雙磷酸鹽,其中非甾體抗炎藥建議選用高選擇性環氧化酶-2(COX-2)抑制藥塞來昔布,減少對胃腸道刺激;神經病理性疼痛可加用抗抑郁和抗驚厥藥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神經壓迫性疼痛可以使用糖皮質激素等[6-8]。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鎮痛藥物知識教育,包括鎮痛藥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應及應對、注意事項等,幫助患者及家屬學習簡單的疼痛評估方法,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如:囑咐不可自行改變鎮痛藥品的劑量及時間間隔,更換透皮貼劑應選擇另一皮膚部位,數天后才可在原部位重復使用。③監控與防治藥物不良反應。如:便秘是阿片類藥物的最常見不良反應,不易耐受。初次使用經靜脈自控鎮痛(PCIA)泵滴定時阿片類藥物出現便秘時,可給予乳果糖治療,另囑飲食注意增加纖維素攝入量、適當增加運動量[9]。嘔吐是化療過程常見胃腸道不良反應,可以選用5-羥色胺3(5-HT3)受體拮抗藥等作為預防用藥,另外研究顯示經皮給藥可降低的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可選擇芬太尼透皮貼劑替換口服劑型的阿片類藥物[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疼痛緩解顯效率為79.4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8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73,P<0.05);觀察組爆發痛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571,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61,P<0.05)。綜上所述,藥學監護對癌性疼痛患者規范化治療的干預效果好,可有效緩解癌性疼痛,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作者:洪瑞彩 程俏添 馮光輝 單位:陽江市人民醫院門診西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