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藥學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2-06 03:43:25
導語:高職藥學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化學分析技術》是高職藥學專業的一門必修的職業技術基礎課,具有較強的職業性和實踐性,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和往屆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情況,提出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教學改革措施,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考核評價體系,讓學生學有所得,以期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校企文化融合;化學分析技術;教學改革
目前很多高職畢業生就業后并不能很快適應崗位要求和新環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環境與之前所處的校園學習環境差異較大,對企業文化缺乏認同。因此,加強校企文化融合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且有利于實現校企無縫對接,實現“零距離”就業。
1課程地位與學情分析
《化學分析技術》課程是高職藥學專業的大一新生入學之后所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即專業啟蒙課,是中學化學的補充與提高,又為后續專業課程(儀器分析、藥品質量檢測技術)的學習奠定基礎。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該課程起著“打基礎”、“強技能”的作用,旨在培養、提高學生分析檢驗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高職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但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自律性較差,對專業學習缺乏興趣,沉迷于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在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敬業進取、團隊協作的職業精神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校企文化融合視角下高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課題組采用無記名網上問卷方式,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動物藥學院動物藥學專業、藥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2015級、2016級學生進行了“高職藥學專業《化學分析技術》課程學習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普遍存在實驗操作不規范、測定原理不理解、公式應用不熟練、測定結果精密度不高等問題。如何在有限的60學時內讓學生掌握化學分析技術測定物質含量的方法與技巧,以達到高職高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動物藥學院動物藥學專業、藥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2017級學生的《化學分析技術》課程進行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教學改革,將企業的文化精神、行業規范、質量標準等落實到教學管理的每一個環節,真正實現校企無縫對接。
2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化學分析技術》教學改革實踐
2.1依據企業工作崗位能力需求,優化教學內容。該課程選用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重點教材《化學分析技術》作為教材,該教材系項目化課程教材,以任務為載體,將知識點分散在各個項目的任務中[1]。考慮到目前企事業單位里電光分析天平已被電子天平取而代之,因此教學內容中刪除了教材有關電光分析天平與稱量技術方面的內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有《儀器分析》課程,因此刪除了教材中有關吸光光度分析技術的內容。課題組對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蘇中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中牧倍康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走訪調研,了解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依據針對性(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符合分析檢驗崗位實際工作需要)、技術性(所選任務涵蓋藥品分析檢驗所需的常用分析技術)、適用性(與藥品檢驗崗位所需化學分析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相適應)和一致性(學習要求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的原則,結合《中國藥典》以及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與要求,將教學內容整合為八個項目:誤差與分析數據處理技術、電子天平與稱量技術、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術、酸堿滴定技術、氧化還原滴定技術、配位滴定技術、沉淀滴定技術和重量分析技術。通過完成與企業真實的崗位工作過程一致的工作任務,讓學生掌握化學分析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細致嚴謹、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樹立“量”的觀念和安全環保意識,培養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為后續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將來從事藥品檢驗、藥品質量控制等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2.2以培養職業能力到導向,改革教學方法。改變常規教學模式,采用符合高職學生認知特點的“做中學、做中教、學中研”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2]進行教學,真正做到學習即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化學分析技術》課程的上課地點由原來的教室轉移到實訓室,盡量創設與企業工作環境一致的學習環境,且配備一名企業技術專家作為學業導師。以分析檢驗項目為中心,以真實的分析檢驗任務為學習情景,由簡單到復雜進行項目訓練,讓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掌握分析檢驗的基本技能,構建分析檢驗所需要的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在課前、課中、課后,教師均可依托藍墨云班課進行輔助教學,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前,教師在藍墨云班課任務單、微課視頻、動畫、預習測試、課堂小測、課后作業、拓展問題等資源和活動;學生登錄云班課,接受任務,觀看微課視頻、動畫等資源,完成預習測試。課中,教師根據學生課前的預習反饋情況,按照“情景創設、任務導入、資源引入、示范互動、實操訓練、總結提高”的基本框架,組織教學。對于學生人數較多的班級,教師會采用大屏同步演示示范操作,解決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人演示、眾多學生圍觀,無法看清操作細節的問題。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原理,教師通過畫圖、制作動畫等形象直觀地加以闡述,將抽象知識形象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難點。學生可結合藍墨云班課中的微課視頻進行實操訓練,教師巡回指導,及時指正學生不規范或者錯誤操作;學生及時記錄并處理實驗數據,將結果上傳至藍墨云班課;學生互相復核實驗結果,對實驗結果和操作的規范性進行自評、互評;教師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點評,分析總結組間精密度相差大的原因。課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完成拓展問題;與企業導師溝通交流,對照企業工作標準尋找不足和差距,提升自身專業技能。2.3多元評價相結合,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依托藍墨云班課,構建課前、課中、課后相結合,教師、學生、企業導師共同參與的綜合性多元化評價體系[3],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化學分析技術》課程考核注重過程化考核,學生的總評成績由兩部分組成,即平時成績占60%,期末成績占40%(表1)。平時成績包括課前預習、課堂出勤、課堂回答問題、課堂小測、方案設計、實踐操作、數據記錄與處理、課后拓展等方面,其中課前預習、課堂出勤、課題回答問題、課堂小測等表現均可通過藍墨云班課進行考核評價。期末考試采取以鑒代考方式進行,包括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兩部分。通過對學完《化學分析技術》課程的2017級高職藥學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合學生成績統計分析可以發現,相比2015級和2016級學生來說,基于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化學分析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使得教學效果顯著提升(圖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圓.高職院校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路徑與實施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3(8):112-113.
[2]王瑩,王華,李鋒濤,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路徑探索與實踐-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藥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11):15-17.
[3]楊海峰,黃陳,陳毓,等.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職教通訊,2018(8):1-4.
作者:陳圓 王秋云 王 瑩 王妲妲 李鋒濤 趙 麗 單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 上一篇:小兒呼吸道感染治療藥學服務分析
- 下一篇:臨床藥師藥學監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