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手術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
時間:2022-09-12 11:42:54
導語:剖宮產手術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150例行再次婦產科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有至少1次的剖宮產史,剖宮產與再次婦產科手術相距時間均大于2年。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子宮疾病的患者。按照剖宮產術式的不同將其隨機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各50例患者。A組中,年齡22~45歲,手術間隔時間(3.21±0.37)年;B組中,年齡23~46歲,手術間隔時間(3.43±0.71)年;C組中,年齡24~47歲,手術間隔時間(3.37±0.14)年。對比三組患者的年齡、手術間隔時間等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仰臥位,硬膜外麻醉后,A組行子宮下段剖宮產,在腹部切開一個縱切口,再切開膀胱腹膜反折,切開子宮取出胎兒。B組行新式剖宮產:切開腹部皮膚,并在切口中間切開皮下脂肪及筋膜層,用血管鉗分離皮下脂肪和腹直肌,切開子宮娩出胎兒,按摩子宮并縫合。C組行改良新式剖宮產:采用Joel-Cohen切口將腹部皮膚切開,剝離皮下脂肪,分離筋膜和腹直肌,縱形剪開腹膜,將膀胱子宮返折并下推膀胱,切開子宮,娩出胎兒,采用較寬針距的形式進行縫合。
1.3評價標準
(1)觀察指標:以三組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Ⅰ期愈合率等為觀察指標;(2)Ⅰ期愈合率=Ⅰ期愈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對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資料展開分析、總結,計量資料應用(x-±s)表示,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計量數據對比采用t檢驗,若P<0.05,表示二者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三組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比較
B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均低于A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相比較,C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均低于A組和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三組切口Ⅰ期愈合率比較
A組切口Ⅰ期愈合41例,愈合率為82%;B組切口Ⅰ期愈合42例,愈合率為84%;C組切口Ⅰ期愈合48例,愈合率為96%。C組切口Ⅰ期愈合率高于其他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三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A、B、C三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6%、22%、2%,三組相比較,C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其他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剖宮產能夠解決難產、妊娠合并癥、妊娠并發癥等分娩危險事件,提高產婦及新生兒的分娩質量。但該手術仍是一種開腹手術,手術后患者容易出現腹腔粘連,這就增加了再次手術的危險性。據有關研究表明,不同的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婦產科手術具有不同的影響。臨床上常用的剖宮產術式主要有子宮下段剖宮產式、新式剖宮產、改良新式剖宮產等。子宮下段剖宮產式是一種傳統的剖宮產術,該種手術所用時間比較長,術中易造成較大機械牽拉刺激,從而容易造成腹腔粘連。新式剖宮產易造成切口游離錯位,機械刺激,從而也容易造成腹腔粘連。改良新式剖宮產是在前兩種剖宮產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手術方式,它利用可吸收線以寬針距縫合膀胱腹膜折返處,從而可以有效降低炎癥的發生率。通過本文研究顯示,C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分別為(50.34±9.87)min、(300.27±27.43)ml,均低于其他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B、C三組切口Ⅰ期愈合率分別為82%、84%、96%,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6%、22%、2%,C組切口Ⅰ期愈合率高于其他兩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其他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改良新式剖宮產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最小。
作者:姜清英 田愛民 單位:河南省封丘縣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