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教學分析

時間:2022-08-01 08:50:29

導語:人體解剖學教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體解剖學教學分析

摘要:人體解剖學是一門研究人體正常形態和結構的科學,是醫學生重要的基礎課程,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和臨床技能的掌握。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人體解剖學時自信心不足或者學習方法不對以及沒有興趣或害怕尸體標本等等,因此,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學習興趣,克服畏懼心理是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教學;信心;興趣

人體解剖學老師施教的對象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從教20余年,常聽老師抱怨大學生“一代不如一代,考試題目容易得不能再容易了,可不及格率還是高達10~20%。”我似乎也有同感。在中國,大學生是家庭的驕傲,國家的棟梁,怎么呈現在我們大學老師面前的卻是這樣的現象呢?值得我們深思。為此,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調查,現報道如下,供同行們商酌。

一當今大學生的特點

現在在校的大學生基本上是“90后”了,“90后”的學生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被家里長輩寵愛、貫養、順從,再加上中學時代長輩的陪讀,以及當今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如手機、網絡等等,“90后”的學生或多或少有懶惰的習慣、自我意識很強、但獨立自主能力較差等,上課遲到早退、玩手機,低頭族等等時有發生。

二認識上的錯誤

我隨機調查了我校2013級、2014級500名學生,62%的學生在中學時代聽老師或家長說過“只要考上大學就好玩了。”言下之意是中學為了考上大學,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家長為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竭盡全力,孩子也為能考上大學刻苦學習。可一進入大學,家長放松了對孩子的督促和看管,小孩自己也覺得應該玩一玩了。有學生問我“老師,怎么大學比高三還辛苦啊!”按理說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知識面越來越廣、難度越來越大、專業性越來越強,大學應該培養學生的自學自主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等等,因此,怎么可能考上大學就好玩了呢?

三信心不足或者學習方法不對

對我校醫科類2013級、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麻醉醫學專業、護理專業)的一本387名和三本179名共計56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能聞其聲不見其人;第二步學生自己觀察標本,老師指導。每個實驗室有指導老師;第三步標本示教,由1名老師對照標本講解,方式與第一步相同。就時間安排來說以第二步為主,也就是以學生自己觀察、自主學習為主體的模式。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們比較依賴中學就形成的灌輸式的教學法,比較適應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授課模式。四人體解剖學課程的特點人體解剖學是一門研究人體正常形態和結構的科學,其任務是揭示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特征,是醫學生重要的基礎課程。學習解剖學是為學習其他醫學課程奠定形態學的基礎,是醫學生學好其他醫學課程的基礎。但在學習人體解剖學的課程中,存在著很多困難,其中原因主要有:1)人體解剖課程的醫學名詞多、形態結構復雜,難學、難記、易忘,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2)加之部分膽小的學生對尸體標本害怕、抵觸等情緒,極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3)人體解剖學課程常常在大一開設,同學們還沒有完全適應大學生活學習,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學的不是很扎實。同時沒有完全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有些依賴老師,習慣聽老師講而不是主動學習,上課不夠投入、不夠認真,課后也沒能及時復習等等,諸多因素,造成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難學、難教。五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方法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純生物醫學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如何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成為各醫學院校面臨的尖銳問題。為了適應現代教學模式,從事人體解剖學教學的教師們也嘗試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如PBL、CBL、趣味教學法、人文教育[1-4]等等,但各有各的優缺點。我們嘗試了“翻轉課堂聯合改良PBL模式”應用于系統解剖學教學中,并且進行了問卷調查(表1),結果表明所有人認為促進了學習的主動性,且大部分學生認為擴展了知識面等等,但是從主觀上有41.7%的學生不喜歡,他們認為占用業余時間較多和自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原因之一可能與醫學生學習任務重,業余時間少等有關。實施翻轉課堂聯合改良PBL模式的體會如下:實施課程前我們有很多擔心,特別擔心學生不自學或者自學效果不好等等,結果是完全出乎意料,不但自學效果好,而且幾乎所有學生都很認真,寫了講稿或者PPT,在討論時“小老師”回答同學們的提問透切,有條不紊。從解剖到臨床,從臨床到解剖,大一的學生幾乎變成了臨床經驗豐富的老醫生,侃侃而談。1)教師要把握好度,提高課堂討論效率,不要把討論變成閑談。如限制討論每一個主題的時間或者已經討論清楚了的,不要再討論等等,避免有些學生為了發言而發言。2)不主動或不善于發言的學生,要多引導甚至點名要求發言。3)形成性評價要客觀合理,獎勤罰懶,實事求是,避免學與不學,學好與學壞都一樣的成績結果,否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嘗試,認為系統解剖學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聯合改良PBL模式是可行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優點:1)從解剖到臨床,再從臨床到解剖,關鍵學習的知識是解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臨床醫學“早臨床”的培養要求。2)通過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通過小組內協作完成任務,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組織能力;通過PPT等的準備,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3)師生角色互換,有利于師生交流,促進師生情誼;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4)完美實行了形成性評價,避免學生平時不學習,期末搞疲勞戰術,應付考試的現象。5)理論內容掌握后再到實驗室觀察標本,有的放矢,理論指導實踐,有利于提高實驗效率,同時減少師生接觸甲醛的時間,有利于身體健康。究竟什么模式、什么方法能更好的適合大學一年級就開設的人體解剖學課程的教學呢?綜上所述,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提高興趣,糾正認識上的偏差,找到適合大一學生而且使他們更加自主能動、高效地完成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學習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

作者:向宇燕 李素云 萬煒 熊偉 徐菁 楊詠梅 郭東銘 周翠蘭 單位:南華大學人體解剖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張志軍,金國華,呂廣明等.P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法在心血管系統解剖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9):1094-1097.

[2]楊波,陳衛軍,董世武,等.CBL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23(3):319-320.

[3]李秀,米永杰,程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的探討與實踐[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4,22(4):43-46.

[4]熊偉,趙英,李素云,等.淺論趣味教學法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