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學員訓練傷解剖學分析

時間:2022-02-06 09:48:19

導語:軍訓學員訓練傷解剖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軍訓學員訓練傷解剖學分析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和方法。為某部參加畢業聯考強化訓練的407名干部學歷教育學員。年齡在19~21周歲,均為男性。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和座談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參加畢業聯考強化訓練的學員訓練損傷的發生情況,共發放調查問卷407份,回收407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386份,有效率94.84%。采用SPASS13.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1.2訓練傷解剖學因素分析。對本研究中的82例(發病率為21.24%)訓練傷病例,按損傷類型、部位進行解剖學因素分析。

2結果

2.1訓練傷的發病率和發病時機。參加調查問卷的學員主要考核軍事基礎和專業素質,其中軍事體育具體包括5000米跑、400米障礙,軍事基本技能包括輕武器射擊、隊列及戰術基礎動作。根據調查統計發現,發生訓練傷82例,發病率為21.24%。畢業聯考訓練時間在每年5月份,備考時間從上年度12月份至次年4月底,存在備戰周期長,備戰期間絕對溫差大的特點(溫差可達32℃)。對訓練期間傷病發生時間進行統計,損傷主要集中出現在12月、1月,以及次年3月,主要原因在于氣溫較低情況下出現傷病概率高;3月份為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個訓練月,同時也是訓練周期中提高階段,且各科目訓練相對集中且難度強度增加,部分學員身體未達到較好地訓練狀態,容易受傷。2.2訓練損傷發病部位與損傷類型。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在聯考備戰訓練中受傷概率最高的是膝部(23.17%)、踝部(17.07%)和腰腹部(14.63%)。常見損傷類型包括骨關節損傷和軟組織損傷,其中膝部軟組織損傷(18.29%)和膝關節損傷(4.88%);踝部軟組織損傷(13.41%)和踝關節損傷(3.66%),腰部骨關節損傷(8.54%)。損傷類型主要有軟組織急性挫傷、軟組織長期慢性勞損和肌肉損傷(常見的有快速跑拉傷大腿后肌肉群),骨損傷為由運動疲勞引起的應力性骨裂。膝部損傷包括半月板、交叉韌帶、前后交叉韌帶等部位的應力性損傷和急性扭傷。踝部損傷包括踝關節內翻、外側副韌帶等部位的應力性損傷和急性扭傷以及由疲勞引起的足底筋膜炎。腰部損傷包含肌肉損傷(腰背肌拉傷、扭傷等)、骨關節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等)。肩部損傷主要包含了肩部軟組織損傷(肱三頭肌長頭肌腱)和肩袖損傷。頭部損傷較少。2.3訓練傷的解剖學因素。[5]在訓練備戰階段,訓練損傷發病的主要科目集中在5000米跑(32.93%)、400米障礙(47.56%)與戰術基礎動作(19.51%)上。5000米跑主要是疲勞性損傷、扭傷和應力性損傷。其中踝關節、小腿、膝關節的發病較為常見。5000米跑對肌肉耐力也有較高需求,調查發現致傷時機主要在5000米跑最后的800米中,致傷機制主要在于人體疲勞度較高的情況下,對技術動作難以掌控,膝關節、踝關節等穩定性關節部位的肌肉力量薄弱,造成肌肉、韌帶等對關節保護度不足,關節活動度超過安全界限造成損傷,膝關節在彈跳、奔跑等運動上,既承擔動力傳導,又負責力量緩沖,是人體運動鏈上的重要一環。400米障礙訓練中,因障礙濕滑和學員個人技術原因導致有學員跌落障礙,造成墜落傷,損傷部位多在骨盆、腰背部;在翻越高板,高臺等項目中,學員在落地時多不注意自我保護,一味追求速度,落地緩沖保護動作使用率較低,造成腰、膝關節損傷,以及踝關節的應力性損傷。在戰術基礎動作訓練中,由于戰術基礎動作獨特的移動方式,對肩部力量要求較高,因此容易造成肩部損傷,主要集中在肩關節的脫臼和撕脫傷。

3解剖學建議

3.1加強核心運動肌肉拉伸平衡和力量訓練。部分學員訓練傷出現主要原因在于核心區域力量不足,造成對腰椎、膝關節或踝關節等部位保護不夠,造成傷病。400米障礙、戰術基礎動作都對學員肩部關節、肌群有較高要求,同時,因肩關節獨特生理構造使肩部肌群、韌帶等短時間內難以提高,應在畢業聯考備戰期開始前著重加強肩部肌群力量訓練。腰部位是人體核心區域,是運動鏈上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也是維系運動能力的基礎,人體核心區域的損傷會嚴重制約人體的運動能力。強化對肩袖肌群訓練。訓練前應讓學員了解運動的基本原理,如第一關節周圍肌肉的配備,完成一個運動的核心主動肌、拮抗肌和輔助肌,如何讓其平衡,影響運動完成的力學因素[5]。要注意訓練中對正確跑步動作的要領定型,加強關鍵部位肌肉力量力度的把握。應注重訓練結束后的拉伸放松環節,如5000米跑訓練,400米障礙訓練結束后,應利用泡沫軸等輔助器材可提高拉伸放松環節效果。避免疲勞訓練、帶傷訓練和劇烈訓練,疲勞訓練可致應力性骨折,帶傷訓練可加重損傷,劇烈訓練可致主動肌拉傷。3.2注重運動前的適應性熱身環節。訓練要循序漸進。在學員進行訓練難度、強度提高的同時,應給予學員一定的適應性訓練時間,避免肌肉、關節因未達到最佳運動狀態即提高難度造成訓練損傷。學員訓練損傷主要集中在12月、1月和次年3月氣溫較低時,在低溫中訓練要注重身體的多環節熱身,除提高自身肌肉溫度之外,還應加入身體激活與喚醒訓練,學員在訓練課開始之前應生理與心理都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竇德志.軍體訓練中常見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武警學院學報,2009,6(2):121-123.

[3]雷育黎,賀南,蘆俊曉.400米障礙訓練中訓練損傷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空軍醫學學報,2014,10(1):30-32.

[4]郝鑫鑫,彭雄輝.合訓學員運動損傷現狀調查及預防對策[J].軍事體育學報,2013,10(4):182-183.

[5]丁自海.運動機能訓練彩色圖解[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作者:黃梓航 倉寶成 單位:信息工程大學軍事技戰術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