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論文
時間:2022-02-07 08:43:35
導語: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數字人”解剖系統在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6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140人,隨機將學生分為A組和B組,各70人,分別對兩組在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中應用傳統教學模式和“數字人”系統解剖輔助教學模式,對比兩組解剖學教學成績得分和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結果B組學生在隨堂測驗中解剖位置、結構組成、功能意義三部分的成績得分均高于A組(P<0.05);B組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高于A組學生(P<0.05)。結論在系統解剖學試實驗教學中應用“數字人”解剖系統可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
關鍵詞:數字人解剖系統;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應用探討
隨著近年來我國開始大力培養醫學人才,醫學高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學用尸體標本資源緊缺問題日益突出[1]。“數字人”解剖系統是利用計算機重建技術重建人體的三維結構圖,可準確、真實且清晰的顯示人體的骨骼肌肉組織特點,本文將分析在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中應用“數字人”解剖系統的教學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我校2016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140人,均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入學,將140人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70人。A組中男生39人,女生31人,年齡18-25歲,平均(20.0±1.5)歲。B組男生41人,女生29人,年齡18-26歲,平均(20.0±1.6)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包括文字敘述、掛圖、醫學標本模型以及尸體標本講解。觀察組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應用“數字人”解剖系統輔助教學,該解剖系統包括運動、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脈管、視器、神經運動、內分泌以及皮膚等人體十大系統,在教學前教師根據課本內容與教學大綱要求,選擇好所需教學目錄,將本節課所講的解剖結構通過“數字人”解剖系統單獨切割,對重點部位通過局部的放大功能顯示其解剖位置與毗鄰關系,使學生獲得更加清晰、真實的感官。1.3評價方法。由老師根據教學大綱行隨堂測驗,主要包括解剖位置、結構組成、功能意義三部分,每部分各30分,分數越高為知識掌握情況越好。為學生發放教學方式滿意度調查問卷,主要從知識的接受度、吸引注意力、趣味性、學習興趣四個方面進行評價,總分100分,根據得分結果將教學滿意度分為A、B、C、D四個等級,教學滿意度為A、B兩個等級占比之和。1.4統計學分析。統計學分析工具為SPSS20.0,計量和計數資料以(±s)和(%)表示,數據比較為t檢驗和χ2檢驗,P<0.05可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隨堂測驗成績比較。B組學生在解剖學隨堂測驗中的解剖位置、結構組成、功能意義三部分的成績得分均高于A組(P<0.05),見表1。2.2教學滿意度評價。B組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為92.9%,高于A組的7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以往對于系統解剖學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解專業名詞,并利用PPT的二維圖片、人體模型以及尸體標本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但是二維圖片及人體模型的局限性大,而尸體標本的資源又較為緊缺,且尸體標本需要經過化學藥物處理才可使用,在處理過后各個組織器官的顏色、功能與活體差異較大,不利于學生的理解[2-3]。“數字人”解剖系統是人體虛擬三維解剖學軟件,于三維系統化的圖像分辨率高,對于人體各形態結構的展示可更加清晰,具有更強的立體感和真實感,方便學生的理解和記憶[4]。且三維解剖結構可提供多角度、多層面的觀察,便于學生記憶各結構的解剖位置和毗鄰關系。另外“數字人”解剖系統可連接校園網,學生可登陸校園網自行操作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5]。綜上所述,將“數字人”解剖系統應用在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可提高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吳毅,羅娜,宋艷,等.SOLO分類評價理論在本科生系統解剖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6,25(7):538-540.
[2]何蓉,王麗,郭永莉,等.基于Android平臺的系統解剖學學習系統研究及使用效果[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6,37(12):135-139.
[3]吳鋒,李懷斌,熊克仁,等.基于試卷分析探討思維導圖及3DBody解剖軟件應用于系統解剖學教學的效果[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6,25(3):295-298.
[4]吳毅,宋艷,方彬吉,等.基于中國數字化人體的虛擬解剖學系統的建立[J].解剖學雜志,2017,40(1):44-46.
[5]萬星光,曾建軍,王凡.安博3D系統解剖學》軟件在解剖教學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15,37(4):304-306.
作者:茍娟平 關建軍 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廣播電視發射技術維護論文
- 下一篇:新媒體信息可視化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