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解剖學實驗課混合式教學實踐

時間:2022-06-29 03:09:34

導語:系統解剖學實驗課混合式教學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系統解剖學實驗課混合式教學實踐

【摘要】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相結合給傳統教育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沖擊和深層次的影響。系統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形態學科,學生通過實驗課將理論知識進行內化和吸收。解剖知識內容繁多、結構復雜,傳統課堂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生缺乏自主思維和創新意識。本課題組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心血管系統小班實驗教學,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課堂,旨在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混合式教學改革提供思路及經驗。

【關鍵詞】系統解剖學;互聯網+;混合式教學;心血管系統;實驗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傳統教育理念受到了“互聯網+”思維帶來的革命性沖擊和挑戰。如何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課堂結合,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已成為當今混合式教學改革不斷探索的方向[1⁃2]。系統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形態學科,學生通過實驗課將理論知識進行內化和吸收。但解剖知識內容繁多、結構復雜,傳統課堂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缺乏自主思維和創新意識[3⁃4]。本教學團隊基于互聯網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實驗教學,旨在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本文以心血管系統實驗課為例介紹基于“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實施過程。心血管系統實驗課為6學時,傳統實驗課由帶教老師示教,學生觀察標本、模型理解記憶理論知識。應用混合式教學改革后開展翻轉課堂+TBL+PBL+CBL+中國數字人解剖系統進行實驗教學。

1對象與方法

1.1教學對象

首都醫科大學順義校區(燕京醫學院)2020級臨床醫學專業28名同學,隨機分成4組,每組7人。

1.2教學方法

建立云班課,帶教老師及28名同學加入。第1次實驗課前1周云班課學習資源,包括教研組前期制作的微課、PPT、學習目標、重點及難點。小組討論問題,主要圍繞心臟的位置毗鄰、形態結構,動脈主干及其分支、分布范圍,靜脈主干及其屬支、分布范圍,要求每個同學準備問題答案并繪制心血管系統思維導圖上傳云班課、老師打分點評,同時開放解剖實驗室供學生課余時間自主學習。第1次課地點為解剖實驗室,3學時。首先老師介紹標本、模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討論,老師隨時指導答疑,最后每組隨機選2名同學在標本或模型上講解解剖結構,老師打分點評,2名同學所得分數平均值作為本小組每名同學的成績。第2次課前1周云班課8個與臨床案例密切相關的解剖學問題:①經不同給藥方式藥物到達發病部位經過的路徑;②左心衰竭時出現肺循環淤血如呼吸困難,右心衰竭時出現體循環淤血如頸靜脈怒張、雙下肢水腫的解剖學解釋;③心瓣膜的位置及體表聽診區定位方法;④與每一心動周期密切相關的心臟傳導系統的組成;⑤與冠心病相關的左、右冠狀動脈的主要分支及分布范圍;⑥總結正常人體表能夠觸摸到搏動的動脈及位置;⑦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好發的淺靜脈及其起止、行程特點;⑧常見先心病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洛四聯癥等發生的解剖學基礎。學生通過學習云班課資源、復習課本、圖譜、到解剖實驗室觀察標本、網絡查詢、小組討論等方式總結問題答案并制作PPT。第2次課地點為生物醫學虛擬教學中心,3學時。先由帶教老師介紹實驗課安排,然后每個小組匯報PPT,小組間互評打分,老師點評、總結、互動答疑。老師講解中國數字人解剖系統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并示教,學生觀察數字人心血管系統的組成及形態結構。最后云班課隨堂在線測試,老師根據答題情況完成課堂小結。

2教學效果評價及結果

課后采取無記名問卷調查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28名同學全部參與。如表1所示絕大多數同學滿意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他們普遍認為改革后的實驗課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能力,鍛煉了理論聯系臨床的能力。此外,學生反饋數字人解剖系統加入教學對其理解傳統實驗課堂不易觀察的復雜結構以及在自學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討論

系統解剖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大一新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傳統課堂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缺乏自主思維和創新意識。翻轉課堂將傳統教學順序進行一定程度的顛倒,即學生課前自學教學資源完成知識傳授,課上參與交流、討論等進行知識內化、吸收,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課堂[3⁃5]。由于翻轉課堂需要占用大量課前自學時間,加上心血管系統較運動系統和內臟學學習難度大,因此我們將翻轉課堂應用于理論課之后的小班實驗課,并將PBL(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TBL(以團隊為基礎)教學法、CBL(以案例為基礎)教學法以及數字人解剖系統結合起來形成全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此次教學改革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整個實施過程總結為:建立云班課→學生分組→第一次課前云班課學習資源、布置思考題及作業,同時開放解剖實驗室→課中教師利用標本、模型示教→小組自主觀察→每組隨機選擇兩名同學指認、描述解剖結構→老師現場打分、點評、總結→第二次課前云班課基于臨床案例的解剖學相關問題、布置小組任務→課中小組匯報PPT→小組互評、老師點評、總結→使用數字人解剖系統示教、小組觀察→云班課測試→老師根據答題情況即時反饋、指導、總結。此次教學改革實施過程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選擇一個運行穩定、使用便捷的網絡平臺如云班課開展線上教學,教學資源、小組任務及作業、測試問卷等[6]。老師參考后臺大數據統計結果及時掌握學生自學進度、測試結果等情況,實現不受時空限制的師生互動,同時平臺上的資源可供學生終身學習。②線上教學平臺上傳的學習資源需是經老師甄別過的實用且精煉的資源,如本教學團隊制作的微課視頻通常每個不超過十分鐘,這些短小精悍的視頻很適合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學。③中國數字人解剖系統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重現了3D人體形態結構,可以調整任意角度、選擇任意部位供學習、觀察[7],是傳統實驗課堂的有效補充和延伸,降低了有毒有害氣體對人體傷害、節約解剖尸源,解決教師在實物標本、模型示教時部分同學看不清等問題。④將PBL、CBL教學法結合的關鍵是臨床案例的選擇以及解剖問題的設置,以問題為導向的優秀案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創新思維以及理論聯系臨床的能力。⑤TBL教學法應用時進行小組角色分工,充分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8⁃9]。此外小組繪制思維導圖是學生梳理知識框架、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是知識內化的有效手段。⑥教學改革效果評價不僅由試卷成績決定,還應包括自學情況、課堂參與度、團隊合作能力等多維度動態評價標準,這也是團隊接下來需要探索完善的方面。綜上所述,搭載著高速前進的“互聯網+”國家戰略性列車,教師身份正由傳統教育的主角地位逐漸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助者,教學模式由“填鴨式”的“滿堂灌”向更加注重綜合素質培養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轉變。同時教育教學改革對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樣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提高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能力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2]楊凌燕,郭建鵬,史秋衡.我國大學生課堂體驗及其影響因素的多層線性模型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6):45⁃51.

[3]鄧廣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系統解剖學教學中的實施與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2:63⁃64.

[4]譚剛,黃星星,吳剛,等.課堂革命—認識“翻轉課堂”[J].解剖學雜志,2020,43(3):245⁃247.

[5]林清,黃登清,黃峰,等.系統解剖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J].解剖學雜志,2020,43(5):446⁃447.

[6]任美峰,程葆華,柳新平,等.基于云班課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在護理解剖學實驗課的實踐[J].解剖學研究,2020,42(5):480⁃482.

[7]鄭鴻燕,周雅萍,黃艷.數字人平臺在解剖學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雜志,2019,42(1):93⁃94.

[8]王敏,任銀祥,谷弘,等.基于虛擬仿真+CBL+TBL的混合式教學在“醫學形態學實驗”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1,35(1):128⁃132.

[9]孔祥照,劉揚,李囡,等.PBL教學法應用于人體解剖學第二課堂教學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1):1⁃3.

作者:孔祥照 李囡 駱雨辰 張陽 鄢雯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臨床醫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