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性腸炎腸外器官損傷臨床研究
時間:2022-11-19 05:41:37
導語:輪狀病毒性腸炎腸外器官損傷臨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研究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腸外器官損傷情況。方法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73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總結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等多系統損害情況。結果支氣管炎占比6.85%;輪狀病毒性肺炎占比10.96%。上呼吸道感染占比24.66%。代謝性酸中毒占比63.01%;低血鈉比20.55%;低血鉀比16.44%;高血鈉比2.74%;低血鈣比5.48%。發熱占比61.64%;ALT升高占比20.55%。CK升高占比20.55%;CKMB升高占比20.55%;其中CKMB超過常規標準2倍比8.22%。熱性驚厥占比4.11%;無熱驚厥占比1.37%。泌尿系統占比5.48%,其中輕度水腫占比1.37%;鏡下血尿占比2.74%;尿素氮升高占比1.37%。血液系統占比16.44%;其中輕度貧血占比6.85%;重度貧血占比2.74%;粒細胞減少占比5.48%;血小板減少占比1.37%。皮疹占比5.48%。結論輪狀病毒性腸炎腸外器官損傷多表現在呼吸、心肌、神經系統,其損害程度一般較輕,預后效果良好,綜合治療后能夠有效改善其腸外臟器損傷。
【關鍵詞】輪狀病毒;腸炎;腸外器官;損傷;呼吸系統;泌尿系統
輪狀病毒性腸炎臨床發生比例較高,一般多發生于2周歲以內的嬰幼兒群體中,新生兒發生比例相對不高,超過一半的腹瀉患兒均為輪狀病毒感染性腸炎,且具有一定的傳染性[1-2]。有研究顯示[3],輪狀病毒性腸炎不僅會造成腸內感染,同時也會造成患兒腸外其他系統發生損傷,表現為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等,上述腸外器官損傷對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因此對其實施研究十分必要,對臨床治療起到參考作用。目前臨床中對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的腸外器官損傷情況較為重視,對此,本研究就我院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其他癥狀進行總結和分析。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73例,其中,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男女分布比為39∶34,年齡為3~29個月,平均(16.35±5.03)個月。納入標準:(1)患兒均符合輪狀病毒感染癥狀;(2)患兒家長了解本研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先心病;(2)原發性肝腎疾病;(3)癲癇病史[4-9]。1.2方法。全部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均采集其大便與血液標本,通過心電圖、X線、腦脊液、血清生化檢查,分析患兒的相關結果,包括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等[10-13]。
2結果
2.1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呼吸系統表現。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進行胸部X線檢查,其中5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支氣管炎,占比6.85%;8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支氣管肺炎,占比10.96%;41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X線檢查未見異常變化,占比56.16%。全部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中18例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占比24.66%。2.2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消化系統表現。46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代謝性酸中毒,占比63.01%;低血鈉患兒15例,占比20.55%;低血鉀患兒12例,占比16.44%;高血鈉患兒2例,占比2.74%;低血鈣患兒4例,占比5.48%。45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發熱,占比61.64%;15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ALT升高,占比20.55%。2.3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循環系統表現。心肌酶譜異常方面,15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CK升高,占比20.55%;15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CKMB升高,占比20.55%;其中6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CKMB超過常規標準2倍,占比8.22%。2.4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神經系統表現。3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熱性驚厥,占比4.11%;1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存在無熱驚厥,占比1.37%。上述4例患兒均為全身性發作,其腦電圖檢查顯示未見異常,腦脊液、顱MRI檢查未見異常。2.5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泌尿系統表現4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泌尿系統,占比5.48%,其中1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輕度水腫,占比1.37%;2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鏡下血尿,占比2.74%;1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尿素氮升高,占比1.37%。2.6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血液系統表現。12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血液系統,占比16.44%;其中5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輕度貧血,占比6.85%;2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重度貧血,占比2.74%;4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粒細胞減少,占比5.48%;1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血小板減少,占比1.37%。2.7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其他表現4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皮疹,占比5.48%。
3討論
輪狀病毒性腸炎臨床發生比例極高,有學者研究,5周歲以下的兒童至少經歷過一次輪狀病毒性腸炎,一般多發生在秋冬季節[14],因此臨床之中輪狀病毒性腸炎多被稱之為秋季腹瀉,輪狀病毒性腸炎通過糞-口傳播方式予以傳播,具有較高的傳染性,患兒感染后,其潛伏期多為1~3d,患者起病較急,臨床表現為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部分患兒在起病后1~2d后存在嘔吐、腹瀉等癥狀,嚴重時患兒可能發生脫水、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情況,嚴重危害患兒的生長發育。輪狀病毒感染后,主要作用于患兒的小腸絨毛柱狀上皮細胞,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兒的雙糖酶含量,故造成二糖吸收不良癥狀,影響了患者的鈉離子、氯離子吸收,患兒腸道呈現出高滲透狀態,嚴重時患兒可能存在水樣腹瀉癥狀[15]。本研究對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其他系統損傷情況進行總結,結果顯示,支氣管炎占比6.85%;輪狀病毒性肺炎占比10.96%。上呼吸道感染占比24.66%。代謝性酸中毒占比63.01%;低血鈉比20.55%;低血鉀比16.44%;高血鈉比2.74%;低血鈣比5.48%。發熱占比61.64%;ALT升高占比20.55%。CK升高占比20.55%;CKMB升高占比20.55%;其中CKMB超過常規標準2倍比8.22%。熱性驚厥占比4.11%;無熱驚厥占比1.37%。泌尿系統占比5.48%,其中輕度水腫占比1.37%;鏡下血尿占比2.74%;尿素氮升高占比1.37%。血液系統占比16.44%;其中輕度貧血占比6.85%;重度貧血占比2.74%;粒細胞減少占比5.48%;血小板減少占比1.37%。皮疹占比5.48%。結果顯示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與循環系統發生損害的比例相對較高,但一般而言病情較輕,尤其是呼吸系統損傷,臨床中患兒病程時間較短,恢復效果確切,不會引發重度肺部感染癥狀。對于部分心肌酶譜異常的患兒,需給予其大量維生素C與二磷酸果糖聯合治療,從而保護患兒的心臟功能,使其心電圖異常癥狀有所恢復,但也需注意患兒其他臨床指標,防止患兒發生其他腸外器官損傷。由于當前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腸外器官損傷機制尚不明確,一般多認為與病毒血癥具有密切關系,在輪狀病毒感染早期,其病毒對患兒的腦部、肝臟、肺臟的重要器官及系統產生影響,故發生損傷,此類損傷一般多為一過性,通過早期治療可予以有效緩解。因此,臨床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仍需以改善患兒病毒感染為主,但需對患兒多種腸外器官損傷早期表現進行合理鑒別,從而保障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輪狀病毒性腸炎腸外器官損傷多表現在呼吸系統、肝臟,心肌,神經系統,其損害程度一般較輕,綜合治療后效果顯著。
作者:楊應雄 單位:京山市人民醫院兒科
- 上一篇:功能解剖學教學現狀與改革分析
- 下一篇: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質控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