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療衛生問題探索

時間:2022-08-28 03:06:33

導語:鄉村醫療衛生問題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醫療衛生問題探索

1.我國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發展現狀

1.1政府主導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和完善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民的醫療保障主要依靠合作醫療體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合作醫療體系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目前,農村處于舊醫療衛生體系解體,新醫療衛生體系完善的過渡時期,處于醫療衛生保障的薄弱環節。自2002年中央決定建立并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這一實踐工作。以加強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為主,逐步強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每一次公共衛生事件都促使政府加強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管理機構、醫療救治機構、公共衛生研究機構切實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1.2非政府組織參與醫療衛生事業建設以建立農村三級醫療機構為主體,構建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經過2003年以來政府主導非政府組織承擔的基礎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三級機構得到保證,基本支撐建立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相關非政府組織的積極參與奠定了非盈利醫療機構為主體,盈利機構補充地位,促使公立醫療機構主導,非公有制醫療機構共同發展格局的形成。

2.我國農村公共醫療衛生存在的問題分析

2.1政府財政投入不足投入衛生事業的費用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例是反映政府重視衛生程度的重要指標,經調查核實,全國農村地區衛生機構總數不足全省衛生機構總數的11%,醫務人員總數不足全國醫務人員總數的28%。[1]財政投入不足導致了投入不能夠滿足補償縣級以下公共衛生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成本的需要,甚至連醫務人員的工資都不能夠保證;地方政府部門為減少人員投入,壓縮公共衛生機構的人員編制,導致開展正常工作的人力不足,許多地區的人員編制低于國家標準;投入不足導致機構設備陳舊,缺乏開展工作的必要設備。

2.2農村衛生技術人員隊伍素質較低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很多農村衛生室預防保健力量比較薄弱,基本以從事醫療為主。村醫中“三低”現象(學歷低、技術水平低、服務質量低)非常突出,很多人根本不具備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再加上政府投入不足和防保人員頻繁輪換,多數鄉鎮衛生院的防保人員只能應付日常瑣碎工作,其結果是農村預防保健工作沒有連續性,許多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幾乎是空白,遠沒達到農民對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

2.3管理體制不順,“三級醫療網絡”的保護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我國大多數鄉鎮衛生院實行鄉辦鄉管,盡管在一些地區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目前普遍存在缺少財政支持、缺乏業務管理能力、公共衛生服務部門人員配備少、專業性不強等問題;區(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缺少調控和監管手段,致使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基本處于拆拆分分、體制不順、功能弱化狀態。在醫院,防保部門的地位、收入和被重視程度遠不如創收科室,人員不穩定、流動性大、素質不高。縣、鄉(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各自獨立,管理松散,缺少有效的縱向業務合作。

2.4資源閑置與效率低下并存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我國實行農村行政區劃調整,在撤鄉并鎮及鎮鎮合并的大環境下,一些鄉鎮衛生院形成重疊設置,效率不高。鄉鎮醫院的業務量不大,服務的利用率較低,有些地區接近70%的鄉鎮醫院出現虧損或接近虧損的邊緣。目前鄉鎮衛生院實行的是行政主導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差額預算、自負盈虧的財務制度,由于政府對鄉鎮衛生院的資金投入不足,無法維持其正常運轉,衛生院“以藥補醫”、防保機構“以醫補防”的現象比較普遍,其實質是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實際上被營利性經營所取代。

2.5公共衛生供給水平低一方面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因生活水平、認識水平的限制,對自身的健康關注不夠;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收入低,對購藥治病和日常保健的醫院支付能力也就停留在較低水平上,一般性疾病能不治療就不治療,重大疾患則赴城市求醫。這就使農村公共衛生、醫療設施無法取得規模效益,缺乏必要的供給動力。在這種情況下由個體醫生開設的小診所、小藥房就作為公共衛生醫療設施的補充,成了農村居民日常求醫的地方。這些小診所、小藥房設施簡陋,無法達標,給農村公共衛生環境造成很大隱患。

3.我國農村公共醫療衛生問題的解決措施

3.1強化政府職能,提高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認識政府應利用好中央財政對農村公共衛生的專項補助經費,保證農村公共衛生經費落實。同時合理安排農村衛生機構經費和建設資金,嚴格農村衛生經費管理。加大基本醫療服務設施的建設及改造投資的同時,應整合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優化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鼓勵民辦醫療機構參與醫療衛生服務,加強縣、鄉鎮、村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職能分工和協作。

3.2積極培養引進醫學專業人才針對我國農村衛生技術人員隊伍素質較低的現實情況,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有計劃地組織醫學院校培養一批專科層次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來充實鎮村衛生組織,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一方面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以改善和優化農村衛生人才隊伍結構。另一方面加大現有醫務人員的培訓力度,定期組織交流和學習,積極提高和優化現有醫務人員的知識結構。

3.3調整現有衛生資源,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縣級要成立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健康教育所和衛生監督執法所,鄉級要強化鄉鎮衛生院的公共衛生職能,把各項公共衛生職能進行分解細化,設立鄉鎮疾病控制科;村級要設立村衛生所,村衛生所要健全疾病控制,母嬰保健,加強公共衛生職能。對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的人員,要規定結構構成,制定準入政策和鼓勵政策。

3.4在經費補助機制上,引進購買服務的理念,完善資金的監督機制要建立包括服務項目數量、質量、群眾滿意度等綜合性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對各類機構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經常性支出,按其服務的數量、質量及相關成本在全面考核的基礎上予以補償,將其獲得的經費與其服務的數量、質量、成本掛鉤。積極探索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保障機制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合理有效銜接。要鼓勵和支持農民建立衛生醫療服務監督組織,建立服務方、籌資方和需求方共同參與的管理機制,調動農民參與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監督管理工作的積極性。

3.5鞏固和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一是加強農村基層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要根據縣、鄉、村衛生機構的職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基層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保證開展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條件。二是改革鄉鎮衛生院運行機制,使其逐步成為能夠向廣大農民提供安全、有效、經濟的農村衛生綜合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改革鄉鎮衛生院服務模式,以全科醫生為載體,開展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的農村社區衛生工作,最終為農村居民建立起以“家庭醫生制”為目標,以全科醫學知識為手段,以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為保障的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三是加強村衛生所管理。應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對達不到全科醫生要求的鄉村醫生取消其行醫資格,但是一經確認,可依其工作情況給予一定的政府補貼,當然其也應履行一定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