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現狀研究進展
時間:2022-10-31 08:40:38
導語: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現狀研究進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是衡量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民生問題。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同時還是一個水資源嚴重污染的國家,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農村飲用水水源點多面廣、單個水源規模較小、農村居民對水資源及環境保護的意識缺乏、農村環境問題的監督和管理薄弱等原因,導致污染不斷加劇,農村生活飲水安全仍面臨嚴峻的挑戰。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地解決我國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問題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根據不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水污染情況來制定符合當地農村特點的水環境保護政策,進而從根本上來解決我國農村的水污染問題。
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為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水量僅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同時我國還是一個水資源嚴重污染的國家,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飲水安全面臨嚴峻挑戰。農村地區的居民長期飲用高砷水、高氟水、污染水,會導致多種相關疾病,嚴重威脅身體健康。增強農村生活飲用水和環境衛生建設,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也是完成“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必然要求。為了解農村水環境整治的薄弱環節,為政府在不同階段的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中,解決生活飲用水安全問題、改善居民健康狀況提出合理化建議,本文針對我國農村生活飲用水的衛生現狀,農村飲水安全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綜述如下。
1我國水環境衛生現狀
目前,我國水環境形勢呈現下列特征。
(1)水質的改善與惡化并存:近年來,我國整體水環境污染情況有所改善,有機物污染的代表性指標如高錳酸鹽指數從1990年的10.5mg/L減少到2016年的3.5mg/L,氨氮濃度從1.9mg/L減少到0.7mg/L,2016年浙閩片河流和西南諸河水質整體由良好改善為優,淮河流域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改善幅度最大。但全國一些地區的I類水質斷面比例較2015年在減少,遼河、松花江等流域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有所上升。
(2)水環境污染空間分布不均衡:《201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我國的主要流域中,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水質為優,長江和珠江流域水質良好,海河流域劣Ⅴ類水質斷面為41.0%,為重度污染;遼河流域劣Ⅴ類水質斷面為15.1%,為輕度污染;黃河流域劣Ⅴ類水質斷面為13.9%,為輕度污染;松花江流域劣Ⅴ類水質斷面為6.5%,為輕度污染。三是盡管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有序推進,但農村環境污染量大面廣,水環境衛生現狀不容樂觀。
2農村生活飲用水污染現狀
近年來,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關注日益增多,我國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農村居民飲用水質量持續提升。至2015年,全國共解決了5.2億農村居民和4700多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完成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建設。但是,由于農村飲用水水源點多面廣、單個水源規模較小、農村居民對水資源及環境保護的意識缺乏、農村環境問題的監督和管理薄弱等原因,導致污染不斷加劇,農村生活飲水安全仍面臨嚴峻的挑戰。飲用水水源水質是影響農村居民飲水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廣大農村的飲水水源大部分仍為淺層地下水,未經處理,長期飲用可能影響居民的身體健康。同時農村早期建設的飲用水安全工程中,由于技術缺乏等原因,出現設備老化、管網漏損率較高等問題,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是農村生活飲水安全的薄弱環節。水質合格率較低是影響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的又一重要因素。研究顯示,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合格率通常不足50%。魏財選取某市6個農村30個檢測點的飲用水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僅20份水樣的所有指標均合格,合格率大約為37%。候黃鸝等收集東北、華東、華北、華南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樣并進行水質分析,結果顯示,各區域農村飲用水超標率均>50%、地表水超標率均>71.25%、地下水超標率均>43.75%;其中東北地區農村水樣超標率均排在首位,水質污染最為嚴重。
3主要水體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
近年來,工農業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由于居民環保意識薄弱,城鄉工礦企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水體污染愈發嚴重,其中無機物,如砷、鉛、汞等,有機物,如有機磷、有機氯、酯類化合物、胺、苯等對人體健康具有較大影響。一方面,工業污水污染、輸送自來水設施的二次污染和新型供水衛生問題(如未規范化管理的管道直飲水等也成為水質重金屬污染的重要途徑),導致水中砷、鉛、銅、鉻、鎘等重金屬含量升高,人類如果長期飲用污染水或污染水中的海產品,會對機體多系統或器官造成損害,甚至引起癌癥及公害病。另一方面,高砷水、高氟水與介水傳染病為當前農村某些地區亟待解決的飲水問題。地球化學性疾病與飲用水中的某些元素密切相關,其中飲用高砷水、高氟水可能導致地方性砷中毒和氟中毒。2012年衛生部報告顯示,我國農村仍有20萬人飲用高砷水,有8700萬人飲用高氟水。同時WHO調查結果顯示,全世界80%的疾病是因飲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由于飲用水的不良水質導致消化道疾病、傳染病、皮膚病、糖尿病、癌癥、膽結石、心血管疾病多達50種以上。
3.1重金屬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自然界元素可分為親鐵元素、親銅元素、親石元素、親氣元素和親生物元素。而在水體中主要是親鐵元素、親硫元素與親石元素。其中親鐵元素主要包括鐵與鎳,如果人體內鐵元素缺乏,會引起缺鐵性貧血;鐵元素攝入過多則會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異常。如果體內鎳元素攝入過少,可引發糖尿病、貧血、肝硬化、尿毒癥、腎衰、肝脂質和磷脂質代謝異常等病癥;但鎳攝入過量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鎳具有致癌性,且鎳化合物與腫瘤發生有關。水體中常見的親硫元素主要包括汞、鉛、鎘等元素,這些元素的金屬離子一旦進入人體,與人體組織某些酶活性中心巰基具有較強的親合力,兩者結合之后會導致酶活性受到較強抑制,對人體造成較大的毒害作用。鉻是水體中常見的親石元素之一,也是主要的環境污染物之一。每年我國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含鉻廢渣大約有20~30萬噸,其廢渣主要的有害成分是可溶性鉻酸鈉、鉻酸鈣等六價鉻離子。流行病學相關研究顯示,長期生活在鉻污染區居民,其消化系統疾病患病率遠高于非污染區居民。研究表明長期飲用或食用含六價鉻水、食物可能會出現腹瀉、經常性消化不良、胃炎等消化系統癥狀,更嚴重者會導致胃癌。
3.2飲水型氟中毒
在氟暴露的多種途徑中,飲水型氟中毒最為常見,約90%患者屬于此類。水體中的氟主要來自地殼,其化學性質活潑,除惰性氣體外,能與其他任何元素發生反應,形成氟化物。而氟化物安全范圍很小,稍偏離最適水平就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氟中毒對機體的損傷主要包括骨相系統損傷和非骨相系統損傷2方面。骨相組織損傷主要表現為骨骼和牙齒的病理改變,骨骼表現為氟骨癥,牙齒表現為氟斑牙;非骨相組織損傷的系統包括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聽覺系統。研究顯示,一些大型飲水工程水氟含量過高,覆蓋人口多達數萬人,甚至有的工程水氟超標嚴重,超過10mg/L。提示,全國飲水型氟中毒病區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尚未充分發揮作用。
3.3飲水型砷中毒
砷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IARC)確認的人類致癌物之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長期處于砷暴露的人群會產生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器官癌變,如皮膚癌、肺癌,也可導致皮膚病變、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等非癌病變。由于飲用水中含砷量高而引起的慢性砷中毒已成為全世界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是一個高砷飲水暴露地區,病情嚴重地區包括內蒙古、山西、新疆等眾多省市,確診病例超過萬例。云奮等抽取山西省大同市飲水型砷中毒病區部分常住居民的日常飲用水、土壤和瓜果蔬菜,檢測結果顯示,飲用水、自產瓜果蔬菜砷含量均高,飲用含砷量高的水是引起慢性砷中毒的主要因素。
3.4氯化消毒副產物對人體健康影響
從上世紀初開始,氯化消毒作為飲用水的消毒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這種方法有效控制了水中的病原體引起的介水傳染病的流行和傳播,成為保障飲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飲用水經氯化消毒的常規工藝或其他工藝的處理后,氯和水中的有機物及某些特定污染物產生反應,生成氯化消毒副產物,以揮發性三鹵甲烷和非揮發性鹵代乙酸最為常見。氯化消毒副產物對人體的損傷,主要體現在肝毒性、生殖發育毒性、致癌性及致畸性等方面。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人類長期攝入含氯化消毒副產物的飲用水與直腸癌、膀胱癌及結腸癌等發病具有相關性。飲用水中揮發性三鹵甲烷含量與低出生體重、自發性流產、生長發育遲滯、神經管缺損、唇腭裂等先天性畸形均有不同程度的相關關系,表明揮發性三鹵甲烷對人類的健康可能具有潛在的發育毒性。
3.5藻類毒素對人體健康影響
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大量氮、磷,隨地表徑流、排污系統等途徑進入水體中,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藻毒素就是一些藻類在水華期間分泌出的一種二級代謝產物,它能抑制水體中其他藻類的生長,同時抵御浮游生物的攝食,以確保其本身的生長優勢。微囊藻毒素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自然水體中,是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一類藻毒素,當其釋放進入水體后,會蓄積在魚、貝等動物體內,經食物鏈轉移進入人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其列為“可能的人類致癌物”。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微囊藻毒素與肝癌和消化道腫瘤具有相關關系。俞順章等[43]通過meta分析、流行病學研究和動物實驗等方法,同時對泰興等4個肝癌高發區進行肝癌危險度評估,證實溝塘水中以微囊藻毒素為代表的藻類毒素是致肝炎和肝癌的促癌劑。Svircev等在1999—2008年進行了一項為期10年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原發性肝癌發病率與源頭水庫水體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呈正相關。
3.6水體生物性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
農村生活飲用水主要為地下水,地下水較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污染的情況,其中微生物污染較為嚴重。農村生活飲用水因未經過消毒處理,造成水中微生物大量繁殖。同時農村生活飲用水還較易受到農業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的污染,部分生活飲用水的水源靠近廁所以及滲水溝,較易出現污染的情況。牛桓彩等采集北京市昌平區75個自然村自備井的水源管網末梢水和出廠水,105份水樣,結果表明昌平地區農村生活飲用水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菌4項常規微生物指標合格率僅為68.57%。楊勇文等[46]在2012年對梅縣24個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出廠水和末梢水水質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水質的總合格率為67.7%,總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的超標率達到32.3%。提示,我國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情況不容樂觀,飲用水的安全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
4小結
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惡化,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村居民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應加大對早期建設的老舊小型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標準化改造,減少漏損,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和水質安全。對未設計防護欄的小型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應加強安全設施建設,設立防護欄、加設監控設備等,提高安全防護水平。加強農村飲用水安全知識的普及力度、增強農村居民水源保護意識是預防與水污染有關疾病發生的重要措施。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地解決我國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問題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根據不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水污染情況來制定符合當地農村特點的水環境保護政策,進而從根本上來解決我國農村的水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趙英民.我國水土污染防治形勢與對策[J].中國人大,2017(09):46–51.
[2]201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摘錄)[J].環境保護,2017(11):35-47.
[3]趙靜.盡快實施農村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J].中國人大,2017(04):43.
[4]劉存輝.淺議農村飲水安全問題[J].河北水利,2011(09):35.張榮,李洪興,武先鋒,等.我國農村飲用水水質現狀[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9(01):3–5.
[5]魏財.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24):15–16.
[6]侯黃鸝.農村水污染問題初探[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作者:石鵬 席淑華
- 上一篇:工會干部培訓工作創新思考
- 下一篇:高校工會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