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制度運行效率的政策建議

時間:2022-09-12 02:42:17

導語:醫療制度運行效率的政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制度運行效率的政策建議

一、中國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現狀

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要求“到2010年,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明確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1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衛生部、財政部和農業部所發的《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要求“從2003年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至少要選擇2~3個縣(市)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后逐步推開。到2010年,實現在全國建立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新農合制度的目標,減輕農民因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四年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實施試點及推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農合試點覆蓋和參合人數逐年增長,2004年全國333個試點縣有8040萬農民參加新農合,參合率為75.2%,2005年新農合覆蓋678個縣(區、市),參合農民1.79億人,參合率為75.66%,2006年1451個縣(區、市)有4.1億農民參合,參合率達到80.66%。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已有2451個縣(區、市)開展了新農合,參合農民7.3億人,參合率為86.2%。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金的補償支付現狀及問題

(1)保險基金運行效率不高。從新農合基金補償模式上看,基本分為3類:大病住院加慢性病門診統籌補償、大病住院加門診統籌補償和大病住院加門診家庭賬戶統籌補償。截止2006年,全國有68.3%的縣采取第三種補償模式。家庭賬戶的設置考慮到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民實際支付能力較低,而村衛生室服務能力較強,家庭賬戶的金額按人頭計算相對比較公平,可以擴大參合農民的受益面。

(2)基金支出過大,增大基金補償風險。從新農合基金的支付方式上看,目前各地的新農合試點方案中,支付方式主要包括后付制的按服務付費方式和預付制的總額付費方式、按病種付費方式、按人頭付費方式等。后付制的支付方式容易誘導和刺激醫療服務提供方過度提供醫療服務,導致醫療費用過快增長,增大基金補償風險。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金籌集方面的建議

(1)自愿參合逐步過渡到強制參合。首先,自愿參合原則,農民的逆向選擇行為會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金達不到風險共擔的目的,造成基金支付風險的擴大:其次,農民的健康意識不強,互助共濟、共擔風險的觀念淡薄,自愿參合不可能使新農合達到預期的保障效果,不利于制度本身目的的實現和新農合基金的運行。如果是強制參合,不僅可以減少政府的宣傳成本,也可以避免參保對象的逆向選擇行為,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基金運行風險,起到風險共擔的作用。另外,從公共財政的角度看,新農合保險基金與以往的合作醫療制度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政府在新農合保險基金籌資中承擔了一部分責任。由于公共財政的參與,理論上要求全體農民都參加,以體現公共財政的公平性。

(2)強化政府的籌資責任,調整籌資順序。現行的新農合籌資中財政配套的逆順序,存在資金不能足額及時到付的問題,影響新農合基金的運行。因此,為了吸引農民自愿參加新農合,解除農民的疑慮,降低基層政府的工作難度,應該改變基金的籌集順序,改為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農民,這樣不僅使農民感覺真是可靠,也使得合作醫療基金可以及時足額到位。當然,這里可能出現例如提前確定參合人數從而確定政府財政補助資金規模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有兩種方案:一是按全部農民都參加的最大補助規模來提供資金,這種模式使人均籌資額不再是一個事先計算好的量,但是保證籌資標準不會低于政策的保障底線;二是可以參考當地上年末參合農民人數先于補助,吸引農民繼續參合。

(3)創建多元化籌資渠道,提高基金籌資水平。過低的補償率會降低農民參合的積極性,使新農合保險基金難以維持。為了提高新農合保險基金的籌資水平,應該從基金籌集渠道方面著力解決,建立政府、集體、農民個人及企業和社會組織社會各階層各機構共同投入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籌資機制。在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同時,實行國家投資傾斜政策,建立激勵集體資助的機制,通過稅收優惠政策等手段鼓勵集體經濟的資金投入。積極鼓勵社會資助,暢通捐贈渠道并使之制度化,不僅可以考慮通過福利彩票募集社會資金,還可以考慮通過立法對高收入階層或經濟組織開征社會保障專項稅,保障基金籌集的規模化和多元化,增強其抗風險的能力,保證基金運行的高效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