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合作實施醫療制度論文
時間:2022-08-06 04:01:42
導語:新型農村合作實施醫療制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通遼市科左后旗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概況
科左后旗現有旗級醫療機構3家,中心醫院及蘇木鎮(場)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9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3家。截止2012年12月全旗床位840張,每千人口床位數2.06張;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總數為1118人,其中衛技人員為1050人,執業醫師及助理執業醫師為668人,注冊護士280人,每千人口醫師數為1.64人,每千人口護士數為0.69;2008年至2010年全旗孕產婦死亡率分別是每10萬人口為35.7人、29.8人、27.3人。2008年至2010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是14.6‰、15.3‰、15.1‰。通遼市科左后旗公立醫療機構的業務指標2010年與2012年相比,年業務總收入累計增長23.03%,年均增長7.12%;出院人次累計增長6.46%,年均增長2.11%。
2、通遼市科左后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取得的成效
2.1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廣覆蓋。科左后旗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于2003年12月1日起試運行,參加合作醫療的人數逐年增加,參合率也不斷的提高。
2.2農民的醫療利用率明顯提高。2008年至2012年科左后旗獲得合作醫療住院補償累計45257人次,住院費用補償累計達到7850.14萬元,到2012年,住院補償率從2008年的39.15%提高到了48.23%,門診結報人次由2008年的11969人次提高到2012年的151738人次,提高了52.71%。由此可見,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2.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基本平穩。2009年至2012年科左后旗獲得合作醫療住院補償累計45257人次,住院費用補償累計達到7850.14萬元,到2010年,住院補償率從2008年的39.15%提高到了48.23%,門診結報人次由2008年的11969人次提高到2010年的151738人次,提高了52.71%。
2.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農民的普遍認可。在科左后旗合作醫療實施初期,由于農民的自我保健意識不強,影響了農民長期堅持對該制度的信心。
3、通遼市科左后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存在問題
3.1籌資和補償水平偏低。總體籌資角度看,各級財政投入情況相當可觀,人均計算每個農民得到的補償很低,而且是以住院補償為主要補償模式。2010年至2012年科左后旗每個農民得到的補償分別是0.0418萬元、0.0418萬元、0.0624萬元(已經扣除了5%的風險費用)。2010年和2011年的各級財政補助沒有變化。科左后旗的補償比例并沒有隨著農民對醫療衛生需要的上漲而提高,更沒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變化,2010年至2012年科左后旗合作醫療的住院補償比例沒有變化,并對普通門診沒有任何補償。
3.2基金管理不嚴。基金管理不嚴是無法抵御基金運行風險的,從科左后旗基金運行情況看:一方面,旗財政局壓力太大,無法及時劃撥資金,從而使地方補助出現“空轉”現象,難以保證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能及時、足額的享受補償金,影響合作醫療正常的運行。2009年、2010年科左后旗合作醫療補償水平比較低,結余的基金相對也較多,2009年的年終的結余率達到14.2%。2010年提高了籌資水平和補償水平,年終基金出現虧損,但是2009年和2010年的結余基金累計為407.97萬元,基本達到了基金收支平衡的目標。但是2010年和2011年的基金運行情況很不穩定,存在著較大的基金運行風險。
3.3籌資機制不完善。穩定、低成本的長效籌資機制是合作醫療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但在科左后旗在政府投資和農民繳納方面都存在著問題。在政府投資方面,到目前為止各級政府對合作醫療的投資一定程度上還在受到人為的影響,還沒有形成完善制度的保證機制,也沒有對隨著經濟發展和醫療費用自然增長如何逐步提高做明確的規定。農民繳納方面,雖說籌資難度一直在下降,但事實上在合作醫療的各環節中籌資依然是最難的問題,參合率幾乎取決于農村干部工作的努力程度,是依靠村干部的走門串戶的方式催繳完成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造成籌資成本極高。有些蘇木鎮(場)的村干部為了完成任務采用了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減弱了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的積極性,部分蘇木鎮(場)的外出務工的流動人員較多,戶籍變化速度較快也給籌資工作帶來更進一步的難度。而且在今后由于受到文化程度、地域觀念的因素,實現農民主動交納方式籌資仍然會有很大的難度。
3.4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近幾年來,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合作醫療建設,認為建立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任務,為合作醫療制度的正常發展,從國務院到基層合作醫療辦公室都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也確實起到了制約、監管的作用。但這些規章制度的不穩定性比較突出,對合作醫療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都關系到農村醫療保障的法律保障方面。
作者:斯日古楞包志剛工作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新型農村合作問題下的醫療制度論文
- 下一篇:優化刑事強制醫療制度論文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