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價值論文:小議髖關節綜合征的應用價值
時間:2022-02-16 03:07:19
導語:應用價值論文:小議髖關節綜合征的應用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王剛工作單位: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放射科
FAI最早由瑞士醫師Ganz[1]于1999年首先報道,并于2003年正式提出FAI的概念,以髖關節解剖結構輕度發育異常為發病基礎,解剖結構的異常導致股骨近端和髖臼盂唇間的撞擊,引起髖關節慢性疼痛,最終導致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青年髖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3.2FAI的撞擊分為靜態和動態2種形式,靜態形式不因運動而改變,如兒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Perthes病)、股骨頭骨骺滑脫、創傷后畸形等出現的頭臼不匹配;撞擊的動態形式來源于細微的解剖異常,僅在運動中某一特定位置髖關節出現不匹配。根據解剖的異常,FAI可分為股骨頭源性的凸輪樣撞擊(camtype)及髖臼源性鉗樣撞擊(pineertype),這兩種類型的撞擊很少單獨發生,多數合并存在,稱為混合型撞擊(mixedtype)[1-3]。本文只針對髖關節動態撞擊進行分析。凸輪樣撞擊的X線影像及測量:股骨頭源性的凸輪樣撞擊常見于活動量較大的年輕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為32歲,一般由股骨頭頸交界處骨性結構異常所致,這一類型的特征是股骨頭的非球形部分在股骨頭頸連接處呈異常骨性突起,異常骨性突起造成股骨頸和髖臼之間屈曲運動終末期的空間減小,當髖關節終末運動時,股骨頭頸交界處骨性突起與髖臼相應區域產生撞擊,對關節軟骨產生間斷或持續的壓力和剪切力,從而造成關節軟骨磨損繼而發生關節的退變。髖關節X線正位片可觀察到股骨頭頸之間的凹陷度不足,表現為股骨頭突起部向外側伸延、頭與頸間的凹陷減少或消失而呈“手槍柄樣”畸形(見圖1,2)。側位片可見股骨頭頸交界處骨性隆起,即股骨頭呈“手槍柄樣”改變,是凸輪樣撞擊綜合征的典型影像特征,可以非常直觀的診斷這一類型的髖關節撞擊綜合征,本組9例。另外,股骨頸α角是定量反映股骨頭頸交界處凹陷程度的客觀指標,具體測量方法為:在股骨頸斜軸位片上以股骨頭中心O點為圓心,股骨頭正常最大半徑畫圓,從股骨頭頸連接處骨質與這個圓的交點(A點)到股骨頭中心點作直線OA,此直線與股骨頸中軸線OB的交角為α角。α角越大,越容易發生前上方股骨頭頸與髖臼唇的撞擊。有研究[4,5]表明,在FAI組中該角平均為74.0°±5.4°,而在正常對照組為42.0°±2.2°,因此,提出α角>50°是診斷FAI的臨界值。所有由于股骨頭頸交界處骨性結構異常引起的撞擊(如股骨頸增寬、骨贅、股骨頭后移)都能引起這一角度的增大,股骨頸α角大于50°提示股骨頭頸交界處骨性結構異常,本組中股骨頸α角顯示異常13例。另一個反映股骨頭頸交界骨性結構異常的指標為股骨頭頸偏距(femoralhead‐neckoffset),是指股骨頭前緣最大半徑與鄰近股骨頸半徑的差值,正常股骨頭頸偏距值為(11.6±0.7)mm[5],頭頸偏距影像表現為股骨頭頸交界處稍微圓滑的下凹弧線形,當其消失時,會造成髖臼緣和頭頸交界處撞擊的概率增大,而凸輪樣撞擊征患者股骨頸向前偏移距離減小,為(7.2±0.7)mm;一般而言,股骨頭頸偏距值小于10mm,就應懷疑FAI,本組中股骨頭頸偏距減小12例。3.2.2鉗樣撞擊的X線影像及測量:髖臼源性鉗樣撞擊常見于活動較多的中年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
這一類型的患者股骨頭頸交界處形態正常,股骨頭和髖臼運動終末不正常接觸是由髖臼解剖異常所致,髖臼過深被認為是鉗樣撞擊的主要原因,一般由髖臼局限性或普遍性過度覆蓋所致。髖臼解剖異常中可以反映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程度的重要征象為LCE角。髖臼延伸、過度覆蓋股骨頭會引起LCE角的增大,LCE角的測量是以股骨頭中點與髖臼外側緣連線和水平線垂線的夾角,正常值為25°~39°[6],LCE角大于39°,提示髖臼過度覆蓋(見圖1,2)。另外,可以反映髖臼過度覆蓋的因素為AI。其測量是以髖臼頂硬化區的最低點與髖臼外側緣的連線和水平線的夾角,正常AI為正值,髖臼過深時AI為0或負值(見圖2)。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X線征象可以提示髖臼的解剖異常:①在骨盆前后位片上,正常髖臼前壁和后壁邊緣投影線呈不相交的“人”字形,后壁邊緣投影線應在前壁邊緣投影線外側,如果髖臼前后壁投影線交叉呈“8”字征(交叉征)[7],則提示髖臼前方過度覆蓋(見圖3);②如果髖臼后壁緣線位于股骨頭中心的外側,即出現后壁征,則提示髖臼后壁過度覆蓋(見圖1,4);③股骨頭與髂坐線相交,則提示髖臼前突;④髖臼窩線位于髂坐線內側,提示髖臼過深(見圖5)。本組7例顯示髖臼過度覆蓋,LCE角均大于40°,呈“8”字征(交叉征)2例,AI為0或負值6例。3.2.3Beck等[3]對149個髖關節的凸輪鉗夾撞擊綜合征的研究中,發現僅26個髖關節單獨發生凸輪撞擊,16個單獨發生鉗夾撞擊,表明凸輪撞擊和鉗夾撞擊很少獨立發生,FAI的大部分情況為這2種撞擊形式的復合體,并把這種復合體歸類為凸輪鉗夾撞擊綜合征。在影像診斷時,股骨頸α角、股骨頭頸偏距的測量較為復雜,可作為診斷FAI的進一步檢查手段,而“手槍柄樣”畸形、LCE角增大、“8”字征(交叉征)、后壁征等較為直觀,這些重要征象及髖關節先天發育異常的表現,可為診斷FAI提供有力的幫助。
FAI其他影像學表現: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組成,其關節面覆蓋透明軟骨及纖維軟骨(髖臼盂唇軟骨),因解剖異常而在運動終末出現撞擊時,相應關節面軟骨變薄,軟骨面撕裂、剝離和脫落,當髖關節軟骨面下骨裸露時,就會發生關節面骨質硬化、邊緣增生及髖臼盂唇變性骨化。由于髖臼的撞擊,股骨頭頸交界處還能出現骨性凹陷或囊性改變,即股骨頸疝窩,X線可清晰地顯示股骨頸疝窩。關于股骨頸疝窩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明確,大部分學者[8]認為股骨頸疝窩的形成和髖關節前方關節囊與股骨頭頸部前方皮質之間的長期磨損及關節囊內壓力增高有關,最近有學者認為股骨頸疝窩的形成與Cam型FAI有一定相關性。本組中,髖臼緣增生硬化14例,髖臼緣游離骨贅5例,股骨頸疝窩5例,表明關節解剖異常處的骨質硬化改變及股骨頸疝窩是FAI影像診斷中十分重要的相關征象。髖關節撞擊綜合征鑒別診斷:①髖關節退行性變。其影像學改變和FAI相似,關節間隙均可變窄,但其發病年齡明顯大于FAI。②股骨頭缺血壞死。股骨頭變形,股骨頭內可見多發小囊狀透亮影,周圍可見硬化,股骨頭囊變及變形為主要影像改變,FAI無股骨頭的變形,股骨頭骨質密度均勻,無囊變。綜上所述,FAI是中青年髖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最終可導致髖關節骨性關節炎,X線檢查是確診FAI解剖形態異常的重要、實用、高效的手段。只要應用骨盆標準正位片,合理結合髖關節蛙式位和水平側位片,全面了解臨床和影像表現,根據FAI基本征象和相關征象的特點,即可明確FAI的影像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