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的經驗研究

時間:2022-04-15 10:41:26

導語:制造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的經驗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制造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的經驗研究

企業國際化與績效文獻評述

Hitt(2007)認為國際化是一種戰略,企業跨越邊境擴張其產品或勞務進入不同的地理市場。國際化戰略績效對國際商務和戰略管理有重要的理論含義,國際商務就是在國際化能增進企業經營假設下進行研究的(Contractor,2007)。戰略管理理論認為國際化能為產品多樣化或發展其他組織能力提供一種十分有效的選擇,提高和應用現有組織能力、搜尋有價值的特質性資源。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關系的研究迄今已有三代模型。早期研究大多強調國際化水平對企業經營的正向影響。Hameletal(1985)認為國際化企業能增進市場勢力;Vernon(1971)強調國際化過程中能沿著學習曲線的迅速增長;BartlettandGhoshal(1989)主張跨國經營企業在多市場接觸中培育多樣化能力;Rugman(1981)、Caves(1971)和Dunning(1988)認為跨國企業更有機會獲取低廉的特質資源從而培育企業特定的無形資產使得國際化企業獲得競爭優勢;Hennart(2007)則強調企業特定資源在市場交易中難以定價,通過國際化經營活動內化這些高昂的交易成本。早期的經驗研究大多致力于尋求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間的正向線性關系,但這些研究結論各式各樣甚至相互沖突,一些研究支持正向效應,另一些研究卻是反向效應或沒有系統性聯系(Sullivan,1994)。對于國際化水平和經營績效關系早期研究結論使學者對于二者間簡單線性關系產生懷疑,同時也是出于構建更為復雜理論的需要,第二代研究考慮到國際化水平和績效之間的二次關系。對于國際化水平和績效二次關系的研究結論同樣飽受爭議,其中LuandBeamish(2001)、Wagner(2007)支持了國際化水平和績效存在“U型”關系,但GomesandRamaswamy(1999)、Hittetal(1997)的研究支持二者間存在“倒U型關系”。很自然,“U型”假說和“倒U型”假說分別代表國際化-績效關系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癠型”假說表明因為規模經濟水平和國際化早期階段對新市場的適應等不利因素使的企業必須越過某個國際化水平的門檻后才能充分分享到因為國際化帶來的利益。對“U型”理論的通常解釋是國際化經營的部分成本支出具有固定成本的特性(Overheadnature),如對國外市場知識獲取、培育跨國交易的能力、國外市場合法性地位的獲得和總部經濟運營等活動都可能包含初始的裝套成分(setupcomponent),而不論企業處在國際化水平的哪個階段。某些經營能力和跨國經營所需的知識需要通過一段時間后才能漸漸培育,以克服在國際化進程早期企業對新市場的陌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在經過某個國際化水平的門檻后,國際化經營企業處理這些不利因素能力提高和規模經濟開始作用,使得企業開始從國際化活動中受益。相比之下,國際化水平與績效關系的“倒U型”假說表明國際化水平對績效的正向影響在某一水平上停止,因為協調不同國際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帶來成本超過從進一步國際化中獲得的累積利益。于是超過某一水平后,國際化水平與績效的正向關系被負相關系取代。目前關于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關系文獻處在第三個階段,該階段理論實際上將前述理論進行了綜合,國際化水平和績效的關系隨著企業經歷三個連續的國際化擴張階段而變化。依照“U型”假說的分析邏輯,國際化初期國際化績效與水平的反向變動關系。初期的負相關系隨著企業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外跨境經營經驗和知識的累積,國際市場經營合法性的確立以及從國際商務中獲得的規模經濟等因素作用而逐漸淡化。在第二階段中,對于大部分國際化水平來說,從國際化經營中獲得的增量收益超過這一過程中的增量成本,使得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間呈現正向聯系。最后,在“倒U型”的分析邏輯下,三階段模型預測超過一定國際化水平后,跨國運營中困難的協調成本會超過進一步國際化的增量收益。構成國際化水平和績效關系的理論基石是在不同國際化水平上的收益和成本比較,對不同理論關于國際化活動中收益和成本變動的基本原理進行梳理就顯得十分有必要。戰略管理和國際商務研究者例舉了一系列企業從國際化經營中獲得的優勢,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強化企業特定的無形資產(Caves,1971;Dunning,1988;Vernon,1971);延伸和增進市場勢力(Hameletal.,1985;Hymer,1976);獲取低廉的特定地方性資源的機會(Rugman,1981);通過國際市場分散風險(Bartlettetal.,1989);通過對更廣范圍市場刺激的反應,培育多樣化能力(Hennart,2007)。國際化的利益主要是從這一過程中實現的規模經濟中獲得,而成本則直接來自于國際化經營活動本身:從事跨國商務活動各種困難如不同區域經營活動管理、增加的協調和信息處理成本、應對不同制度環境的需求反應等都會直接增加國際化經營成本。概言之,已有關于國際化利益的大多數理論都直接或間接與規模經濟相關,但是企業獲得規模經濟完全可以通過國內市場而不是國際化來獲得。換言之,這些文獻最大不足之處是未能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說明國際化企業從國際化經營本身中獲得利益。與此相反,國際化經營過程中企業面對新的市場和環境等不利因素卻直接給跨國經營企業相比較國內經營企業增加額外成本。Hittetal.(1997)強調地理上分散組織單元的協調費用;Denisetal.(2002)強調信息不對稱和總部經理與分市場經理的激勵沖突;Luetal.(2004)強調信息在管理層傳遞過程中組織成本。國際化經營不可避免地增加企業必須面對的股東和機構投資者的數量,隨著國際化程度上升,這些不同投資者利益的協調將變得異常困難。國際化企業管理信息處理需要面對不同的政府規章制度、貿易法規和幣值波動等,隨著國際化程度提高,這些信息處理難度將成倍上升(Hittetal.,1997)。近年來國內對于國際化程度和績效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筍。魯桐(2000)提出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的蛛網模型,包括跨國經營方式、財務管理、市場營銷戰略、組織結構、人事管理和跨國化指數六個方面;季春禮、李振東(2010)以2007年中國國有控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嵌套層級模型方法著重考察企業管理層特征對企業國際化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管理層學習能力、持股比例和年齡對于企業國際化績效有顯著影響。但季的研究將國際業務銷售占總業務銷售比重來衡量企業國際化績效值的商榷,顯然企業外銷比例做為國際化程度而不是國際化績效更為合理。錢海燕、張驍、楊忠(2010)認為關系網絡對于知識和經驗缺乏的中小企業的國際化尤為重要。以江蘇省184家中小企業為樣本,考察了企業橫向社會資本和縱向社會資本與企業國際化績效關系,結果表明橫向社會資本對國際化績效有正向影響,而縱向社會資本對國際化績效存在負向影響。許暉、鄒慧敏(2010)研究國際化企業感知風險對國際化績效的影響,對463家中國國際化企業的數據研究發現國際化感知與國際化績效之間存在顯著負向關系。影響因素與政策支持方面,夏清華(2003)認為,國際市場選擇、投資能力和戰略方式方面的差異對企業國際化績效產生不同影響,國內企業要提升國際化競爭能力和維持競爭優勢,必須在創利與創牌、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戰略目標上進行權衡;宋淵洋等(2010)認為,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CEO特征對企業國際化發展有一定影響,發現CEO的教育程度與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呈負相關,CEO年齡與國際化程度之間表現為“U型”關系??傮w來看,這些文獻是國外研究方法對中國國際化企業的簡單應用,未能體現出轉軌經濟中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特殊性。

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關系經驗研究結論差異的原因

已有文獻的梳理發現學界對國際化程度和經營績效關系的理解不同,對國際化程度和經營績效的測算指標也不完全一致,這或許是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系研究結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比如說對于國際化程度很多研究采用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衡量,而另一些研究以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FETE來表征,還有一些研究以海外雇員比例FETE或海外機構占總機構的比例FOTO來衡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水平。盡管采用單維指標簡化了問題分析和數據收集難度,國際化程度指標間存在或多或少的相關性,但是由于不同企業所處的國際化階段和類型不同,任何單維指標只能刻畫企業國際化的一個側面,無法完整揭示企業國際化全貌。一般而言,對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的單維簡化會影響其對績效的作用程度和顯著性,特殊情形下這種簡化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直接導致變量的影響方向發生突變。企業國際化動因可以歸納成六種類型:市場獲取型、資源獲取型、效率增進型、戰略資產獲取型、獲得制度優惠型和產業推動型。對于市場獲取導向的國際化企業,使用FSTS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國際化程度指標,但該指標肯定會低估資源獲取導向的國際化企業國際化程度。而對于資源獲取導向國際化企業,使用FETE指標更能體現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深度。同時,國際化程度指標通常都是相對指標,忽略了企業絕對規模大小對國際化程度的影響。一家針對某特定市場的出口導向型小企業其FSTS可以高達95%以上,而另一家大企業FSTS雖只有60%,但在多個國家擁有海外子公司,僅使用FSTS衡量國際化程度就可能給研究帶來重大偏誤。對于企業經營績效的測量指標也不完全一致。多數研究使用凈資產收益率ROE衡量企業經營績效,而有的研究采用托病Q值做為績效指標(Grant,1987)。盡管絕對財務指標數據增加了研究可信度,但獲取準確的財務數據相當困難,因而許多經驗研究采用相對績效。通常認為財務績效能反映國際化企業經營的一個側面,而主觀績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企業績效水平且便于橫向和縱向比較。

研究設計和研究假設

本研究目的是研究中國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鑒于以往研究對于國際化程度的測度上存在分歧,因此建立科學的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是獲得可靠研究結論的前提基礎。(一)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的建立關于國際化程度,過去研究常用指標包括海外銷售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海外資產占總資產比例FA-TA、海外雇員占總員工比例FETE、海外子公司數目OSC和跨國經營國家數OCC等指標。但在具體某項研究中,很少有文獻同時使用這些指標并探求指標間內在關系。任何一個單維指標都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國際化程度,但每個指標又不能完全蘊含國際化的全部內涵。Sullivan(1994)發展了國際化程度的多維指標,提出國際化程度模型,包括外國銷售占總銷售的比重、外國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高級管理人員的國際經驗、海外經營的心理離散程度等指標。值的一提的是,海外市場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不能準確反映國際化深度,因為企業海外銷售既可以源于國內生產,也可以源于國外分支企業生產。參照Hitt等人的研究,這里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從國際化深度(depthofinternationalization)和國際化廣度(breadthofinternationalization)兩個層面展開。國際化深度可以從國際化企業海外具有承諾價值的資源投入程度,一般可以從企業海外市場進入模式中得到體現。如通過出口能有效降低企業在海外承諾資源價值,國際化深度較低,而對外直接投資興辦海外工廠的承諾資源價值高,代表國際化深度較高。國際化廣度指企業海外運營市場的范圍和分布。結合Sullivan(1994)發展的國際化程度的多維指標,將海外資產占總資產比例FATA,海外雇員占總員工比例FETE和海外子公司占總子公司比例FOTO視作企業國際化深度指標。國際化廣度可以應用國際化企業跨國經營國家數OCC和分布范圍OCD來衡量。據此,這里建立如下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二)研究樣本和數據來源在本研究中,將企業國際化定義成那些在海外市場有大量穩定的貿易或商業活動,不包括零星或偶然的出口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擁有或控制海外分支分配機構;海外生產設施的投資、收購或控制;擁有海外重要的R&D機構;總部在中國的上市公司?;跀祿色@性與真實性考慮,這里選取2008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中有較多國際化經營業務的制造業為研究樣本。以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例FSTS不低于10%為界限,排除該會計年份股票被特別處理、破產重組或者年報中審計師出具否定或保留意見的企業,經過篩選后共得到137家企業作為研究樣本。樣本包括紡織業、燈具制造、重型制造業、家用電器、建筑材料、鋼鐵、醫藥、化工、汽車制造和冶金等行業,基本包括所有制造業子行業,具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性。數據來源于巨潮資訊網,北京色諾芬CCER數據庫2008年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庫,部分數據源于上市公司年報。(三)研究假設與變量設計1、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設計根據前文對單維指標衡量國際化程度局限性討論,我們從國際化深度和國際化廣度兩個層面設計了企業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定義如下:其中海外資產比例核算中僅統計實物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用以體現出國際化企業海外經營資產的承諾價值,更準確反映企業所處的國際化經營階段。海外經營國家數OCC和海外經營地區分部從不同側面反映企業國際化廣度,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對于中國某個制造業外向型企業,在亞洲15個國家有國際化業務與在分屬亞洲、歐洲、美洲、非洲15個國家開展國際化業務,其國際化程度不能相提并論。具體核算海外經營地區分部OCD采用打分法,考慮到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在亞洲發展中國家開展國際化業務賦值1,相應地非洲賦值2,歐洲、美洲和亞洲日韓賦值3。在核算總國際化程度時,為了與國際化深度指標相匹配,對國際化廣度指標做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對分析結果的影響。通常認為,國際化企業強化企業特定的無形資產、延伸和增進市場勢力、獲取低廉的特定地方性資源的機會、通過國際市場分散風險、培育多樣化能力等優勢。除了從規模經濟角度,近年來許多文獻從學習視角研究國際化經營的優勢和利益。主要觀點有:企業面對不同的環境和經驗的積累增加自身知識基礎,助長企業在產品價值鏈不同階段的革新能力(Huber,1991)。國際化經營企業在特殊的環境下開拓市場,學習機會隨著企業面對各種制度環境、競爭條件和消費者行為而得到提升,這反過來也激勵企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下不斷嘗試新方法,從一個市場上獲得的知識在另一個市場上發現新的問題。產品擴散使企業有足夠激勵尋求新的解決方案,迎合按購買行為和購買力分層的不同市場單元消費全體的需求,也會提高企業的技術和營銷能力(BarkemaandVermeulen,1998)。有理由認為國際化程度越高,企業經營績效越好,于是提出以下假說:假說1: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國際化程度越高,經營績效越好。2、經營績效變量績效主觀變量的準確性受到質疑,這里采用客觀財務指標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盡管用財務指標衡量國際化績效也有不足之處,如一個富有遠見的企業的國際化行為會通入更多資源在研發、開發新的市場渠道等方面的投入獲得未來更多的收益流,而這些投入對企業短期財務指標影響甚微,但客觀財務績效指標仍是一個不錯的次優選擇。由于本研究樣本是制造業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企業價值最大化在于股東財富最大化,凈資產收益率最能體現企業的獲利能力。故在各種財務績效指標中,我們選用凈資產收益率ROE來衡量企業經營績效,利用企業稅后凈利潤與所有者權益比值來衡量。3、企業國際化與管理層特征委托理論主張增加企業管理層持股水平可以作為一種內在激勵機制緩解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問題,管理層持股部分協調了管理者與股東的利益,減少成本進而提升企業經營績效。管理層學習能力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提高經營績效的關鍵,對于從事國際化業務的企業管理團隊更是如此,只有盡早適應東道國的經濟、文化,企業才能從國際化中獲得收益,克服國際化帶來的不利成本。一般說來,管理團隊的學習能力與高管人員的學歷、海外經營經驗和年齡等因素相關。年輕化的管理團隊比年長的管理團隊更有國際化視野和銳意進取的意識,從而對企業經營績效有正向影響。這是因為青年管理團隊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相對較強,更容易適應不同國際市場文化、制度差異,管理決策更好把握國際市場需求。故提出以下假說:假說2: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越高、管理團隊越年輕和學習能力越強,國際化績效越好。與發達市場國家不同,中國國有經濟成分仍占相當比重,尤其在制造業上市公司國有經濟比重更為突出。對那些國有控股企業,管理者的激勵機制有一般公司制企業的共性,其特殊性表現在管理人員與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管理者本身就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行政官員。由于此時管理者經營的是國有資產,所有者監督缺位使得這些企業比普通公司制企業面臨更嚴重的委托問題,管理者更便利利用自身信息優勢發生短視行徑。因此,我們在分析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經營績效時,將產權結構變量進入分析模型增強模型分析穩定性與解釋力,這也構成本研究區別于以往研究的特色。依據經典產權和激勵理論,我們提出以下假說:假說3: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國有經濟比重越低,國際化績效越好。關于變量的選取。學習能力取決于人力資本,管理團隊的學習能力一個簡單易行的衡量方式可以應用管理團隊中擁有碩士以上學位人員比例(DBR)。管理層激勵度用公司高管(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持股數占公司總股數的比例來衡量(MSR)。管理層年齡用管理層年齡平均數的自然對數來LnMGA衡量表示。產權結構變量簡單起見選用國有資產占企業總資產比重Rsown衡量。4、其他控制變量為增強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能力,對國際化績效的經驗研究中需要對某些變量進行控制。產業組織理論認為,企業規模越大,該企業在行業中市場勢力越大,越容易通過控制價格獲得壟斷利潤。因此,國際化績效許多文獻研究都將公司規模納入控制變量中,這里也借鑒這一做法,以企業資產的對數Lnsize衡量企業規模水平。其次,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營運風險高低對經營績效也有一定影響。通常情況下,資產結構指標如資產負債率可以反映企業經營風險,這里選用更為穩健的長期資產負債率LDR作為風險控制變量,它等于企業長期負債總額與總資產比例衡量。

經驗研究結果

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建立后,為了明確國際化測量指標間的結構關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最大方差旋轉法萊提取公因子。由于企業國際化程度六個變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相關性,需要將變量適當縮減。利用因子分析的降維思想,需要將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在因子萃取上運用主成分法分析指標間的協方差矩陣,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通過因子的得分矩陣,應用SPSS軟件計算出各企業在各項因子的得分,再利用各個因子代表的方差矩陣計算出各企業國際化程度綜合表現DOI。最后以凈資產收益率ROE為被解釋變量,在控制企業規模水平和財務風險后,以國際化程度、管理層特征以及產權結構變量建立多元回歸方程?;貧w模型設定如下:ROEi=c0+c1DOIi+c2MSRi+c3DBRi+c4LnMGA+c5Rsowni+c6Lnsizei+c7LDRi+εi(1)式(1)中被解釋變量ROE是企業凈資產收益率,解釋變量自左向右分別是:國際化程度指標DOI(綜合得分);管理層特征如管理層持股比例MSR、管理層學習能力DBR、管理層年齡MGA;產權結構指標國有資產比例Rsown;控制變量企業規模Size和長期資產負債率LDR。類似地,也可以利用同樣方法計算出國際化深度和國際化廣度指標的綜合得分,分別以這兩項指標代表國際化水平,進一步考察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化廣度對于制造業上市公司國際化績效的影響??紤]到國際化深度和國際化廣度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國際化路徑,將國際化程度分解成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可以提供關于國際化程度對于績效影響的更多詳盡信息,進而為制造業企業國際化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決策參考。回歸模型設定如下:ROEi=c0+c1DOI_depthi+c2MSRi+c3DBRi+c4LnMGA+c5Rsowni+c6Lnsizei+c7LDRi+εi(2)ROEi=c0+c1DOI_breadthi+c2MSRi+c3DBRi+c4LnMGA+c5Rsowni+c6Lnsizei+c7LDRi+εi(3)應用2008年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相關整理數據,回歸結果如下表。模型(1)、(2)、(3)主要差別僅在于對國際化程度的衡量,且每個模型都有三個主要分析結果,用以消除可能存在的解釋變量間的相關性以及驗證國際化程度和企業經營績效可能存在的“倒U型”關系。模型1.2比1.1的少了管理層年齡解釋變量,但是回歸AIC值降低了,調整以后的可絕系數也提高了,由赤池信息準則該變量加入模型并沒有優化模型解釋力。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解釋變量管理層年齡和解釋變量管理層學習能力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由模型(1)的三個回歸結果可知,當選用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建立的國際化程度綜合指標衡量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時,對經營績效只有十分微弱的正向影響,且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國際化經營雖然能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獲得競爭優勢,但國際化經營過程中企業面對新的市場和環境等不利因素也給跨國經營企業相比較國內經營企業增加額外成本。換句話說,國際化對企業績效影響是一把雙刃劍,這或許是從整體上構建的國際化程度對績效影響系數較小且不顯著的原因所在。關于管理層特征對于國際化績效的影響,管理層持股比例MSR對于績效有顯著重要的正向影響,三個回歸結果都通過5%的統計顯著性。管理層的學習能力DBR對績效變動的解釋力也很強,也通過了10%的顯著性。管理層年齡對于績效雖然有反向影響,但統計上并不顯著。這基本上驗證了假說2的正確性,對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越高、管理團隊越年輕和學習能力越強,國際化績效越好。這是因為青年管理團隊在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方面相對更強,更能適應不同國際市場文化、制度差異,管理決策符合國際市場需求。正如假說3揭示的那樣,產權結構變量國有資產比重對于國際化績效有著顯著的反向影響。盡管源于信息不對稱滋生的委托問題是現代公司制企業的普遍現象,但由于所有者缺位使得這一問題在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中表現的更為明顯。模型1.3為了考察國際化程度和績效間可能存在的“倒U型”關系,通過在回歸模型中添加國際化程度項平方項?;貧w結果顯示國際化程度平方項符號為負,這說明在較低的國際化水平階段,績效隨著國際化程度提高而上升。但超過某一臨界值以后,國際化經營中的規模經濟、學習效應等促進績效提升因素能量釋放完畢后,國際化經營中的不利因素帶來的成本逐漸占據上風。故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間僅存在微弱的“倒U型”關系。模型(2)和(3)的回歸結果關于管理層特征變量和產權結構變量對于制造業企業國際化經營績效的影響基本上與模型(1)的回歸結構大致相當。管理層持股比例越高、學習能力越強的企業國際化績效相應也較高,國有經濟比重對企業國際化績效仍是顯著地負向影響。與模型(1)回歸結果不同的是,如果選用國際化深度指標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時,該指標對于績效不存在顯著正向影響。但如選用國際化廣度指標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時,該指標對國際化程度存在正向影響,三個模型都通過了至少10%以上的顯著性。這充分說明了文中關于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系經驗研究結論不一致很大程度是因為國際化測量方式所致的觀點正確性,也凸現需要從深度、廣度兩個維度測算國際化程度的必要性。更為重要的是國際化深度和國際化廣度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國際化路徑,它們對于國際化績效的影響差異對于未來企業國際化經營路徑選擇和政策支持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我們利用2008年部分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就學術界頗有爭議的中國制造業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關系進行經驗檢驗。注意到過去對于國際化績效問題研究結論不一致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源于對國際化程度指標的理解不同所致和單維指標的局限性,結合Sullivan(1994)提出的國際化程度的多維指標,文中從國際化深度和國際化廣度兩個維度建立了國際化指標體系,并結合因子分析法計算出企業國際化程度的綜合得分參與回歸方程。經驗分析得出制造業上市公司整體上國際化程度對于績效有微弱的正向影響,但統計上并不顯著。但如果分別從深度和廣度獨立核算國際化程度時,文中發現選用深度指標時影響不顯著,但用廣度指標核算國際化程度時,該變量對于國際化經營績效存在顯著正向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由于國際化深度和國際化廣度代表著兩種迥然不同的國際化路徑。一般說來,企業國際化遵循從銷售、設立海外銷售機構到直接投資興辦海外子公司演變的路徑,國際化深度也逐漸提高。不難看出,國際化深度的提高與跨國經營企業海外承諾資產投入的程度息息相關。國際化深度隨企業海外市場資源投入程度上升,承諾資產的沉淀成本也隨之而上升。這種國際化擴張模式不僅增加了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風險,也對企業技術創新和國際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從目前我國大部分制造業發展現狀看,技術裝備水平還很落后,仍處在世界產業鏈的低端。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仍更多來源于低成本,因此采用資源承諾程度高的國際化擴張模式,如在海外設立工廠或者跨國兼并的方式實現國際化擴張,對于現階段絕大多數制造業企業而言并不合時宜。盡管進入本世紀,學界和政界頻繁呼吁制造業大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但在未獲得充分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的情況下,通過出口和設立海外銷售等資源投入低的海外進入模式仍是絕大多數制造業企業現實的不錯選擇。正如張驍、楊忠(2009)年指出,中國跨國經營應更多向日韓綜合商社模式學習,將更多精力放在產品設計更新、占領海外市場份額方面,選擇歐美直接投資設立海外工廠進入模式時需謹慎。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表現并不盡人意,這里的分析也給出部分解釋。當然文中分析并非否定“走出去”戰略本身,我們反對的是條件不成熟時不顧企業自身實際,盲目追求深度國際化戰略,這無異于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與國際化深度相反,國際化廣度的提高代表的是通過拓展海外市場范圍,從生產過程中的規模經濟和銷售中的范圍經濟獲得競爭優勢的國際化擴張模式。我們的經驗分析表明,盡管國際化深度的提高對于經營績效影響不顯著,但國際化廣度的提高對于企業績效有顯著正影響。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選擇資源承諾成本較低的海外擴張模式如出口,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和防范海外直接投資因不熟悉東道國政治、法律、商業習慣而產生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海外市場的擴大使得企業面對更多市場機會,獲得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和營銷中的范圍經濟。逐步將海外市場由文化距離比較小的國家擴展到文化距離較大的國家。擴大海外市場的國際化擴張模式對于制造業企業在產品和技術創新以及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能力方面遠低于通過海外直接投資等國際化深度較高的國際化擴張模式。另外,文中經驗檢驗結果考察了管理層特征對于企業國際化績效的影響,經驗研究結果表明管理層持股比例和學習能力對于國際化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對于中國絕大多數制造業企業而言,涉足國際市場的時間普遍較短,對國際市場非常陌生。因此,如果管理層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會加速他們吸收國際經營知識,有利于國際市場經營決策的制定??紤]到轉軌經濟的特殊性,文中在回歸方程中添設的產權結構變量,以增強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正如產權理論所揭示的那樣,文中經驗結果驗證了國有經濟比重越高的企業其國際化績效越低。正如多數類似研究那樣,我們也驗證了管理者持股比例對于績效的正向影響。這也給我們提供了解決國有控股國際化企業績效的一個重要思路,可以對管理層采取股權激勵的辦法,讓國企管理層持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協調管理者和企業目標函數沖突。管理者在謀求企業績效的同時可以實現自身財富增值,更有利于企業國際化績效的提升。

本文作者:李停馮德連工作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