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透明性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1 05:39:00

導語:中央銀行透明性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央銀行透明性探究論文

一、透明性的度量

關于透明度的探討肇始于Cukierman和Meltzer,但至今仍難形成一致的意見。這是因為透明度難以量化,不易描述建模,同時其涉獵面廣泛,其范疇不易統一。但經過數年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都將問題指向了是否對公眾明確宣布政策目標,是否披露決策過程及相關信息的數量和準確程度。

Winkler認為,央行披露較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公眾能較好理解其意圖;他認為透明度應包括公開、清晰、誠實和共同理解,而不僅是宣布政策目標以及操作細節。IMF在《貨幣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指出透明度是一種環境,即在易懂、容易獲取和及時的基礎上,讓公眾了解有關政策目標及法律、制度和經濟框架,政策制定及其原理,與貨幣和金融政策有關的數據和信息,以及機構的職責,Kuttner和Posen認為宣布明確的貨幣政策目標值,通脹報告以解釋貨幣政策變化造成的預期影響,預測通脹并解釋這些變化的原因,對過去的政策以及所取得的成果進行評估等內容為體現透明度的要求。此后學者便從整個貨幣政策決策、實施、生效過程來考慮透明性,Geraats將其劃分為五個方面的內容:政治透明、經濟透明、過程透明、政策透明和操作透明。同時Hahn也提出與以上內容類似的透明度含義,包括:目標透明、操作透明和認知透明三個部分。而另外一個方向則是將透明度模型化,Faust和Svensson用公眾觀察到央行控制誤差信息的程度以及外界對央行意圖的推斷來描述透明度,并將其用參數化。

二、提高透明性的影響

中央銀行透明度的提高主要對以下兩個方面產生影響:一是對央行的聲譽和貨幣政策產生影響;二是對宏觀經濟的發展和穩定產生影響。

(一)對央行的聲譽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過去,中央銀行基于減輕自己的責任,提高自己的威望,或借保持神秘行事的習慣以此進行尋租;同時,透明度的增加會降低央行靈活操縱政策,即相機決策的能力,這些都導致其不愿增加透明度。

隨著公眾對民主原則和有關信息只有要求的提高,央行逐步發現,增加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聲譽;同時,政府也發現,透明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抑制央行在政策操作上的時間不一致性問題。時間不一致性假說指出一旦私人部門的決策包含的通貨膨脹預期被鎖定,政策制定者便具有制造高于預期水平的通貨膨脹激勵,也就是企圖利用“意外通貨膨脹”來暫時增加產出,但是,市場一旦預期到這種行為,就相應調整工資、物價等名義合約,結果不僅產出或就業狀況得不到改善,通貨膨脹反而被拔高。透明度的提高使央行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任何背離承諾的行為都會受到質疑,政府也不能為實現其他經濟目標來隨意向中央銀行施壓,迫使央行改變原定的政策目標。因此,透明度的提高能使央行有效地擺脫來自政府方面的壓力,同時也要求央行必須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執行更有利于公眾的貨幣政策。

(二)對宏觀經濟發展和特點的影響

透明度提高將會降低信息不對稱和公眾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使公眾能夠減少個人行為決策的噪音,提高準確度,最終增加個人福利。

(1)增加透明度可以減少抑制通脹的成本。抑制通脹能夠不影響產出條件是事先向公眾宣布且政策可信,若反之則抑制通脹就要付出代價。其主要從成本推進造成的通脹來分析,當信息透明且央行有良好聲譽,人們對通脹的預期就會下降,并以央行宣布的通脹目標值為調整工資水平的基準。這樣工資就會隨著通脹預期的下降而下降,實際工資基本保持不變,就業和產出也不會受到影響,反之反是。

(2)增加透明度可以有效引導預期,降低通脹水平,并有助于經濟穩定。在信息透明條件下,不確定性降低,公眾將會以錨定的通脹目標值作為自己的預期,而使得通脹預期維持在一個穩定的低水平,進一步使未來通脹的壓力減小,從而穩定經濟的發展。Mishkin和Posen對加拿大、英國和新西蘭等國家采用了通脹目標制后的通脹情況進行了考察,發現增加透明度可以使平均通脹率下降、通脹率變動幅度縮小。Levin的研究同樣表明,通脹目標制國家通過宣布通脹目標并加強與公眾的交流,能提高本國央行的信譽,縮小產出的波動幅度。

(3)增加透明度可以減少金融市場的波動,并可以幫助市場更好地反映貨幣政策信息。弗里德曼認為信息革命的到來極大降低了公眾獲取信息的成本,使公眾的預期能更迅速、更準確地對包括由貨幣政策導致的波動在內的經濟波動做出反應,那么公眾和金融市場對通脹變化比以往更敏感,也善于應變。Rafferty和Tomljanovich對美聯儲增加透明度與反映金融市場效率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檢驗,證明了增加透明度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論斷。Blinder認為政策透明可以使投資者更準確預測金融資產的未來價值,減少由信息沖擊造成的波動,并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投機行為。

三、我國央行透明性發展

我國央行運作的透明性在逐步的提高,我們可以回顧其發展的歷程:1994年開始公布貨幣供應量。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正式規定我國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穩定幣值,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從而為我國貨幣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證。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按季度向社會公布各層次貨幣供應量、通脹水平、GDP水平。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2001年起,央行開始通過網站和紙質媒介,按季度向公眾《貨幣政策分析報告》,內容包括貨幣信貸概況、貨幣政策操作,金融市場分析、宏觀經濟分析以及預測與展望。2004年公布《中國人民銀行2004年公布金融統計數據時間表》。徐亞平在Eijffinger和Geraats的標準基礎之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其指標進行了修訂,檢驗了我國透明性提高對于宏觀調控成功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錢小安(2002),《貨幣政策規則》,商務印書館。

[2]徐亞平,貨幣政策有效性與貨幣政策透明制度的興起,經濟研究2006(8),24-34.

[3]程均麗,劉梟,貨幣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可信性與透明度,財經科學2005(6),26-32.

[4]陳利平,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透明與模糊,世界經濟2005(2),3-12.

[5]徐亞平,貨幣政策透明性的價值及其面臨的主要爭論,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28),10-14.

[論文關鍵詞]透明性聲譽

[論文摘要]回顧中央銀行透明性的各種度量標準,對提高透明性在央行實施貨幣政策以及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的影響進行總結;闡述我國央行透明性發展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