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發展商業銀行論文

時間:2022-06-02 11:07:30

導語:互聯網金融發展商業銀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金融發展商業銀行論文

一、引言

2013年,我國掀起了一場互聯網金融的浪潮,互聯網金融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新渠道、為網民提供便捷支付、為市場降低交易成本。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對傳統商業銀行產生了巨大沖擊。一些高收益率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大量資金,類似余額寶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搶奪了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來源,存款數額的減少嚴重影響到商業銀行的放款、轉賬結算等其他經營業務進而影響其盈利。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對商業銀行產生的沖擊動搖了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中介的地位。互聯網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金融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然而,互聯網金融為大眾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與互聯網技術密切相關,除具有傳統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外,還有其特有的信息泄露風險、信譽風險、支付風險和法律風險。這些風險的成因不僅來自于金融業自身的高風險性,而且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也使得風險具有擴大效應,同時互聯網時代金融監管難度的加大也使金融風險更難控制。因此傳統商業銀行應如何有效控制風險、建立風險管理內部控制體系來從容面對這場金融浪潮值得深思。

二、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

(一)商業銀行面臨的傳統風險

商業銀行面臨的傳統風險主要有操作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基本來自于銀行內部的經營操作程序,信用風險還有一部分來自于銀行對外投資失敗和貸款客戶的還款能力下降。市場風險和利率風險主要歸因于銀行外部環境的變化,是由市場價格、利率、匯率和股票價格的不斷變動給商業銀行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以及市場風險等商業銀行傳統風險都可以通過加強內部控制的監管、規范銀行員工的操作、嚴格信貸審查、靈活應對市場變化來預防、降低風險,經過我國商業銀行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其應對傳統風險的內部控制體系已相對健全,風險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

(二)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

與商業銀行面臨的傳統風險不同的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給商業銀行帶來法律風險、信息泄露風險、信用風險、支付風險等。1.法律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用于規范電子商務銀行的法規更是少之又少。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的《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是我國目前唯一關于電子銀行監管的法規。辦法第一條指出:為加強電子銀行業務的風險管理,保障客戶及銀行的合法權益,促進電子銀行業務的健康有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該辦法所指電子銀行業務是商業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利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通訊通道或開放型公眾網絡,以及銀行為特定自助服務設施或客戶建立的專用網絡,向客戶提供的銀行服務,電子銀行業務包括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開展的銀行業務(簡稱網上銀行業務),利用電話等聲訊設備和電信網絡開展的銀行業務(簡稱電話銀行業務),利用移動電話和無線網絡開展的銀行業務(簡稱手機銀行業務),以及其他利用電子服務設備和網絡,由客戶通過自助服務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銀行業務。該辦法第六條指出,金融機構應根據電子銀行業務特性,建立健全電子銀行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和內部控制體系,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明確電子銀行業務管理的責任,有效地識別、評估、監測和控制電子銀行業務風險。據2014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龐大的網民數量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使得互聯網金融糾紛發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在支付領域,各種支付轉移的信息為洗錢提供了便利的通道,融資領域、理財領域存在爆發的風險或者潛在的風險,所以從監管來看國內對商業銀行的監管體系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對網絡金融存在一定的空白,這就導致網絡風險的聚集,不利于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也給電子銀行帶來法律風險。2.信息泄露風險。互聯網金融的運作依賴于大數據的龐大信息量,通過分析客戶的個人信息得出客戶的偏好、負債、還款能力等,進而針對客戶設計出合適的金融產品。然而,互聯網金融的安全管理機制還不健全,用戶、消費者、儲戶、企業等的個人信息安全無法得到保證。互聯網是個開放、互動的平臺,其信息具有透明、公開的特點,一旦發生信息泄露事件必將威脅到大量網民、企業、銀行的利益。2014年3月27日,有網友曝出通過“谷歌”搜索引擎,輸入特定關鍵字可以查看到大量支付寶用戶的詳細信息,包括轉賬信息、收付款賬戶、額度、用途等,該事件爆發后,馬上引起了“隱私泄露”恐慌。因此,商業銀行在建立自己的電商公司時,應特別關注信息安全問題,保障銀行本身及客戶的信息安全。3.信用風險。互聯網金融本質上已脫離傳統的金融媒介,是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創新,但是其本質仍然離不開金融,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因此互聯網金融同樣存在信用風險,傳統金融工具所具有的風險也都存在于互聯網風險中。當前活躍于公眾視野的各大互聯網金融產品以其高收益率掩蓋了自身的信用擔保問題,網上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吸引來的資金額度巨大,托管銀行和金融企業都無法為如此巨大的資金做信用擔保,投資者的資金安全讓人堪憂,更無從談起融資者承諾的高收益。網絡金融服務方式的虛擬性可以使交易、支付雙方在不見面的情況下就可以通過網絡銀行發生交易,對交易雙方的身份、真實性驗證具有很大難度,增大了網絡信用風險。因此,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體系應從評估潛在的信用風險入手,實現事前發現信用風險、事中控制風險、事后及時反饋的一整套風險控制系統。4.支付風險。網上支付作為電子商務的中心環節存在著重大的潛在風險,網上支付是采用先進的技術通過數字流轉來完成信息傳輸的,信息數字化后數據傳輸過程中信息丟失、重復、錯序、篡改等安全性問題飽受網民的質疑。網上支付的工作環境是基于一個開放的系統平臺之中,交易雙方的身份有網絡的遮蓋而難以透明、虛擬的網絡更增加了電子支付的風險。如若電商公司的電子信息技術不夠成熟,非常容易為黑客等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機。同時,也存在有網民用虛假的信用卡行駛詐騙行為,或者采用虛假個人信息進行詐騙。

三、商業銀行依托內部控制體系完善應對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對策為順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增強市場競爭力,商業銀行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電子商務銀行,中信銀行在2010年8月推出B2B電子商務,是國內首次針對B2B電子商務客戶提供資金監管、支付結算和資金融通功能于一體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交通銀行于2011年底也推出了自有的電子商城平臺——交博匯,提供在線理財、在線融資、公共繳費、企業收款、行業資訊等眾多服務功能;建設銀行于2012年推出了“善融商務”,提供從支付結算、托管、擔保到融資服務的全方位服務;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華夏銀行也都紛紛建立了自己的電子商務銀行。然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給商業銀行的不僅有挑戰還有風險,除具有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的操作風險、利率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等還帶來了法律風險、信息泄露風險、信譽風險、支付風險等一系列新的風險。應對商業銀行傳統風險的內部控制體系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互聯網金融帶來的風險。傳統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體系包括風險與資本管理委員會、獨立的審計委員會以及內部控制評審委員會,各個內部控制部門相互獨立、相互制衡。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流程包括風險管理環境分析、風險管理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風險控制活動、風險及管理信息披露。傳統的內部控制體系對風險監控的程序復雜、耗時長,難以適應電子銀行業務信息傳遞迅速、服務便捷、風險爆發快速的特點,因此,商業銀行在發展電子商務銀行時,應依據互聯網金融的特點適度調整內部控制程序,提高風險防范水平,創新內控風險管理體系,有效識別、評價、控制風險。

(一)加強互聯網金融核心技術,構建主動型的風險管理模式

互聯網金融時代,信息技術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擁有先進的技術是保障商業銀行風險識別與控制的前提條件,也是保障銀行及客戶信息安全的前提,信息泄露風險、支付風險、信用風險的監控都依賴于強大的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金融時代數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發生數據信息泄露事件,銀行損失的將不僅是客戶資源還有自身的信譽。商業銀行在構建自己的電商公司時應同步建立信息技術管理與研發部門,部門內部不僅應有熟練的技術人員,還應有風險管理人員,將技術研發與風險識別、風險控制相結合,加強信息網絡安全管理,對重要的客戶信息及數據進行加密處理,增強銀行信息系統防御黑客攻擊、過濾非法數據侵入的功能,在開發核心技術的同時將風險水平降到最低。

(二)精簡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風險控制效率

商業銀行開設電子商務銀行應在建立健全網絡風險管理體系的基礎上,精簡內部控制風險管理體系的程序,提高風險識別、評價、控制的效率。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反饋。首先,商業銀行應根據銀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銀行盈利目標、風險識別能力、客戶信息的數量、互聯網技術等因素確定風險管理目標。風險識別從最基本的嚴格審查客戶身份信息、數據信息及舉債能力入手,建立一整套高效可行的審查程序,對已經通過信息審查的客戶及銀行接手項目還應進行不定時的后續檢查,實時監測、排除風險因素。銀行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權衡分析法、風險效益分析法、統計型評價法、綜合分析法等對風險進行評估,以確定風險的大小值、銀行損失的范圍或獲益的可能性,從而綜合評定金融產品的可行性。風險控制和風險反饋是在風險發生時的應急處理及事后的總結反饋。建立機動靈活的風險處理系統,當風險突然爆發時可以迅速作出反應,在最佳時間內控制風險的擴散、將風險損失降到最低。

(三)加強人才培養以適應商業銀行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建立互聯網金融與風險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工程,為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儲備人才。現階段,商業銀行所需的人才不僅僅是金融方面的專業人才,更需要懂得網絡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商業銀行應定期組織員工進行互聯網金融及信息技術的學習培訓,提高員工的信息技術整體素質與風險防范意識。

作者:杜聰聰單位:廣西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