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制度的對比及啟示

時間:2022-08-16 09:17:24

導語:外資銀行制度的對比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資銀行制度的對比及啟示

市場準入是指一國的監管當局對擬設立的金融機構采取限制性的措施,是各國對外資銀行進入的資格要求和其他限制,是對外資銀行進行監管的第一道屏障。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對外資銀行進入本國市場都有控制,只是控制程度不同。大多數發達國家及一些自由貿易區和避稅港型金融中心控制較松,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少數發達國家對外資銀行的準入控制較嚴。至目前為止,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6周年。按照我國政府的承諾,我國將取消所有對外資銀行的所有權、經營權的設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并且已經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給予外資銀行國民待遇。據此,銀行業迎來了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全面競爭的時代。這對我國經濟發展、投資環境的改善、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管、國內商業銀行的競爭以及公眾的投資安全,是一個發展機遇。但是,為了保護本國的經濟利益,對外資銀行的進入也應該有一定限制,而不是放任其與國內銀行展開競爭。因此,我們不妨借鑒其他國家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制度的成功經驗,來更好地應對我國銀行業的全面對外開放問題。

一、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制度的國際經驗比較

1.美國嚴格的外資銀行準入制度美國的外資銀行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70年代初步發展,90年代已經成為美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達到一個比較穩定的程度。相應的,美國監管當局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也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1978年,《國際銀行法》得以通過,其中關于外國銀行準入的規定非常詳盡。外資銀行:一方面,可以享受加入聯邦存款保險等與美國國內銀行平等的權利;另一方面,對外資銀行分支機構的注冊、跨州開設機構等問題給予更嚴格的限制,加強了對外資銀行的市場準入限制。1991年,美國國會通過《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其中第二部分,即《外國銀行監管強化法》針對美國境內外國銀行的監管進一步得到加強。1995年美國開始實施《金融服務公平貿易法》,作為美國銀行監管機關給予外國銀行市場準入的原則。此法同時規定,如果財政部認定某外國銀行母國拒絕給予美國銀行國民待遇,則聯邦銀行監管機關有權限制該外國銀行進入美國市場。

2.英國相對寬松的外資銀行準入制度英國外資銀行監管的集中體現是1987年《銀行法案》所確定的RATE風險監管體系,即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風險測評、監管措施和價值評估。監管當局通過考察外資銀行的CAMEL指標和COM指標,將外資銀行劃分為A、B、C、D四個等級,并可對C、D等級的外資銀行實施一些額外的監管措施,每年還會對整個監管體系進行一次價值評估以確保其有效性??偟膩碚f,英國對外資銀行有比較全面的考察指標和定期的價值評估,而一旦外資銀行達到合格的標準,監管措施也就會相對寬松一些,這體現了英國的監管比較注重外資銀行的自律。

3.日本高門檻的外資銀行準入制度與英國相比,日本的外資銀行的準入門檻比較高。即使是在戰后依靠外資銀行恢復國內經濟的時期,日本對外資銀行業也是利用和限制并重。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制定了嚴格的措施,從準入、業務、退出等方面都進一步完善了監管,并將其最終統一于《銀行法》中。

4.歐洲嚴厲的銀行市場開放準則歐洲銀行市場開放準則主要是由《2000年銀行指令》所確立的。該指令詳細規定了銀行的業務范圍、銀行業市場準入的基本條件等內容,是目前正在歐盟各成員國實施的銀行法律。

二、我國對外資銀行市場開放的回顧

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的不同階段可分為起步發展(1979~1993年)、快速發展期(1994~1997年)、調整期(1998~2001年)、加速發展期(2002~2006年)和全面開放期(2007年至今)五個階段。首先,在其發展過程中,機構數量增加,規模也不斷擴大,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增加到254家,平均每年增加近20家;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增長了95%,平均年增長率為24%;人民幣業務發展迅速,人民幣資產總額達1860億元。其次,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速度業在加快,早在2001年底,國內就興起了一股外資金融機構參股國內銀行的熱潮,隨后在政策的指引下參股事件不斷發生。2004年起,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造正式啟動,其中一個內部治理機制上的要求,就是要積極引入國際性的戰略投資者,這既是外資進入中國市場趨勢的延續,同時也使外資金融機構能夠正式入股中國金融市場上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此外,在拓寬人民幣業務開放和中間業務領域方面,中國在入世時承諾加入5年內給予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加入世貿的4年里,外資銀行已經在許多城市開展了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還特別注重優先發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間業務,主要有:零售銀行業務﹑公司金融業務﹑證券投資和保險業務﹑金融衍生產品服務和銀行卡業務等。

三、國際經驗對完善我國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制度的啟示

通過對以上發達國家外資銀行準入制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對外資銀行的準入制度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具有明確嚴格的外資銀行監管法律或法律體系,如美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法律有嚴格的《外國銀行監管強化法》,另外對申請進入美國銀行市場的外國銀行提出了一系列標準,包括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風險管理能力、反洗錢措施乃至母國政府金融監管等等。二是對外資銀行的準入制度隨經濟發展而調整,在不同時期有松有緊。美國和日本都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加強了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即當外資銀行能對經濟的發展和規范起到積極作用時,對外資銀行的限制就會少一些,反之亦然。三是準入監管視本國國情而定,不同國家持不同態度。考慮到我國情況,雖然我國已經在加強外資銀行準入監管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主要還是體現在對資本金的規定上,這與國際上系統性的市場準入監管還存在一些差距,從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制度的國際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①加強對外資銀行監管法規的建設,完善銀行市場準入制度。全面清理法律法規,完善外資銀行監管法律體系,統一中外資銀行監管政策。對我國而言,既需要建立一套適應開放環境的市場準入法規體系,并根據市場開放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適時加以完善,同時也應合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金融服務協議中有關條款保護本國銀行業的權益,為本國銀行業的發展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

②注重對外資銀行的實質性審查。在市場準入方面,不僅要做形式上的審查,還要做實質性審查,對其總行的資本充足率、內部管理機制及擬定的主要管理人員的資格和管理經驗等因素做出調查分析。

③注重對外資銀行的地區和國別分布管理。我國外資銀行目前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集中于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并適應我國加快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戰略,必須從市場準入上對進入中西部的外資銀行提供相對優惠的條件,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批準等,以吸引更多的外資銀行到中西部投資。應當引進不同國家的銀行,使其分布盡量趨于平衡,以避風險。

④在銀行市場開放進程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促進中資銀行到境外發展。目前,中資銀行的境外機構有限,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內部管理的加強,資本充足率逐步提高,資產質量不斷改善,我們將有一定條件在自由貿易區談判和雙邊貿易談判中向談判方提出要價,或要求對等開放,從而積極推動中資銀行到海外設立機構,提高我國銀行業與國際銀行業的一體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