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時間:2022-01-13 08:39:05
導語: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對于資本市場也在“摸著石頭過河”逐步的放開,以及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國銀行也越來越傾向進入我國經營,筆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淺顯的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本文首先界定了外資銀行的定義和其類型,其次按時間的順序研究了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階段,最后從正反兩個方面研究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一行業的影響,筆者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對國有銀既有促進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故應該一面引入,一面管制。
【關鍵字】外資銀行;銀行業;影響
一、外資銀行的定義
所謂外資銀行,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經批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下列機構:一家外國銀行單獨出資或者一家外國銀行與其他外國金融機構共同出資設立的外商獨資銀行;外國金融機構與中國的公司、企業共同出資設立的中外合資銀行;外國銀行分行;外國銀行代表處。[1]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牙買加體系的建立,各個國家對于金融管制越來越松,均實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所以一個國家的銀行進入其他國家經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外資銀行,其中包含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和中外合營三種結構。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階段
我國在2006年12月11日開始允許外資進入我國,降低了外資銀行的進入壁壘,但事實上外資銀行從改革開放開始就已經進入了我國。具體有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1979-1993):外資銀行的進入示意銀行代表處的形式開展的,第一個設立代表處的為日本輸出入銀行,之后匯豐銀行等外資銀行陸續在我國北京、上海、經濟特區等地開設代表處。第二階段(1994-1997):我國設立了對于外資銀行在國內經營的行政法規,于是外資銀行在我國上海浦東地區進行了試點營業。第三階段(1998-2001):這一階段為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時期,由于東南亞整體經濟不穩定,所以外資銀行緊縮了在我國的業務擴張。第四階段(2001-2006):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作出時間表決定開放外資銀行在華業務,不斷的完善外資銀行進入的法規和行業標準,但是這一階段,外資銀行在華業務出現了緊縮,究其原因是外資銀行更傾向于與國內銀行實行合資、合營方式的經營。第五階段(2006至今):外資銀行獲得了國民待遇,于是大量外資銀行進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美國花旗銀行,其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美國營業部損失巨大,但在華的分支機構獲得盈利,幫助了美國本部度過了難關。
三、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一)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有利影響
外資銀行的進入是我國加入WTO的要求,根據多年實踐來看,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也是有促進作用的。第一,能夠降低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我國的大部分銀行都以國家為背書發展的,私營銀行不多,所以壟斷較強,不利于市場競爭的產生,所以外資銀行的進入有利于降低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第二,提高我國銀行業效率。我國銀行由于壟斷較為集中,加之老百姓更加相信國有銀行,所以導致這些銀行效率低下,那么外資銀行的進入會產生鯰魚效應,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效率。此外,外資銀行的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服務理念,都能夠通過其進入我國而帶動我國銀行想更好的方向發展。第三,能夠增大我國銀行業產品的差異化。一是,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國有銀行有了競爭意識,能夠促進中間產品的創新;二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將幫助我國進行了銀行業的細分,從而調整了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第四,外資銀行的進入,能夠使我國流入更多有質量的外國資本,使我國創新型企業更容易得到融資機會。此外,外資銀行的進入能夠帶來資本外溢、技術外溢、知識外溢等效應,提高了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績效。第五,有利于促進中外的交流。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思想以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為基礎,我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本,兩者之間有巨大的差異,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促進中外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能夠是我國銀行業取其長處,避其短處,促進我國銀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二)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不利影響
外資銀行的進入雖然能夠帶給我國銀行業很多好處,但是也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具體如下:第一,加大了中資銀行的經營成本。我國銀行業受到外資銀行的沖擊,則必然在產品創新、科研等方面進行投入,提高了長期的經營成本。此外,中資銀行為了確保自己的市場份額,則會設立多個銀行網點,就增加了短期成本。第二,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我國的經濟安全存在影響。外資銀行的進入如果不進行監管,則可能對國家的經濟、金融安全造成不利的影響,因為外資銀行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所以不會考慮其政策的外部影響,譬如外資銀行大規模進入拉美國家、韓國,都造成了這些國家的債務危機。但是對其進行監管,對于我國來說也是增加了很多的政策不確定性,對中資銀行的發展也產生了政策性的沖擊。第三,造成銀行業的不穩定。外資銀行一般是集團性業務,有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而我國對于這些方面缺乏有利的監管法律和法規,就導致金融產品較易出現交叉情況,導致銀行業的市場結構變得復雜。第四,外資銀行傾向于向我國外資企業提供服務,對于我國本土企業和公民提供的服務尚屬有限,這不利于我國銀行獲得外資銀行的外溢效應。第五,外資銀行由于具有更高的工資,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人才進入,我國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的人才競爭一般處于下風,從而導致我國人才出現了外流和外溢,從而不利于國有銀行的健康發展。
我國加入WTO承諾了允許外資銀行的進入,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等情況的發生,很多外資銀行都愿意進入中國市場進行經營。本文從外資銀行的定義、外資銀行在華的發展歷程兩個方面入手,研究了外資銀行進入對于我國銀行業的有力影響和不利影響,以期對于相關機構能夠提供些許建議。
作者:楊惠平 單位:天津商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2006
[2]汪磊.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與績效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
[3]周悅.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的影響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9
- 上一篇:初中物理練習策略探討
-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學中邏輯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