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CON的網絡銀行論文

時間:2022-09-24 04:02:43

導語:基于UCON的網絡銀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UCON的網絡銀行論文

1UCON模型

傳統訪問控制包括自主訪問控制(DAC)和強制訪問控制(MAC)。DAC基于訪問者身份進行訪問權限限制,授權靈活但安全可靠性低;MAC基于安全級別決定主體是否可以訪問客體,安全性較高但安全級別難以劃分、靈活性差。隨后產生的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根據用戶角色類型授予相應權限,具有靈活性但缺乏動態性。這些訪問控制屬于靜態授權,授權后無法在訪問過程中控制用戶行為,且不考慮訪問行為對權限的影響。與之不同,ucon綜合授權、責任、條件和主、客體屬性作出使用決策判斷,具有連續性和可變性的新特性。“連續性”即對訪問請求進行實時監控,貫穿整個訪問過程;“可變性”指主、客體屬性值隨著訪問行為的改變而更新。主體屬性和客體屬性是對主、客體性質的描述,這些性質用于使用決策的判斷;權利并非獨立于主體行為,只有當主體訪問客體時權利才確定并存在;授權、責任和條件是使用決策函數的三大決定因素。根據授權特點,決策模型分為預先授權和過程授權兩種決策模型。預先決策模型中,滿足授權規則、完成各個責任和滿足條件集合時允許主體S對客體O行使權利r;過程決策模型中,根據使用過程中授權規則是否滿足、指定義務是否完成、條件是否符合來判斷主體S是否繼續擁有訪問客體O的權利。

2基于UCON的網絡銀行在線支付訪問控制模型

現有網絡銀行在線支付根據用戶提出的支付申請,對身份信息進行認證,利用組合認證方法或認證實體,授予權限,并完成支付操作。一旦用戶獲得相應權限,那么訪問控制無法對支付過程中的用戶行為實施有效授權控制,同時用戶支付活動不受當前支付行為約束,因此存在授權或非授權用戶的惡意支付。而傳統訪問控制策略通常基于用戶的身份驗證進行授權,具有動態性但仍缺乏過程控制。

2.1基于UCON的在線支付策略

基于UCON的在線支付策略與現有在線支付策略的區別在于:使用控制決策的執行和授權信息的管理控制。通過用戶身份認證信息和支付活動信息兩大決策因子,實施授權控制。在使用控制過程中采用的模型主要涉及身份認證服務器、授權服務器和支付系統,如圖2所示。其中,身份認證根據用戶認證信息頒發令牌;支付策略根據令牌和活動特征進行授權、義務和條件使用控制決策判斷,并實時對活動特征更新;銀行系統根據授權服務器返回信息決定是否允許用戶繼續進行支付;相關權限信息入庫,作為再次支付請求時認證影響因子。執行支付策略時檢查策略決策點是否滿足,即根據授權規則、相應責任和系統條件和觸發后額外義務或條件是否滿足決定權限的授予與收回,當前活動成功完成后,相應權限才被授予用戶,用戶可以進行新的權限申請,實現權責分離;用戶獲得新的權限后,系統對已有的權限收回,用戶不能進行權限復制和轉發,防止非授權用戶盜用權限和授權用戶濫用權限;用戶獲得新的權限授予后,在使用當前權限的過程中不可以重復申請權限。在執行支付策略時,根據用戶當前支付行為,如個人信息、登錄次數、支付金額等辨別用戶是否為授權用戶,是否需要完成觸發義務或條件完成支付行為。支付行為中主要涉及身份認證和活動信息判斷,支付流程具體描述為:步驟1客戶端首先向認證服務器發出請求,服務器通過信息庫對請求作出回應。認證不成功則拒絕請求,否則客戶端根據所獲得的信息形成認證標識發送至授權服務器。步驟2授權服務器接收標識信息,根據當前/歷史活動信息(如用戶類型,安全系數,活動狀態)等,判斷是否需要進行屬性更新和觸發新的支付策略。步驟3實時檢查標識信息和活動信息,如果發生支付異常則返回步驟2,否則繼續進行。步驟4執行支付策略,訪問控制決策點進行授權、條件和責任判斷。若通過許可,則獲得授權;否則,拒絕支付活動繼續進行,返回訪問結果。步驟5根據步驟4中的訪問結果,如果拒絕訪問,則記錄具體活動信息(如活動長時間掛起,惡意多次操作)等,作為再次支付的約束條件;如果訪問允許,那么用戶繼續擁有支付權限,并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持續訪問。持續訪問過程中不需進行認證標識的重新申請,支付按流程繼續進行。在支付過程中,對既定義務和條件、待定義務和條件進行過程中判斷,用戶嚴格按照支付流程進行授權訪問。支付行為根據認證信息和活動信息特征判斷義務或條件是否激活,非授權用戶冒充授權用戶時,如發生身份冒充或進行釣魚網站欺騙時,會激活額外義務或條件,因此難以進行持續支付和資源訪問,保障了授權用戶的權益。同時授權用戶在進行支付行為的過程中能夠方便、安全地進行操作。若出現不當操作,如復制權限、延時支付或惡意篡改數據等,將影響賬戶當前及以后的支付行為。

2.2支付策略邏輯描述

基于UCON的在線支付策略以身份認證和活動信息作為支付策略判斷因素,具有身份驗證主動辨別和支付策略觸發靈活性,改善了現有網絡銀行安全機制在身份認證和支付策略方面的不足,與已有的相關研究不同,它增強了支付信息在當前支付和再次支付行為中的邏輯作用。與現有在線支付策略相比較,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根據主客體屬性、責任和系統環境實施動態授權,并且授權與具體支付活動相對應,在支付過程中實行權限的授權與收回。

(2)利用主體活動的特征進行支付判斷,識別用戶是否為授權用戶,判斷認證信息異常時,并不阻止用戶繼續進行支付服務,但進一步申請支付時,相應的額外義務使非授權用戶難以對授權用戶的賬戶進行惡意操作,增強了支付行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當用戶支付金額超出額定值或異常時,現有支付策略可以在最高額的限制下由用戶手動更改在線支付的支付額,或是進行多次支付達到支付金額,具備一定的安全性和方便性。但在身份信息泄露,發生身份冒充的前提下,也為非授權用戶提供了方便性和進行惡意操作的可能性。本文提出的支付策略則要求必須履行額外義務或滿足額外條件,策略具有靈活性,義務和條件具有伸縮性,一定程度上減輕服務器管理負擔。

(4)權限根據支付流程的變化而進行授予和收回,具有嚴格的激活機制和順序性,當用戶完成相應責任后授予權限,當前活動完成后進行權限收回,用戶無法同時擁有所有權限,即具有最小權限,防止權限濫用和泄露。(5)對用戶當前支付行為產生日志并進行審計追蹤,記錄用戶支付歷史記錄并在進行身份認證時作為判斷因素,因此當前支付信息會影響以后支付行為,有效防止授權用戶進行惡意操作。

3安全性分析

網絡銀行訪問控制策略和授權管理機制,具備靈活性和可控性,下面從客戶端認證和支付策略選擇的角度,分析得出在線支付涉及的安全性需求主要包括:

(1)客戶端授權控制信息篡改。客戶端信息中包含用戶敏感信息及相應的保護機制,當發生篡改時,失去保護作用。

(2)軟件令牌安全。支付過程中依據具體活動信息形成軟件令牌,因此存在軟件令牌的形成及安全問題。

(3)權限信息管理。用戶獲得權限后在使用權限過程中涉及標識信息、活動信息、授權、條件和責任等相關屬性信息,存在信息泄漏和授權管理是否系統和完善的問題。

(4)安全認證方法(如一次密)的使用控制。在支付過程中依賴硬件令牌如USBKey,口令卡等,一旦非授權用戶掌握用戶信息,將無法阻止惡意支付。通過安全性分析表明,基于UCON的在線支付策略能有效防范非授權用戶利用認證信息進行支付行為;同時相應的觸發保護機制,滿足授權用戶在支付行為中安全性和方便性需求;采用后續支付約束有效防止用戶惡意操作。

4結束語

本文根據在線支付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UCON的訪問控制策略。在支付過程中依據用戶及活動信息進行決策判斷,能夠對具體的支付行為實施動態授權訪問,具有靈活性,增強了支付過程的可控性。所提出的策略建立在現有網絡銀行在線支付的支付體系和安全認證技術基礎上,但對于支付過程中訪問控制策略和授權管理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及與實際應用環境更好地結合,將是下一步需要研究并解決的問題。

作者:王昌達董雪剛周從華單位:江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工程學院常州江蘇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