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銀行的破壞性及對傳統銀行的挑戰

時間:2022-04-07 03:20:43

導語:互聯網銀行的破壞性及對傳統銀行的挑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銀行的破壞性及對傳統銀行的挑戰

提要:互聯網銀行,指沒有物理網點和柜員機、僅以網絡作為交易媒介的純網絡銀行。它具備技術不連續與市場不連續的特征,是一種破壞性創新。互聯網銀行之所以將最終發展為一種顛覆性力量,在于它對傳統金融的進攻是從低端開始的,具備很強的隱蔽性和拓展性。而傳統金融機構對互聯網銀行低端進攻的防御,卻可能因路徑依賴、需求約束、利潤增長與成長需求錯配而失敗。正視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低端進攻,要認識到這種進攻是一種創造性破壞,警惕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創新監管機制,做好金融競爭格局的再平衡。

關鍵詞:互聯網銀行;破壞性創新;低端進攻

一、引言

2015年可說是中國互聯網銀行發展元年。2015年1月在總理的見證下,中國第一家真正的互聯網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簡稱微眾銀行)開業。緊隨其后,2015年6月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作為第一股東的浙江網商銀行(簡稱網商銀行)開業。互聯網銀行開啟了中國金融業的新篇章。盡管互聯網銀行在中國剛剛興起,但在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肯尼亞等國家早有先驅。美國互聯網銀行的發展,形成兩種模式:一是發展全面金融服務的。如世界上第一家純互聯網銀行美國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ecuritiesFirstNetworkBank,簡稱SFNB)、印第安納州第一互聯網銀行(FirstInternetBankofIndiana);二是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的。如康普銀行(CompuBank)、荷蘭國際集團美國直銷銀行(INGdi-rectUSA)、美國互聯網銀行(BankofInternetUSA,BOFI)(陳一稀,2014)。除美國先驅外,以云計算增進核心競爭力的德國FIDOR銀行、以客戶為首要驅動因素的英國FistDirect銀行、通過移動支付創造輝煌的肯尼亞M-PESA銀行的發展也頗有特色(克里斯•斯金納,2015)。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為我國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但從國外經驗看,迄今互聯網銀行尚未能對傳統金融機構形成重大威脅。一是因資產規模小,二是受發展階段所限。中國互聯網銀行起步雖晚,但背靠大樹,互聯網基因顯著,微眾銀行的最大股東是騰訊公司,而網商銀行則留有深刻的阿里烙印。展望未來,我國的互聯網銀行會對金融競爭格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人們認識不一:有“補充說”,認為互聯網銀行是對傳統金融的補充;有“競合說”,認為互聯網銀行與傳統商業銀行是競爭合作關系(《2015年中國互聯網銀行發展報告》,2015;邱峰,2015;張愛軍,2015);亦有“顛覆說”,認為互聯網銀行會對傳統金融競爭格局產生顛覆性影響(張力軍,2014;謝平,2014)。為尋求正確答案,可從破壞性創新視角進行分析。

二、互聯網銀行是一種破壞性創新

破壞性創新與不連續創新、根本性創新、突破性創新等概念,詞義有重疊。破壞性創新最早由著名創新經濟學家熊彼特(1912)提出,他認為,破壞性創新需要企業家把生產要素進行重新整合,構造一種的新的生產函數。在這個過程中,將破壞舊的經濟結構,建立新的經濟結構。1997年,美國哈佛商學院的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把這一理論發揚光大,并明確提出判斷破壞性創新的兩種標準:是否出現技術不連續、是否出現市場不連續。技術不連續,指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技術不再沿著原有路徑演進,發生了跳躍(不連續);市場不連續,則指原有的主導產品與市場標準不再生效(不連續),被新的市場主導設計和行業標準取代。技術不連續與市場不連續,正是創新“破壞性”的來源。從技術看,互聯網的出現,顛覆了現實世界,技術系統與社會系統交互作用,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這種全新技術,前所未有,技術不連續性顯而易見。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深度融合發展,孕育出嶄新的金融業態———互聯網銀行,業態之新,甚至需要監管部門重新制定監管規則。尤其在中國,互聯網銀行的互聯網基因顯著,是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基礎進行征信和放貸,與傳統商業銀行征信模型截然不同,出現了技術上的跳躍。傳統商業銀行雖然也致力于發展網上銀行,并號稱使用大數據,但網上銀行是由網站單方面提供信息內容并采集數據,而互聯網銀行則是采用UGC(usergeneratedcontent)網絡數據———用戶基于情景制造的數據,這才是真正的大數據。從第二個標準———市場不連續看,新的金融業態也演化出新的主導設計與市場標準。若原有的金融服務應用于新的市場,而不是傳統主流市場,市場就出現跳躍。傳統商業銀行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大型優質企業,即市場中的“頭部客戶”———“二八效應”中帶來80%利潤的那20%的客戶。而互聯網銀行則把金融服務轉向了長期未被覆蓋的小微企業,即市場中的“長尾客戶”。新的市場規則是以長尾理論(克里斯安•安德森,2006)與利基文化為基礎的。單個小微企業給銀行帶來的利潤薄,且風險大,但無數小微企業集合在一起帶給銀行的利潤會形成新的“百分之八十”,且風險分散。在信息科學技術、互聯網、大數據與云計算出現之前,銀行難以大批量、規模化地有效調查小微企業的信息與數據,所以致力于發展關系型業務,提供復雜的金融產品給主流用戶。但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互聯網銀行除了從公安系統與中國人民銀行收集征信數據,還可以從電商平臺、社交網絡、游戲網絡等獲取結構化交易數據與非結構文本數據———這使批量獲取個人與小微企業的數據成為可能。因此,定位普惠金融,提供簡單、快捷的金融產品,發展交易型業務,成為銀行業新的主導設計,為互聯網銀行的發展樹立了市場標準。有人提出,互聯網銀行只是渠道創新,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與功能。但破壞性創新研究中,諸多經典案例表明,哪怕只是性能的重新組合,只要能以全新方式滿足“非消費”(克萊頓•克里斯藤森,2004)———某種從未被好好滿足的需求,創新產品或服務也會具備不連續性,對舊產品、舊服務產生破壞性沖擊。與傳統商業銀行相比,互聯網銀行金融專業能力弱,提供的金融產品較單一,甚至有一定的網絡安全風險,但其滿足了消費者一種從未被好好滿足的需要———便捷獲取金融服務的需要。比如,無論是微眾銀行還是網商銀行,發放的貸款都是信用貸款,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極大地縮短了審批時間,使潛在信用合格的個人或小微企業快速獲取了亟需的金融服務。犧牲功能的齊備,對性能組合的內部結構重新布局,把從未被很好滿足的某種需求置于性能完善的首位,這是破壞新創新的重要表征。從定義與特征判斷,互聯網銀行確實是破壞性創新,理應對舊有的金融格局產生巨大沖擊。

三、互聯網銀行發展的路徑特征

互聯網銀行將最終發展為一種顛覆性力量,還在于它對傳統金融的進攻是從低端開始的,具備很強的隱蔽性和拓展性,這使其破壞性創新的本質未能被主要對手及時、充分地辨識,為其拓展市場空間贏得了時間。1.隱蔽性克里斯坦森•克萊頓的《創新者的困境》、詹姆斯•阿特拜克的《把握創新》、理查德•福斯特的《創新:進攻者的優勢》與《創造性破壞》,都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原有的行業領先者是如何猝不及防就被破壞性創新的浪潮吞沒。這是溫水煮青蛙般的過程,危險似乎很弱,卻一點點增加,直至無藥可救。為何無法及時察覺?因為破壞性技術有以下特點:①更簡單、價格更便宜,而且性能更低;②利潤率通常更低;③能帶來最大利潤的客戶通常不會使用,也不接受;④首先應用的市場是不重要的或新興的市場。這四大特點使得破壞性技術的發展不易受到主流廠商的強烈關注,進攻悄然從低端發起。一個經典案例。當3.5英寸磁盤開始被應用于個人電腦,5.25英寸磁盤的生產商不會覺得有很大威脅,剛興起的個人電腦市場太小,產品利潤率低,他們的主流用戶是大型計算機制造商。起初,小尺碼磁盤的制造商處于價值鏈低端,“小體積+小容量”讓他們無法滿足主流市場的需要,只能暫時在一個利基市場(nichemarket)求生存。但很快,隨著個人電腦市場的蓬勃發展,小磁盤制造商的客戶迅速增加,利潤不斷增加。這為技術改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小磁盤容量很快得以提升。小體積+大容量,使低端進攻成為可能,小磁盤制造商也開始為價值鏈上游的大型計算機制造商提供產品,最終,把原有的5.25英寸的磁盤商全部趕出了市場。縱觀歷史,除磁盤驅動器行業,在挖掘機、鋼鐵和零售等行業,相似的故事不斷發生,破壞性創新從低端發起進攻、直至完全改變行業競爭格局。相同的故事,正發生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浙江網商銀行的成立,引起廣泛關注,但普遍認為不會對現有銀行業格局造成重大影響。真的如此嗎?浙江網商銀行注冊資本40億元人民幣,與中國四大行的千億級注冊資本、股份制銀行的百億級注冊資本相差甚遠。盡管如此,網商銀行并不缺錢,實力雄厚的大股東可隨時增資,同業合作也保障了網商銀行的資金來源。何況,網商銀行的經營范圍本身就含有存款業務,只是礙于技術和時機,尚未開展而已。為獲取政策支持與規避競爭,網商銀行定位發展普惠金融,“小存小貸”,聚焦服務小微企業,設定5年服務1000萬家企業的發展目標。“網商銀行永遠不會去碰那20%的高價值客戶群”(俞勝法語),不做500萬以上的貸款業務。網商銀行宣稱客戶目標是“長尾客戶”,這些客戶不是傳統商業銀行的主流客戶,發展此類客戶不會引起主要銀行機構的強烈戒心與猛烈反擊。但,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發展起來的。這些小微企業有千萬家,若獲得足夠資金支持,哪怕是以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比例活下來,成長為大企業,亦將成為浙江網商銀行的穩定客源與利潤源泉。且,浙江網商銀行不會只服務于小微企業,在累積了客戶服務經驗、完善金融服務功能后,它自然會向價值鏈的上游發展,向主流市場發起進攻。同樣的低端進攻,也可能由微眾銀行發起。微眾銀行注冊資本30億元,宣稱目標客戶是低凈值的客戶,但當發展了占客戶總數80%的長尾客戶之后,積累了足夠的資金實力和用戶口碑,它難道不會向高凈值客戶或者企業客戶伸出橄欖枝嗎?2.拓展性互聯網銀行從價值鏈低端向上游拓展的動力,源于大數據。互聯網核心創新就是大數據,但互聯網并不天然等于大數據。大數據是隨著Web2.0、UGC網絡的興起,發展形成的。典型UGC網絡包含社交網絡、咨詢共享網絡等,阿里巴巴的電商網絡是其中一種類型,提供的數據是結構化的交易型數據,而騰訊的社交網絡與游戲網絡則是另一種類型,提供的數據是結構化的文本型數據。互聯網銀行可以圍繞UGC網絡提供的大數據進行征信,邏輯是“場景-導流-大數據-征信并授信”,即:圍繞客戶需求,創設應用場景,鼓勵用戶在自身平臺上踴躍互動;將數據轉換成能夠用于征信的有用信息;多渠道收集數據的來源,使大數據盡量“大”;梳理征信信息,建立授信模型,海量、快速地進行授信、放貸(《2015年中國互聯網銀行發展報告》,2015)。微眾銀行依托QQ與微信創設的社交情景、游戲情景與生活情景,累積了大量非結構化的數據資源;此外,還充分利用多渠道收集數據信息,建立了公安數據模型、央行征信數據模型、手Q社交模型、微信社交模型、財付通支付數據模型和資金饑渴度模型(晨燦,2015),并根據這六大模型的綜合測算決定信貸額度與相應利率。網商銀行則通過阿里電商平臺設計的交易情景,收集了千萬家小微企業的經營數據與數億個人消費者的交易數據,這些交易型數據,相較文本數據,更易轉換為有效的征信信息。加之眾多合作公共機構與合作伙伴提供的數據,網商銀行可從用戶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系五個維度,構建水文數據庫,為借貸者評分、授信。由于網商銀行的交易型大數據比微眾銀行的文本型大數據更易被征信系統直接采用,網商銀行的大數據征信優勢更明顯(見表1)。阿里巴巴的電商交易數據以及支付寶的互聯網金融數據,余額寶、招財寶、煤電水氣等生活繳費和信用卡還款等支付寶業務數據,央行與公安網等提供的公共數據,根據個人用戶的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和人脈關系構成的水文模型征信大數據,不僅使互聯網銀行能精準獲客、海量授信、嚴格風控,還優化了其成本結構。中國四大行員工人數超10萬,而業務覆蓋全國的網商銀行員工僅300人。傳統銀行信貸員的數量在人員構成中占比最大,而互聯網銀行依托大數據征信,信貸員為零。據測算,國內大銀行每個賬戶1年的IT成本大概在50元上下,小銀行則在80到100元之間,而網商銀行這一成本則在1元以下(李倩,2015)。另外,因無人工干預,通過機器和大數據判斷用戶信用,互聯網銀行每筆訂單的成本不到2元,而傳統銀行獲得一筆訂單的成本是2000元。每一個價值網絡,都會形成獨特的成本結構。與成本相對應,傳統銀行在所處的價值網絡需要更高的利潤率才能維持生存,而互聯網銀行在低端價值網絡僅需更低的利潤率就可贏得競爭優勢。盡管傳統銀行發展網上銀行業務較早,也試圖發展大數據與云計算,但不擅創設情境引導用戶生成數據,始終未能真正積累與運用大數據,而互聯網銀行則背靠電商網絡或社交平臺,共享大數據資源,精準獲客、嚴控風險、優化成本結構,這使其拓展市場邊界、從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發起進攻成為可能。

四、傳統銀行防御低端進攻的組織障礙

美國的倫塞勒創新小組研究發現,成熟企業(maturecompany)在破壞性浪潮中常因組織障礙而失敗(RichardLeifer,2000)。金融領域,傳統銀行是成熟企業,而互聯網銀行則是新侵入者。作為進攻者,互聯網銀行已發起挑戰,而作為防御者,傳統銀行試圖發展網上銀行業務進行防御,卻可能因路徑依賴、需求約束、利潤增長與成長需求錯配而失敗。1.路徑依賴資產專用性導致了路徑依賴。資產專用性,指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鎖定很難再移作他用性質的資產,若改作他用則價值會降低,甚至可能變成毫無價值的資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姆森認為,資產專用性有五類:人力資產的專用性、物理資產專用性、完全為特定協約服務的資產、地理區位的專用性以及名牌商標資產的專用性。傳統銀行在漫長生產經營過程中,在全國鋪設了大量網點和ATM機,招聘并培訓了大批專業人才,設計了眾多復雜金融產品,累積了大量關系型客戶,形成了獨特的價值網絡與成本利潤結構。若要像微眾銀行與網商銀行一般競爭,那么需要重新招聘人才———特別是數據專家,鋪設類似阿里云這樣的網絡基礎設施,按照互聯網思維設計產品,更為艱難地是,要想改變成本利潤結構,需要大量解雇員工和減少門面租金———這幾乎不可能實現。資產專用性與路徑依賴,使傳統銀行徹底轉換技術軌道與經營方向困難。2.需求約束主流用戶的需求,亦抑制了成熟企業對破壞性創新的興趣。圍繞客戶需求重塑流程,是組織理論的進步,并上升為組織設計原則,被奉為組織管理中的圭臬。這里所指的客戶,不是一般的客戶,而是為企業貢獻80%利潤的、保持著長期穩定關系的主流用戶。主流用戶會青睞性能尚未完全成熟的創新產品嗎?主流用戶不是極客,不是領先用戶,他們也存在資產專用性與路徑依賴,他們的需求在既定方向上延伸,對于創新性強的產品,他們好奇,但不會輕易大規模嘗試。主流用戶的需求,決定了企業的變革動機與創新偏好。比如,大型企業客戶,為傳統金融機構貢獻了最多的利潤,也喜歡金融觸網帶來的便利性,但不會對規模較小、結構設計簡單與功能單一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與創新服務趨之若鶩,他們在觀察、在等待,卻不會站在變革的潮頭,于是,為之服務的機構也躊躇不前、創新動力不足。3.利潤增長與成長需求錯配破壞性創新帶來的利潤增長,與成熟企業的成長需求并不匹配。破壞性創新首先發生在一個小型的新興市場,市場規模決定了收入與利潤短期較少,難以滿足增長導向型成熟企業增長與盈利的要求。互聯網銀行開啟的新興市場,起初也很小。開業幾個月來,微眾銀行向QQ“白名單”客戶發放貸款超過8億元,網商銀行則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約30億元,這與傳統銀行的貸款規模不可同日而語。盡管如此,我國互聯網銀行的注冊資本只有三四十億元,新市場的規模與產生的利潤,與它們的成長需求相匹配。而1000萬元的利潤,對于新興互聯網金融企業,可能是一個大數字,但對于盈利規模以萬億計的老牌金融機構,僅是杯水車薪,難以滿足其增長需要。利潤增長與成長需求錯配,也使得傳統銀行發展網絡創新業務動力不足。五、直面破壞性創新:鼓勵、約束與平衡1.中國互聯網銀行的低端進攻,是一種創造性破壞中國互聯網銀行,定位于服務中小微企業、個人消費者與“三農”,改變了原有交易方式,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易渠道,加速了金融脫媒,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同時,還有利于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引導民間金融走向規范化。因此,應大力鼓勵互聯網銀行健康發展。針對互聯網銀行發展中遇到的典型問題,如弱實名電子賬戶與遠程開戶難,應積極給予政策支持。考慮到互聯網銀行發展初期規模有限,建議其存準率參考農村信用合作社或村鎮銀行。2.要警惕硬幣的另一面互聯網銀行在創造性破壞過程中,可能引發威脅整個金融系統安全性的風險。一是互聯網銀行是新事物,風險的曝露尚需時間。二是互聯網銀行的本質還是金融,具有金融經營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特征。三是監管還不能完全跟上互聯銀行發展的實踐。2015年7月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態與監管主體,卻沒有把互聯網銀行作為一種獨立的金融業態,這可能與互聯網銀行才興起有關。對互聯網銀行加強監管,已迫在眉睫,但監管難點頗多,比如,如何預防遠程開戶和人臉識別過程中的欺詐?這亟需創新監管機制。考慮到網絡信息安全與信息科學技術對金融風險的影響,應推進工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對互聯網銀行的協同監管。3.傳統銀行要在網上業務與互聯網銀行競爭、實現金融競爭格局的再平衡,須突破組織障礙,構建二元化組織如前文所述,傳統金融機構歷史包袱重,資產專用性強,路徑依賴明顯,主流用戶需求約束導致創新動能不足,而且即使進入新市場也難以滿足成長需求,因此,在原有組織內部發展網上銀行業務,很難有效適應新的競爭態勢。建議傳統銀行構建二元化組織,成立獨立組織發展新型網上業務,與傳統業務相隔離,擺脫原有制度與文化的束縛。國外成功經驗之一是,建立與原有組織完全分離的直銷銀行。追隨國外先驅的步伐,我國商業銀行也開始成立直銷銀行。2013年,中國第一家直銷銀行———北京銀行直銷銀行正式上線(張赟、劉欣慧、朱南,2015),隨后,直銷銀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截至2015年9月底,國內已有近30家直銷銀行平臺上線。這些直銷銀行以獨立法人的資格參與市場競爭,既能擺脫傳統組織的束縛,也能利用關聯企業的品牌優勢占據獨特的競爭地位。4.伴隨互聯網銀行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在金融業的力量可能過于膨脹當前金融競爭格局,是國有企業一枝獨秀,但隨著互聯網銀行發起低端進攻,將改變力量對比,民營資本在金融業的地位將顯著提升。國有資本主導的傳統金融機構在未來如何能保持對金融業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是須謹慎考慮的問題。歷史經驗表明,依靠成熟企業的自我改造、自我升級,是很難適應競爭變化的。外延式擴張是更好的選擇。傳統金融機構參股、控股或并購部分新興互聯網金融企業,是保持未來競爭優勢的有效舉措。

作者:任 靜 朱方明 單位: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美]阿特拜克著,高建譯:《把握創新》,清華大學出版社1900年版。

2.陳一稀:《美國純網絡銀行的興衰對中國的借鑒》,《新金融》2014年第1期。

3.李倩:《網商銀行何以不一樣》,《浙江日報》2015年6月25日。

4.[美]福斯特著,王宇鋒、韓麗華譯:《創新:進攻者優勢》,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5.[美]福斯特、卡普蘭著,唐錦超譯:《創造性破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光大證券、艾瑞咨詢、平安證券、工商銀行:《2015年中國互聯網銀行發展報告》,《資本市場》2015年第5期。

7.[美]克萊頓•克里斯坦森著,胡建橋譯:《創新者的窘境》,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8.[美]克萊頓•克里斯坦森、邁克爾•雷納著,容冰譯:《困境與出路》,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9.[美]克里斯•安德森著,喬江濤譯:《長尾理論》,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0.[英]克里斯•斯金納著、張建敏譯:《互聯網銀行———數字化新金融時代》,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11.邱峰:《新興金融業態———純互聯網銀行模式研究》,《吉林金融研究》2015年第4期。

12.謝平:《互聯網金融的沖擊與顛覆》,《商界(評論)》2014年第1期。

13.[美]熊彼特著,郭武軍、呂陽譯:《經濟發展理論》,華夏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