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銀行突發事件處理

時間:2022-04-08 05:40:00

導語:論銀行突發事件處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銀行突發事件處理

2006年12月,隨著我國入世保護期的結束,中國銀行業在這個全面開放的環境下所面臨的不確定干擾因素不斷增多,出現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增加。物理學中的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一個有序的系統在發展進化過程中的分叉點附近,其最終的走向是由偶然因素決定的,系統是向更高級有序發展還是走向無序是受到分叉點附近的隨機干擾因素決定的。這個分叉理論中所指的系統同樣可以適用于經濟領域的銀行系統,因此,銀行中的突發事件可以對銀行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不僅僅是導火索的作用,而是決定了銀行危機。本文將從耗散結構角度來研究銀行突發事件。

一、耗散結構理論的基本原理

(一)耗散結構理論產生背景

熱力學第一定律告訴我們,自然界一切物質都具有能量,它在不同形式和物體之間轉化和傳遞,并且整個過程是可逆的,能量即不被創造也不會被消滅,因此整個物質世界的總能量不變。然而到了19世紀,熱力學第二定律向經典科學過程的可逆性提出了挑戰,他們認為,自然界不斷發生的各種功能轉換是不可逆的,在這個不可逆的過程中,能量在不斷地退化,變成不能用來做功的無用能,1865年克勞修斯(Clausius)把這種不能再做功的能量稱為熵。在物理學中,熵被用來作為系統無序程度的量度,熵的增加意味著有效能量的減少,無效能量的增加,也就是無序的增加,當熵達到最大值時,無序也達到最大。按照第二定律,隨著時間的流逝,整個物質世界的能量將被消耗殆盡,從而整個宇宙將走向無序、死亡和寂靜,這顯然與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總是向高級進化相矛盾的。1969年比利時科學家普利戈金(I.Prigogine)正是在研究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處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下,總熵變ds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ds=dis+des。其中,dis稱為熵產生,是系統內部產生的,它總是朝著增大的方向運行(dis≥0)。而des稱為熵流,是系統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產生的,des可正可負。當系統從外部引入了負熵流des時,就可以抵消內部熵dis的增加,從而達到有序。[1]

(二)耗散結構理論主要內容

耗散結構的運用必須具備以下的前提條件:一是系統必須是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二是系統存在非線性機制的漲落。在耗散結構體中,系統的熵展開為:S=S0+δS+1/2δ2S。其中,δ2S稱為二級熵變,也叫超熵,它隨時間的變化可正可負。當系統離平衡態足夠遠時,d(δ2S)/dt<0即負熵變累計達到一定的臨界值,系統失穩,隨機漲落通過系統內的非線性關系放大成一次巨漲落,形成一個有序結構。當然,這也并非必然,因為,系統在這個失穩的分叉處,漲落形成的有序結構并不是一個必然性和決定的過程,而是相當于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間、漲落和決定論法則之間的一個微妙的相互作用。[2]在這個分叉點附近,漲落或隨機因素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有可能會產生更加混亂無序的結構。而在過了這個分叉、在下一個分叉來臨前,決定論處于支配地位。即系統形成耗散結構后,存在著線性機制,隨機的微小漲落能夠很快被系統吸收,維持穩定結構,同時,系統通過不斷地耗散從外界吸收的能量來維持這個有序結構,否則d(δ2S)/dt>0,系統逐漸返回到原來的熱力學的平衡無序狀態。但當下一個分叉來臨時,非線性關系又取代了線性關系,隨機的微漲落再次被放大成巨漲落,使整個系統失穩,此時,偶然性可能帶系統進入下一個更高級復雜的耗散結構。因此,在系統進化的過程中,在兩個分叉點之間是必然性在起作用,而在近分叉點處,則是偶然性在起作用。

二、突發事件決定銀行危機的耗散結構理論解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耗散結構體的發展是受到隨機干擾因素的很大影響,可以說隨機干擾因素的性質決定了系統未來的發展方向。銀行系統首先是一個耗散結構體,在其規模不斷壯大功能日益完善的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眾多不同性質的隨機干擾因素,它們任意的組合形成各種不同的突發事件。這些突發事件都是突然發生的并迅速呈現異常狀態,具有突發性、異常性、緊迫性、破壞性等特點,是一種對銀行造成不利影響的隨機干擾因素,很有可能激發銀行內在脆弱性引發銀行危機。

(一)銀行系統是一個耗散結構體

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背景下,銀行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并且處在一個物理學中的非平衡態。這種不平衡首先體現在每個銀行間發展的差距上,比如經營規模和競爭力都各不相同,他們有各自的市場定位和目標客戶群;其次,在同一家銀行內部,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的重點以及在不同的地域的經營策略也均有所不同。

漲落在銀行系統中是一種對銀行正常經營的干擾因素,是眾多不確定因素的隨機組合,主要體現為突發事件等,比如銀行內部人員的攜款私逃、遭受打劫、銀行業務的創新、SARS等。人們無法確切知道其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形式,也無法預測其危害程度、范圍如何,一旦出現即猝不及防。同時,隨著金融電子化的發展,整個銀行業依靠金融網絡緊密聯系、相互依存,銀行之間以及銀行內部各部門之間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復雜的資金往來關系,許多新的金融工具也有較強的杠桿作用,這些都使得銀行各要素間存在一種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很難用簡單的定量公式來表示。因此,隨機漲落就很有可能通過銀行系統之間這種復雜的非線性傳導機制擴張到整個銀行業。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銀行系統具備了耗散結構體運用的基本條件,正常有序經營的銀行就是一個耗散結構體,它的發展適用于耗散結構理論。

(二)分叉點附近突發事件迅速引爆銀行危機

在耗散結構體的分叉點附近,偶然性起著重要作用,在系統失去穩定的基礎上,具體是由哪一個微小漲落放大成巨大漲落,造成對系統的影響是不確定的,由此引起的結果不止一種,很有可能導致無序的發生,這完全由起作用的隨機漲落性質決定。在銀行體系中,銀行經營中干擾因素隨機組合成的突發事件將對銀行正常經營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在金融創新的不斷推動下,日益復雜的金融衍生工具對銀行經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將銀行的發展置于了分叉點附近,此時,突發事件造成的沖擊通過非線性關系迅速放大,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正熵流,無論銀行在分叉點之前是處在何種狀態,即使銀行系統一直處于良好的營運狀態,都會引發銀行危機。比如,著名的巴林銀行倒閉案件,就是由于日經指數的突然下跌,新加坡巴林期貨有限公司形成了巨額虧損,結果導致這家歷史悠久、聲名顯赫的巴林銀行一夜之間破產。因此,在分叉點附近銀行突發事件能夠迅速引爆銀行危機。

(三)分叉區間突發事件為銀行危機埋下隱患

在耗散結構體的兩個分叉點之間,決定論處于支配地位,此時,隨機的微小漲落能夠很快被系統吸收,保持穩定,并且系統能夠不斷通過耗散從外界吸收的能量來維持有序狀態。在銀行正常經營中,金融業務逐漸走向成熟,能夠持續保持穩健的運行狀態,此時,銀行處于兩個分叉點之間,但銀行仍然要不斷遭受突發事件等隨機干擾因素的沖擊。雖然不能被放大對銀行產生較大的影響,但通過不斷的長時間積累,可以使銀行內部的熵變為正,銀行經營逐漸混亂,功能日益退化,失去發展的活力,返回到物理學中所說的熱力學平衡態,即銀行僵死的低級無序狀態。比如,20世紀在90年代中后期,隨著銀行金融衍生業務管理制度的完善,由此引發的突發事件很少給銀行造成較大沖擊,但惡化了銀行的資產質量,增加了銀行的脆弱性,為銀行危機埋下了隱患,在長期不斷的沖擊下,就會導致銀行危機的發生。如果銀行放棄金融衍生業務,銀行功能退化,發展失去活力,缺乏競爭力,也終究會被市場淘汰而破產。因此,兩個分叉區間的突發事件為銀行危機埋下了隱患。

三、耗散結構對銀行管理突發事件的啟示

突發事件決定了銀行危機,無論是在系統發展的分叉點附近,還是在兩個分叉點之間,突發事件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導致銀行危機。因此,可以依據耗散結構理論從兩個方面來要加強突發事件的管理:一是在分叉點附近避免突發事件對系統發展起作用;二是在兩個分叉區間盡量從外部引入足夠的負熵抵消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正熵。

(一)建立突發事件管理機制

建立有效的突發事件管理機制,可以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并盡可能降低對銀行造成的沖擊。因此,可以相應的在銀行內部建立突發事件管理組織機構譬如突發事件管理領導小組,它應當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日常管理中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收集信息,對銀行面臨的潛在風險進行測量,及時發現險情,發出預警信號,將突發事件化解于無形。比如,由于銀行自身技術的落后以及運營體系存在的缺陷引發的突發事件,銀行可以通過完善自身的經營方式及升級系統技術,從而可以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二是通過媒體營造有利于銀行發展的社會輿論,擴大并塑造良好的銀行形象。比如,銀行可以加大回報社會的力度,設立扶貧教育基金等,獲得公眾的廣泛認同,以便于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取得同情與支持,方便展開工作。三是建立并完善必要的對外信息交流渠道和對外聯系渠道,如設立24小時電話服務熱線、網上服務和論壇等,以多渠道保持銀行與外界信息的暢通,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及時有效的同客戶進行交流與溝通,減少信息不對稱。第四,加強突發事件管理的教育,要讓每個銀行員工明確銀行中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對銀行造成損失的嚴重性,提高員工對突發事件的警惕與重視。[3]

其次,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領導小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按照以下四個步驟積極應對:一是針對不同類別的突發事件制定不同的應對措施。比如對于外部不利因素謠言等引起的突發事件,銀行應當迅速作出反應,從公關角度辟謠,做一些有利于恢復公眾信心的工作。二是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建立對外發言人制度,避免突發事件給銀行帶來沖擊的擴大。銀行可以通過媒體的公開表態,減少客戶的信息不對稱,控制社會恐慌的進一步上升,同時公布相應的補救措施,對客戶在突發事件中發生的損失采取積極補救,以求客戶諒解,平穩釋放突發事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三是積極展開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銀行形象恢復與重建活動,挽回由于突發事件喪失的公眾信心,贏得公眾的理解與長久支持,彌補突發事件對銀行造成的影響。比如,加大銀行形象以及新產品和服務的宣傳,調整銀行管理的團隊,引進專門人才等。四是在突發事件解決后,銀行應當從中總結相關的經驗教訓,找出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并提高突發事件管理的能力與水平。[4]

(二)實行創新的、審慎的銀行監管

監管當局對銀行機構的監督管理,是銀行從外部獲取負熵的最主要途徑。在開放的市場經濟中,銀行監管并非是對銀行改革和發展的束縛,而是因為市場的波動性顯著,銀行面臨巨大的風險,由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引起的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增多,這就需要銀行的外部監管來保護公眾利益,保證銀行業的安全和穩定,這也正是銀行監管的最基本目的。因此,監管也同樣可以減少突發事件發生,并降低其危害。

第一,創新銀行監督模式。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創新,特別是在分叉點附近,現有的監管模式往往會存在滯后現象,這將會給銀行監管帶來真空,提高了銀行經營中的不確定性。因此,銀行監管也應該實行監管理念的創新,將外部監管同內部監管緊密結合起來,逐步從機構監管模式過渡到功能監管模式,側重于銀行各個子功能間的相互協調,從指標為核心的數量監管模式向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質量監管模式轉變。

第二,實行審慎銀行監管。在銀行全面開放化的背景下,銀行監管過程中應體現透明化、間接化和法制化,倡導審慎的監管原則,防止銀行盲目擴大規模,維護銀行的穩健經營,減少不必要的波動。同時,對于問題銀行的處理,監管當局的救助應該要以失敗銀行和其他銀行聯系的廣度為依據,不能只以其規模為救助標準,這種標準還應該具有建設性的模糊性質,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