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財務緩沖機制構建對策
時間:2022-06-22 08:44:07
導語:銀行財務緩沖機制構建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20年以來,肺炎疫情在全球此起彼伏,嚴重危害生命安全的同時也對世界經濟產生破壞性沖擊。為維護金融市場正常運行、助力實體經濟脫離困境,各國央行紛紛出臺一系列效果顯著地貨幣政策,但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往往伴隨著巨大的財務風險,容易產生不可忽視的隱患。本文藉由金融危機后各國央行面臨的財務風險來探討構建完善中央銀行財務緩沖機制的重要性,并通過多元回歸分析驗證其必要性,嘗試提出對策建議來提升我國央行財務實力水平,全面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關鍵詞:央行財務狀況;財務緩沖機制;對策建議
后危機時代各國央行面臨的財務風險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日益惡化并產生一系列危險的連鎖反應,各國央行為緩解局勢、抑制衰退,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規貨幣政策,雖然效果顯著,但使其潛在財務風險劇增,在復蘇經濟的同時埋下巨大隱患:
(一)央行資產規模急速擴張
在危機爆發的一年內,各國央行為刺激經濟紛紛使用較為激進的貨幣政策手段釋放流動性,致使資產負債規模急速擴張,其中美聯儲及歐洲央行資產規模更是翻倍增長,而在此之前增速還是較為緩慢的。資產規模擴張同時所帶來的資產質量下降問題同樣令人堪憂,從2008-2016年各國央行的收益情況中可以看出,各國央行資產在九年間的收益率水平都很低,特別是印度尼西亞央行甚至一度出現負收益,為此在金融危機后各國央行不斷提升黃金及外匯儲備等“硬通貨”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從而提高資產質量來應對潛在的財務風險。
(二)央行風險敞口迅速放大
非常規貨幣政策自實施起本就伴隨著的巨大的財務風險,一方面擴展公開市場操作會使長期債券持有規模和占比不斷上升,這類債券極易受利率風險影響從而降價產生損失;另一方面部分創新貨幣工具的本質,實則是一種風險轉嫁,一旦發生違約等失信行為,央行將作為最終損失承擔者。為維護央行公信力和獨立性,各國都在極力調整資產內部結構、構建財務緩沖機制來不斷降低因非常規貨幣政策對財務風險敞口加大的影響,制定科學的會計政策保障央行資產負債表健康成為各國央行會計管理的重點。
財務緩沖機制構建的實證分析
財務緩沖機制屬于會計政策的一種,特別是對資本金水平及抵御各種央行內外部風險有著突出的能力,通過設置設置備抵科目、建立利潤分配制度提取各項儲備,在應對特殊系統性風險時用以沖減非常規貨幣工具帶來的財務風險,從而保證政策實施效果。本文以資本金水平、抵御風險為主要切入點深入論述財務緩沖機制建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國際社會央行財務緩沖機制構建概況
通過表3可見,國際中各家央行在財務緩沖相關領域已經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其中在會計政策,會計科目設置,資本保全制度,利潤分配等領域都有著本國風格的財務緩沖方式和方法,為有效應對財務風險,及時彌補損失,保存中央銀行的財務實力,提高貨幣政策執行力和保障央行的社會公信力做出了充足的準備。
(二)多元回歸分析
因為中央銀行的特殊性,其財務緩沖機制構建極具復雜性,為了更好的研究中央銀行的財務緩沖機制構建,本文暫以國內商業銀行的監管指標,同時兼顧中央銀行會計政策調整因素。本文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披露的2018-2020年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作為樣本,通過多元回歸的分析方法,以商業銀行財務緩沖效果來探索財務緩沖機制構建能提高中央銀行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保證其有充足的財務實力來履行職能從而實現政策目標。假設1:商業銀行監管指標與中央銀行會計政策調整具有一致性。假設2:財務緩沖機制構建對減輕財務風險對資本的侵蝕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提高了中央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和財務實力。模型:其中Yi+t表示效益指標(資本利潤率及資產利潤率),其中αit表示常數項,X1為不良貸款率、X2為貸款損失、X3為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X4為資本充足率、X5為杠桿率、ε為隨機誤差,市場風險敞口為控制變量。表5中F值對應的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其概率值均小于或接近于顯著性水平0.05,所以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擬合優度上,R2分別為0.936及0.813,回歸模型中的自變量能更好的解釋因變量效率,模型可解釋的方差占總體的81.3%和83.2%,擬合優度比較理想。針對給定的顯著性水平0.05,對回歸方程F檢驗,查得分布表中的F統計量為0.087,總體顯著性水平為0.001左右,回歸模型整體在5%的水平上具有顯著性。通過表6、表7可見,會計政策即財務緩沖機制的建立與效益指標具有正相關性,財務緩沖機制為銀行資本保全及應對風險提供了有效保障,假設2得到有效驗證。資本充足率、杠桿率、不良貸款率等指標在會計政策調整中可以進一步影響資本成本、特別是2017年來最新預期信用損失模型下,各家商業銀行預期信用損失都大幅增加,但是總資本率,核心一級資本率下降幅度明顯小于預期信用損失增幅,可見會計政策調整即財務緩沖機制,即使在大幅增加對不良資產等特殊情況下,也能有效保障銀行體系的效益指標和整體財務實力。同時按照相關性排列即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杠桿率>貸款損失準備>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可見資本充足率指標與銀行資本保全最相關,其次信用風險指標,再就是流動性指標,因此在財務緩沖機制的建立過程中我們可以以此為借鑒,優先或者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會計政策調整應該優先建立資本充足率指標,然后是信用風險,最后才是流動性指標。
對策建議
(一)建立符合我國央行標準的謹慎會計政策
通過第三部分實證可見謹慎的會計制度能有效降低財務風險,對此我國中央銀行會計財務管理可以借鑒2019年財政部印發的《政府會計制度》最新版,建立符合中央銀行特色的雙基礎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將權責發生制的優勢如:成本費用的配比、待攤費用、隱性債務等以經濟實質進行體現,以此充分體現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設置相應謹慎會計政策,將會計信息更加標準化和細致化,讓中央銀行在財務統籌核算上更加適應新型社會發展需求,以此達到央行在新時代履職過程中,通過財務緩沖機制能夠及時發現經濟、金融運行中存在的潛在風險的可能。
(二)嘗試設置我國央行需要的備底類科目
根據第三部分,結合表3、表5中各國央行的會計措施,我國央行可以借鑒各國央行在備抵科目設置上的經驗,設置符合我國國情的新時代央行特色需要備抵科目,如資產管理中可以引入資源耗費概念,將運行成本與資源耗費,資本性支出和績效評價進行關聯,以資產備抵類科目如折舊、攤銷、待攤費用等科目為基礎建立起中國央行的公共資源耗費概念,使各個會計期間成本可比,從而達到充分體現公共管理成本的目標,以此為央行財務緩沖管理提供方式方法。
(三)建立央行資本保全制度
資本保全制度能強化央行財務實力有效保證資本不受各類風險侵蝕,受政策制約我國央行在此尚有空白,可以借鑒國外央行相關舉措。一方面,可以嘗試在資本項下設置“風險儲備”,在利潤分配時依據一定比例提取用以彌補外匯、黃金、證券等資產受價格風險所產生的損失,從而強化抵御系統性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入商業銀行動態資本充足率概念,通過風險評估根據國際金融環境變化情況及時調整,保障央行資本水平充足,為各項履職開展提供有力后盾。
(四)建立靈活的利潤分配制度
調節利潤各項分配比例能有效提升央行財務實力,世界各國央行大多都能獨立制定留存收益中的自留比例,如德國央行、歐洲央行將凈利潤中的五分之一留存,有的央行甚至達到50%以上;有些央行上繳財政比例也比較靈活,且在財政中用于權益總額積累,單獨體現。對此我們可以建立我國特色的利潤分配制度,既保證央行獨立性的基礎,又兼顧財政需要,彈性確定利潤分配時的留存比例,在全球系統性風險增加時有足夠的留存收益用以緩沖。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會計財務司課題組,中央銀行會計政策與財務實力建設研究.金融會計[J],2019(12):7-13.
[2]甘露,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金融危機后美聯儲財務風險及緩沖機制探析.金融會計[J],2019(12):36-41.
[3]胡東,冉茂盛.基于簡化資產負債表的中央銀行—財務緩沖水平情景模擬分析.金融經濟學研究[J],2018(05):24-30.
[4]普華永道中國,2018年上半年中國上市銀行業績分析基于中介機構---普華永道中國的角度.金融會計[J],2018(09):26-40.
[5]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會計財務處課題組,商業銀行會計標準統一研究.銀行經營與管理[J],2017(02):23-33.
作者:吳迪
- 上一篇:汽車貿易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
- 下一篇:技術轉移及風險投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