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銀行制度建設分析

時間:2022-07-11 03:20:55

導語:學分銀行制度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分銀行制度建設分析

摘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是國務院對于職業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完善職業教育人才成長通道,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學習成果互認銜接”,即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又是對職業教育改革的新創舉。將應用型本科和學分銀行制度結合以通化師范學院四大轉型專業集群之一的物業管理專業為例,構想學分銀行制度的建設。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制度構想

學分銀行制度起源于18世紀末的德國,是學校等辦學機構模擬、借鑒銀行的功能和特點,以學分為計量單位,按照共同的參照標準,以信息平臺為支撐,通過專門的認證服務機構對學習者的各類學習成果進行統一的認證與核算,使其在各個階段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學分得到積累或轉換的一種新型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一、高校建設學分銀行制度的必要性

(一)能夠為校企、校行合作提供現實載體。目前,通化師范學院圍繞物業管理專業已與南都物業、中海物業、萬科物業等多家物業公司達成協議,就校企合作而言,雙方圍繞的是物業管理本科生的人才輸送。對于企業而言,接收的人才往往需要再次“回爐”,重新培養,即大學四年的培養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相脫節,也為校企深入合作提供一種可能,即如何在大學四年時間讓學生符合企業的要求,而不用再“回爐”,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就行業協會而言,在2018年7月,與中物協達成合作意向,以學分轉換為基礎,完成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本科教育與高職教育的學分互認與轉換。綜合校企、校行合作,應以學分為載體,共建學分銀行制度,在實現校、企、行共贏的同時,促進本科人才應用技術型發展。(二)能夠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高校建立學分銀行制度,一方面,在職業教育體系內,實現學分互認、積累、轉換的進一步升級,即中職到高職教育已經能夠實現學分互通,高校實現學分銀行制度,進一步認可高職院校學生所得學分,則可實現“中職—高職—本科”相對完整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各校能夠根據自身辦學定位、辦學層次、辦學條件,上下貫通形成差異化的錯位發展。另一方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向外擴張,例如打通與企業的壁壘,將教育改革與企業人力資本創新結合,改變企業固有的人力成本模式,即“培訓——上崗——遷移——再培訓——再上崗”的舊有模式。在職業教育的縱向體系基礎上,使勞動者從中職或者學歷教育開始,便可將所學課程、學分積累至學分銀行,促進工學結合、邊工邊學等模式以調解工作時間和學習時間的間隔,真正實現產學研融合。(三)能夠促使學習者更加全面、科學的發展。一方面,學分銀行制度可改變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和方式。在傳統教育管理制度下,學習者需集中時間按既定的教育類型在固定場所內完成全部學業。其學習方式主要是學習者對固有的知識進行思考和演繹,結果評價只是課本內的筆試考核。通過學分銀行制度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并且采取更客觀地考核方式,不僅僅局限在理論考核,還有實踐環節考核,對于學習者的考量更加科學。另一方面,學分銀行制度拓展了學習者的教育權利和職業生涯。突破傳統教育管理制度,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課程,既包括網絡的,也包括企業精英親自教授課程,豐富了自身的教育權利。同時,學習者在完成要求學分之外,可以跨領域選修課程,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對其他領域知識的涉獵,來重新選擇自己的職業生涯,更有利于學習者入職之后的穩定發展。

二、學分銀行制度建設存在的困境

(一)體制和制度配套不夠完善。目前,無論是教育部還是中物協,都相繼出臺了關于建立學分銀行制度的框架性文件,但從目前發展來看,教育部層面是給了政策上的宏觀指引,中物協給了框架下的規定,但是從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與學習成果認證中心(物業)的執行效果來看,只是在今年八月初公布了試行工作單位,分別是中物協設施設備委員會、深圳房地產和物業管理進修學院、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從公布試點說明,一方面學分銀行建設處于探索階段,只是企業和協會內部在參與,即使有職業技術學院參與,也是借助其合作的珠海市丹田物業的平臺從而成為試點;另一方面說明目前學分銀行的探索僅在大專院校,還沒有進一步提升到本科層次。從而可以看出,在學分銀行推進過程中,目前是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有指引但缺少對于制度的配套性規定和抓手。(二)校企合作實質性不足。校企合分作是學分銀行制度建立的必然選擇,實際上在建立學分銀行制度之前校企合作便已經廣泛開展。以通化師范學院物業管理專業為例,無論是人才培養基地還是“訂單班”培養,與多家物業服務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并簽署協議。從規模來看,開展合作的企業均為行業百強企業。但是從2015年陸續簽訂協議之后,雙方合作僅僅停留在實習和就業層面,并無關于人才培養過程把控、課程建設等的合作。雖然,雙方合作的關鍵應當在于人才的輸送,但顯然合作較為粗放,只是實現學生從學校到用人企業的遷移,為學生提供一次實踐和就業的機會而已,學生進入用人單位之后,還需重新培訓,造成人力培訓成本多重浪費。即使實現就業,其薪資和發展也是存在“成才率”較低的問題,或者存在本科四年和入職后的晉升關聯不大的現象。而從到訪其他設物業管理專業的學校來看,也存在類似問題。所以,如果仍無實質性的合作,對于學分銀行制度的建立則少了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據,致使學分銀行制度實踐缺少支撐點。(三)實施和操作缺少細則。建立學分銀行制度,既需要配套性的文件規定,也需要關于實施和踐行的細則和指南,來指導各試點和成員單位落實學分銀行制度。從目前中物協頒布的各項規定來,缺少關于學分銀行制度的實施和操作規定,只有框架性的規定和方向。而從與中物協學習成果認證中心主任溝通而言,目前處于通過前海勤博教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全權負責,以中間機構來推進學分銀行制度的建設,是從上至下的推進,對于試點單位而言,只有宏觀上工具和方法、原則的說明,并無行動上的指南。對于想參與的高校和企業單位而言,缺少關于申報試點單位的準備指引。致使試點單位處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而其他想參與的單位,又無從下手去準備,從而影響了學分銀行制度建立的進程。綜上,學分銀行制度建立面臨著制度的配套困境、制度的實踐困境和制度實施困境,需進一步理清思路,協同解決。

三、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的對策

(一)加速相關配套規定設立,為學分銀行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學分銀行從各單位籌備到具體落實,少不了各項規定予以保障。為了進一步推行學分銀行制度建立,首先,應對學分銀行試點單位申報的條件予以規定說明。例如師資力量(職稱比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師生比例(本科、大專生區別對待)、課程設置(核心課程、選修課程)等。其次,應對學分轉換和積累予以規定說明。主要包括學分的認證標準、轉換的計算公式、積累的等級核定,都需要細致并且全面地予以解釋說明,才能保障學分銀行的正常運行。最后,應對學分銀行的評價予以規定說明。最主要的是對學習者學習過程、成果的評價,要保證所兌換的積分在過程上、結果上通過評價、考核,使學分得認證能夠公正、科學。但也需要說明,各種規定是保障而不是束縛,不能使規定束縛了各單位改革的步伐,所以,在設立各種規定時需做好文件解釋并適當下放權力,例如,關于選修課程的學分,應該只是規定方向性的意見,具體課程選擇由各單位自由定奪。既要有配套的規定,也要有操作的細則,雙重保障。(二)深化校企合作,為學分銀行建設提供實踐經驗在學分銀行各種規定設立之前,完全可以以校企合作先行試驗,先建立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學分轉換,充分發揮訂單培養的作用。在原有實習就業基礎之上,進一步拓展其他合作,以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將企業對于人才需求的各項素質、能力及入職后的培訓內容,經過校企雙方商討轉化為知識點,并融入各個課程體系內。一部分新增知識點形成的課程建議放在選修課程內,具有一定自主性;另一部分需完善的原有課程則建議更新教學大綱或者增加專題講解。具體落實則由物業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的培訓中心和高校的物業管理教研室對接完成即可。物業企業對于訂單班的學生學分轉換的評價,可將其過往入職培訓考核前置到訂單班學生的大學四年之內,既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檢驗也是對訂單班學生的有效驗收。如此使校企合作觸及人才培養的根源,使合作進一步深化,使學分銀行制度可以前期實踐準備,為學分銀行建設積累實踐經驗。(三)完善技術升級和組織架構,保障學分銀行的建立技術升級不單單是充分利用發達的互聯網技術,還有數據統計和計算技術,前者可以為學分銀行建設帶來寬度,后者可為學分銀行建設帶來精度。尤其在學分轉換環節,將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在職培訓等等進行學分轉換,需要先進的數理統計技術來完成。目前各高校均設有統計學專業,完全可以再次打包成橫向課題,進行跨學科的技術研究。另外,學分銀行單單依靠認證中心和教育公司來推動制度建設,顯然是不夠的。從目前文件通知來看,最起碼還需要兩個執行機構,一個負責業務,即各種培訓、教育、競賽的認證等級,進行廣泛的收集、論證,確保任何一項有跟行業相關且具有含金量的教育成果,都可以納入認證體系;另一個負責監督,既要監管學分取得、轉換、積累的規范性,也要監督學習者和工作人員的誠信狀況,也包含對風險的評價。從技術升級和組織機構設立兩方面,來確保學分銀行制度的順利建立。

四、結語

學分銀行制度建設,是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具體體現,是連接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學校與行業協會、企業的現實選擇。通化師范學院物業管理專業通過學分制度建設,為行業專業、重構人力結構輸出更多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學分銀行”的主要內容為累積學分,它突破傳統的專業限制和學習時段限制,將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結合起來。“學分銀行”制度將學生完成學業的時間從固定學習制改變為彈性學習制。根據“學分銀行”制度,學生只要學完一門課就計一定的學分,參加技能培訓、考證也計學分,然后按全部應得學分累積;同時,允許學生不按常規的學期時間進行學習,而是像銀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樣,學習時間可集中也可中斷,即使隔了幾年,曾有的學習經歷仍可折合成學分,存于“學分銀行”。西方國家多年前開始實行“學分制”,在校學生每學期可自主選擇部分課程。結果,學生學習樂趣增加,信心增強,學校整體學習效率與成績也大有提高。“學分銀行”尤其適合職業教育邊實踐、邊學習的特點。職業學校設立“學分銀行”,學生可以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學完一門功課,可將拿到的學分存入“銀行”,工作幾年回來后可以繼續學習,學完一門算一門學分,累積到規定學分總數后即可“支取”相應學歷。“學分銀行”的“靈活”優勢顯而易見,它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于學校走向市場;有利于各類教育溝通銜接;有利于教師提高素質。為了實現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學習型社會的目標,上海市率先在成人教育上試行學分互認,并設立“學分銀行”。今后,市民在社會培訓班里取得的證書,經標準認定后,都可折算成相應的學分,并把學習情況、學習獎勵存進“學分銀行”,方便隨時支取。高職教育(下稱高職)推行“學分銀行”制是大勢所趨。所謂“學分銀行”是一種模擬或是借鑒銀行的功能特點使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的一種管理模式。銀行是承擔信用中介的信用機構,通常具有存款、放款、匯兌等功能。從這個意義看來,“學分銀行”應該具備銀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儲功能、匯兌功能;但它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它存儲的不是貨幣而是學分,它匯兌的不是貨幣而是學歷或資格證書。“學分銀行”的構建能實現各高等學校、各種教育形式之間的教學資源共享,各級別“學分銀行”之間學分的通兌,建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溝通的平臺;能夠為具有學習能力并渴望實現自己理想的任何社會成員提供終生修業與獲取文憑的機會;能夠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營造一種誠信文明的社會環境,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為此,教育部領導也多次強調,要全面實行學分制度和建立我國“學分銀行”,并把這項工作列入2005年的工作要點。

作者:邢力文 單位:通化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