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探究
時間:2022-03-19 03:56:48
導語:農村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村商業銀行作為服務“三農”領域重要的金融支撐,其數字化轉型是必然趨勢。然而,農村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面臨頂層設計不足、體制機制不優、資源投入較少、人才支撐不夠、數據治理困難、數據共享不暢等困難。本文提出農村商業銀行要加快數字化轉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加速體制機制改革;加大資源投入,培育引進復合型人才;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據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實行差異化金融監管等建議。
關鍵詞:農村商業銀行; 數字化轉型; 數據共享
農村商業銀行作為服務“三農”重要的金融支撐,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在鄉村產業發展、新型農民主體培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都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會,也勢必帶來巨大的農村金融服務需求。近年來,隨著日益增長和多樣化的農村金融需求,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加上疫情的沖擊,更是給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為滿足當前的農村金融需求和疫情防控的需要,農村商業銀行開始加速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化轉型,農村商業銀行不僅解決了傳統業務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問題,而且簡化了業務流程、拓展了業務場景、增強了風險控制、降低了經營成本、創新了服務模式,為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農村商業銀行系統數字化轉型是必然趨勢
(一)農村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是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需要。自2003年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以來,原先的農信社系統已經趨于商業化運營,如今農村信用社系統的金融機構占據了我國農村信貸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擁有了區域業務份額的比較優勢。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農村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可以克服傳統金融成本高、利潤小、風險大的問題,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為農業主體提供多樣化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供應鏈金融和區塊鏈技術,助力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的銜接;通過大數據技術,精準選擇扶貧對象提供精準金融服務,破解金融機構商業經營和扶貧雙重目標矛盾,有效推動兩者的有效銜接。(二)農村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需要。2015年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明確指出普惠金融的要素為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通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農村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一方面能夠有效緩解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使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小微企業、低收入群體等人群獲得價值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后,農村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社會各階層和群體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產品的附加值和服務黏性。(三)農村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是應對市場競爭的需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阿里、京東等互聯網企業紛紛進入農村金融領域。2016年,螞蟻金服戰略入股中國最大的公益性小額信貸專業機構中和農信,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并且啟動了“谷雨計劃”為大型種植戶提供金融服務。2015年,京東集團提出了3F戰略,通過農村電商服務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進一步發展農村金融?;ヂ摼W企業正利用其小額分散、跨越時空、靈活多變、響應快速等優勢給予農村商業銀行系統巨大的競爭壓力。與此同時,大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重心也在不斷下沉,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提出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的目標,大型商業銀行正利用其資金及多元化服務優勢在城市近郊和部分農村地區搶占市場。由此可見,農村商業銀行的生存空間受到了互聯網企業和同業競爭的雙重擠壓,數字化轉型是其應對市場激烈競爭的必然選擇。
二、農村商業銀行系統數字化轉型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頂層設計不足,體制機制不優。一是農商銀行缺少自上而下的權威指導,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不夠。相較于大型商業銀行,省聯社本身的科技實力也不夠強,大多采取跟隨戰略,邊學邊干,亦步亦趨,導致數字化轉型缺少頂層設計,未制定科學系統的戰略規劃,或規劃缺乏可落地的技術實施路徑。此外,市場上缺少對農商銀行有深度理解且能提出專業建議的咨詢公司,部分農村商業銀行將數字化轉型同線上化、IT、電子銀行渠道建設混為一談。從實踐看,部分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目標模糊、思路不清,有的僅注重傳統業務產品開發,而忽略了數字化營銷、風控、管理等多場景建設;有的采取“急用先做”策略,嘗試一些“短平快”的項目,而不注重數據治理等基礎設施和數據能力建設;有的將線上化作為轉型方向,致力傳統線下業務向移動終端app遷移;有的關注大數據等成熟技術的應用,對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未開展研究和應用;有的將電子銀行渠道建設當作轉型重點,認為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和傳統網點的智能外設是未來數字化的主要模式。二是缺少適應數字化轉型的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部分農商銀行數據治理組織和體系建設起步較晚,大都為上升到公司治理范疇,缺少總行層面的強力組織領導和推進。調研中發現,農村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牽頭部門往往千差萬別,多由科技、業務、統計或者電子銀行等部門負責,部門間協調機制也不完善。三是數字化轉型的激勵機制和容錯機制不完善。從大數據應用到數字化轉型,具有探索性的特征,對目前農商銀行的體制機制、組織架構、項目執行方式、績效考核和人才使用模式形成挑戰。比如,大數據等金融科技轉變為未來生產力的激勵機制也未形成,對科技人員及數據專家缺少相應的容錯機制,難以加快技術能力的培養和沉淀,人才隊伍建設需要更加市場化的選聘機制相配套。(二)資源投入較少,人才支撐不夠。一是多數農商銀行對數字化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更注重短期業務績效的提升,從而忽視了金融科技的長期投入對業務創新的重要作用,導致農商銀行整體創新能力薄弱。如果比照國內外大型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的比例,農商銀行對數字化轉型的投入相對較少,制約了業務的數字化、線上化創新應用,遲滯了人才隊伍、數據平臺、數據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舍不得高薪聘請數據專家及高端復合型人才,導致了后發劣勢。二是農村商業銀行系統面臨“小銀行+大平臺”的特殊體制結構,省聯社在資金投入、人才布局、數據集中、基礎建設方面,往往眾口難調,無法協調和統一所有銀行的意志,需要經過充分的事前溝通和必要的法定程序。對于多數農商銀行而言,新的投入將增加預算和維護費用,而在不良貸款“雙升”、利潤增幅全面下滑的情況下更制約著這些投資,以致省聯社推進數字化轉型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數據治理困難,數據共享不暢。一是多數農商銀行數據管理制度流程不健全,組織架構和責任體系未建立,數據產生、使用、遷移、清理、歸檔和銷毀的運維和管理不規范,數據標準、數據字典、數據共享、數據安全、資料存儲、應急預案等管理內容缺失,數據源頭管理處在自發狀態,數據生命周期管理仍為“概念級”,生產系統數據規模難以合理控制,數據訪問效率低,無論是數據治理或成熟度,還是數據質量,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差距較大,總體上“誰來管”“怎么管”問題沒有解決。安徽省聯社為摸清數據治理底數,探查十大基礎主題5億條數據,僅客戶主體144個關鍵字段就有111個字段缺失或存在邏輯錯誤;個人客戶信息“九要素”不全等問題仍然突出,賬戶信息及反洗錢數據質量問題嚴重,存在大量的久懸戶、零余額賬戶、“一人多戶”和“一號多人”現象。此外,數據標準不統一,省聯社部分業務系統和農商銀行自建渠道系統對基礎類數據標準仍未貫標,加上各類指標名稱、定義及業務口徑不統一,產生大量非標準化數據,而企業元數據、主數據、數據生命周期等領域管理機制未建立,新建的系統可能形成新的“數據煙囪”,新增數據質量問題未得到解決,也制約監管數據報送質量,增加了監管處罰風險。二是數據加工和服務能力不足。農村商業銀行系統新增數據呈幾何數增長,但數據資產管理能力不足,數據平臺整合能力不強,缺乏統一的數據清洗、加工和服務,對行內外部數據難以按照數據標準進行整合和復用,既難以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也給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存儲和治理壓力。省聯社大數據平臺和共享服務能力建設不足,數據管控體系不健全,難以為農商銀行提供個性化、特色化數據服務,也難以提供專業的指導、規劃、咨詢、培訓等服務。在大數據時代行業服務能力提升面臨挑戰。三是數據價值創新能力不足,業務協同能力不足。由于數據平臺未按主題進行加工整合,既難以為下游應用提供一體化的數據服務,也不能無縫嵌入業務處理流程或分析管理流程。價值挖掘和創新變革能力不足,缺少統一的建模分析工具,圖譜挖掘、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數據分析能力弱,數據分析挖掘應用匱乏。目前農商銀行數字化產品主要依托省聯社大平臺服務,應用開發側重于客戶畫像、精準營銷、管理駕駛艙方面,對風險防控、內部管理、渠道整合、產品創新服務、監管報送和管理決策等應用場景建設相對較少。
三、農村商業銀行系統數字化轉型對策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加速體制機制改革。一是結合不同地區農村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發展目標、地區特色,合理規劃農村商業銀行數字轉型方案,將大數據發展作為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和引擎。二是加強對數字轉型的認識,組織農商銀行董事長、行長等到知名高校進行金融科技專題培訓,統一思想認識。三是推動金融機構體制機制改革,要在省聯社層面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分工職責,統籌協調農村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同時,可以建立敏捷性組織,如事業部組織和特色支行,在體制機制上形成農村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相互促進的“試驗區”。適當放開農商銀行的經營區域限制,允許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在相鄰地區開展金融服務,利用數字技術拓展金融服務覆蓋面,加強市場競爭。此外,為釋放農村商業銀行活力,省聯社也可以轉變職能,成為專門為農村商業銀行提供科技服務和市場投融資服務的技術平臺。(二)加大資源投入,培育引進復合型人才。一是要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據統計,截至2019年,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金融科技的投入占營業收入的平均占比超過2%,其中建行金融科技投入占比為2.5%、工行為2.2%,而部分地區省聯社金融科技的投入占比還未超過2%,應加大在金融科技上的研發力度。在研發模式上,可以借鑒廣東省聯社“外部合作”模式與京東、阿里等互聯網公司開展合作,從系統建設方面開展數字化轉型。也可以借鑒安徽省聯社“自主研發”的模式,引進數字化人才和技術,通過自主研發搭建數字化平臺。二是在人才培養和引進上加大投入。加大農村商業銀行和高校的合作,通過校企合作模式為農村商業銀行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梢酝ㄟ^科技人才計劃、科研項目獎勵等政策,給予具有研究潛力人才更多資金支持。也可以實施柔性人才引進政策,為農村商業銀行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特設崗位。(三)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據共享。一是要加強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地區通信和光纖寬帶的覆蓋面,推動農村地區5G基站建設。加大數字移動支付在農村地區的普及應用,推動數字移動支付從農村生活服務業向農村生產性服務業拓展,以提升農村地區數字移動支付服務水平。二是農村商業銀行數據庫要充分對接政府平臺數據,特別是土地、房屋、氣象、農產品進出口數據等,發揮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挖掘、分析能力,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三是要搭建三農數據共享平臺,提供對相關數據接入、清洗、管理、共享交換等服務,實現涉農數據資源的融合共享。(四)保障數據安全,實行差異化金融監管。一是要保障農戶、企業等金融信息的數據安全,推動信息數據市場有序發展。要完善金融數據監管的法律法規,健全全流程管控制度,對數據泄露等不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二是要對農村商業銀行實行差異化監管。根據不同地區的金融發展現狀建立差異化的農村金融科技監管體系,允許各地監管部門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制定具體的監管要求。例如,在農村金融需求相對旺盛的東部地區,可以試點放寬農村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企業的準入條件,加強對外開放引入外資企業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通過“鯰魚效應”激發農村金融機構活力。
參考文獻:
[1]巴曙松.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背景、現狀與發展[N].中國銀行保險報,2020-07-21(001).
[2]段文杰.農村商業銀行信息科技發展轉型之路[J].銀行家,2019,No.213(07):120-123.
[3]衛新江.農商銀行如何打贏數字化轉型之戰[J].中國農村金融,2019(20).
[4]尹海峰.疫情影響下農商銀行數字化的“危”與“機”[J].銀行家,2020,No.227(04):110-112.
[5]朱坤樂.農村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探索[J].經濟師,2020(05):120-121.
[6]張正平,王子源,陳楊.農村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應用實踐和發展思路[N].金融時報,2020-12-28(011).
[7]鐘園.農村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農村金融,2020(1):73-75.
作者:吳寅愷 單位: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城鄉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