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風險危機與控制

時間:2022-08-08 08:32:44

導語:中國銀行業風險危機與控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銀行業風險危機與控制

摘要:銀行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影響我國經濟、金融業發展的全局態勢。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我國銀行業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我國銀行業所面臨的系統性風險仍然嚴峻。對此,本研究對我國銀行業面臨的系統性風險進行概述,總結了外部經濟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等情況,分析風險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風險的建議,為銀行業的改革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銀行業;系統性風險;風險控制

一、引言

商業銀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我國銀行業總資產,占整個金融行業總資產的90%以上,因此銀行業是否能夠穩定發展事關我國經濟、金融領域的全局[1]。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較快,我國經濟進入轉型階段,中國銀行業所存在的風險問題,依然較為嚴峻。一方面,國內經濟發展有放緩跡象,工業產業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不振,貿易戰背景下出口壓力增大,這些因素都對銀行收益造成影響,銀行信貸業務面臨的風險不斷增大[2]。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業開始崛起,這對傳統銀行業務造成了巨大沖擊,但也從另一側面為銀行業革新提供了動力。為了使銀行業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增強我國銀行抵抗風險的能力,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不斷推出新舉措、新辦法[3]。因此,不論是主流學界還是我國商業銀行自身,近年來都認識到風評測與防控的重要性,紛紛將風險控制的重心由“事后補救”變為“前期防范”,這不僅是思想觀念的重大轉變,也是廣大商業銀行在實踐中得出的經驗體會。

二、我國銀行業面臨的系統性風險概況

(一)外部經濟風險。外部經濟風險,即宏觀經濟風險。經濟運行情況與銀行業發展息息相關,外部經濟環境脆弱,會聯動引起銀行利率、資產價格的波動,從而弱化銀行運營根基,降低銀行資產價值,減弱銀行的盈利水平[4]。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給銀行業發展提出的考驗相應增大。(二)市場風險。房地產、外匯、證券等投資品價格的變化,都會對銀行經營造成影響。特別是近年來,銀行間競爭逐漸激烈,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各銀行都在不斷調整業務結構,發展多元化經營模式,這對銀行的治理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5]。(三)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需要面對的重要風險之一。這一風險主要來源于銀行高資產負債率的特點,這種風險具有“低頻高損”的特點,每當發生時很可能會造成銀行經營能力的迅速削弱[6]。特別是面對當前銀行高杠桿率等因素,銀行更要防范擠兌事件的發生,高度重視流動性風險防控。(四)信用風險。在外部經濟運行趨勢下降情況下,有些企業的盈利能力、經營業績、償債水平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下降,這就可能造成銀行信貸資產的劣質化,使銀行遭受違約風險。而這種風險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產業鏈條上下互通,從而形成更大范圍的惡性循環[7]。另外,信用風險還可能發生在同行業間,各類金融機構謀利手段層出不窮,同行業間業務迅速增加,很多業務是超出目前監管范圍的,有可能使信用風險在同行業間傳染蔓延,從而產生關聯性信用風險[8]。

三、我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的原因分析

(一)資產負債規??s小、盈利增速放緩。近年來我國GDP增速較之前明顯放緩,2017年的GDP增長率為6.9%,表明經濟發展處于調結構、轉方向的“新常態”期。據統計,2017年我國銀行資產總額度252萬億元,其中負債總額度為233萬億元,占比約為92.5%,比例較往年有所下降[9]。盈利能力上,到2017年我國銀行業盈利能力增長率為2.82%,資本利潤率12.57%,資產利潤率0.92%,較往年都有下滑。以上數據表明,我國銀行業整體盈利水平呈下降趨勢。(二)銀行資產質量下降。近年來,銀行資產質量有所下降,主要表現在不良貸款數額和比率的提升。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不良貸款余額1.71萬億元,同比增漲2千多億,不良貸款率1.74%,與上年度基本持平略有升高。同時,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余額為3.09萬億元,較2016年末增加4268億元[10]。撥備覆蓋率為181.42%,較上年末上升5.02個百分點,但相比于2013年數值,撥備覆蓋率下降了約50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貸款數有較為明顯的上升,這都大大增加了銀行的系統性風險。(三)銀行收入結構不夠合理。隨著我國銀行業利率市場化改革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進行混業經營。各銀行為了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搶占金融創新市場與新增長點,紛紛開發表外業務。根據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商業銀行共實現利息收入3.64萬億,非利息收入實現11.7萬億,前者同比增長9.31%,后者同比增長18.75%。總的來看,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連年增長,占比不斷上升,到2017年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經達到近27%,這表明我國銀行業盈利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但相比于歐美發達國家銀行而言,該比例還尚低。(四)信貸業務集中化趨向嚴重。目前,我國銀行業主要的信貸業務集中趨勢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信貸業務的流向較為集中。從2017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銀行業主要的資金流向集中趨勢明顯。排名靠前的幾大產業分別是制造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開發、批發零售等。二是銀行信貸的客戶較為集中。從統計數據分析,自2005年到2015年間,我國上市商業銀行單一最大客戶貸款平均比例處于15%以下,但信貸流向大客戶的趨勢依然較強,存在客戶集中趨勢。三是信貸期限集中。我國商業銀行主要信貸產品期限為中長期,占比約為50%以上,這使銀行所要承擔的風險也較大。

四、我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控制建議

(一)構建系統性風險防控體系。第一,要構建中央與地方聯動發展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建立健全存款保險制度,不斷加大對金融風險防控知識的普及力度。第二,要推動金融體系改革,加強金融監管方式變革,變“機構管控”為“協同管理”,強調金融監管體系的統一性和系統性。第三,建立健全管理框架,通過外部經濟環境的穩定增強對銀行業發展的保護性,通過信息共享機制,更好的做到“未雨綢繆”。(二)擴展金融風險防控的手段。第一,銀行要建立健全現代金融企業管理制度。通過深化改革,努力建立運行效率高、權責相統一、利益集團相制衡的治理模式,克服企業管理困境。第二,要不斷融合現代科學技術,提高盈利能力。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方式,拓展銀行經營的方式和手段,不斷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要將精力放在促進主業發展上來,提高資金利用的合理化程度,健全資金供應體系。第三,銀行要認清自身的發展道路,根據自身情況來制定發展路徑,走差異化競爭道路,避免同行業內激烈的同質化競爭所帶來的慘烈后果。第四,要強化內部控制手段。對經營主體進行嚴格監管,將各類風險納入管控范圍,增強防范風險的主動性。(三)不斷加強系統性風險監控與防范。第一,健全風險監控網。加大力度構建銀行業風險監管體系,加強對風險發生機制的研究。第二,形成合理的風險監管方式。健全事前防范、事中應對、事后補救的系統性風險防控程序,加強市場監管、摸排、協同配合力度,逐步形成整個銀行業有機統一的風險監管體系。特別是要發展信息化、自動化風險監控手段,強化對監控數據的分析與研判。第三,不斷落實風險監管的責任,加強對風險的應對處置能力。提高風險防控意識,落實監管職責。發生風險事件時,各部門應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出臺解決對策。(四)加強對問題機構的處理力度。第一,要完善破產制度。銀行應順應市場發展需要,推進銀行破產的立法事項,規范銀行破產的各項細則和程序辦法。第二,督促銀行制定破產的恢復和處置方案。相關部門應監督各銀行,適時制定合理的恢復和處置計劃,并由相關機構對計劃進行審核,減少銀行破產的不利影響。第三,健全處理問題機構的方式。對銀行機構進行風險評估,盡力對存在系統性高風險的機構進行識別,并形成有針對性的處理意見和應對方式。

五、結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步伐逐漸加快,我國銀行業所面臨的風險問題不斷凸顯,且系統性風險顯得尤為嚴峻。因此,本文以目前我國經濟形勢、國際經濟背景為依托,對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總結,重點分析了我國銀行業面臨的系統性風險,主要概括了我國銀行業外部經濟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的主要情況。并進一步分析了造成我國銀行業出現以上系統性風險的原因,即:資產負債規??s小、盈利增速放緩,銀行資產質量下降,銀行收入結構不夠合理,信貸業務集中化趨向嚴重。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我國銀行業將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針對以上問題及原因,本文進行了較深入的思考,從而提出我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防控的相關建議:第一,構建系統性風險防控體系;第二,擴展金融風險防控手段;第三,不斷加強系統性風險監控與防范;第四,加強對問題機構的處理力度。

參考文獻:

[1]方意.中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研究———宏觀審慎視角下的三個壓力測試[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7(02):56-63.

[2]曹琳,原雪梅.基于或有權益分析法的中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測度[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7(03):18-23.

[3]范小云.金融結構變革中的系統性風險分析[J].經濟學動態,2002(12):21-25.

[4]劉春航等.銀行業系統性風險度量框架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12):85-99.

[5]巴曙松,居姍,朱元倩.我國銀行業系統性違約風險研究———基于SystemicCCA方法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3(9):71-83.

[6]巴曙松,王璟怡,杜婧.從微觀審慎到宏觀審慎:危機下的銀行監管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0(5):83-89.

[7]白雪梅,石大龍.中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度量[J].國際金融研究,2014(6):75-85.

[8]包全永.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傳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72-84.

作者:陳東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