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4 11:15:00

導語: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分析論文

一、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增大是農村金融改革首要前提

我國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總量巨大。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新增資金需求總量為15萬億元。按照過去農村投入資金中財政資金、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的經驗比例,即使考慮到公共財政加大對新農村建設投入的情況,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中的大部分仍需要由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

與此同時,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正趨多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涉及多領域、多層次、多類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農戶的小額信貸需求,也有產業集群化龍頭企業的大規模資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貸款服務需求,更有各類銀行卡等支付結算和理財等服務需求。這些在客觀上要求農村金融服務品種更加豐富、手段更加多樣、方式更加便捷,而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顯然還存在不足,而這也為眾多金融機構進入農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放寬準入政策呈現四特點

銀監會的《意見》,將率先在6省(區)適當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該政策的核心內容可用以下四句話概括:

(一)低門檻、嚴監管。《意見》中,五類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注冊資本、營運資金、投資人資格和入股比例、業務準入條件和范圍、高級管理人員準入資格、機構審批、公司治理等方面均享受到了調整放寬的優惠待遇。在監管方面,對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則實施審慎監管,其監管指標與商業銀行的標準一致,并且根據其資本充足狀況和資產質量狀況,將適時采取差別監管措施。當資本充足率低于8%時,將采取限期提高資本充足率,限制開辦部分業務,限期重組,直至采取接管、撤銷或破產等措施。

(二)先試點、后推開。由于銀行業市場準入制度調整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意見》提出按照“先試點、后推開;先中西部、后內地;先努力解決服務空白問題、后解決競爭不充分問題”的原則和步驟,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再完善辦法、穩步推開。首批試點選擇了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區)的農村地區。

(三)增機構、廣覆蓋。《意見》允許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投資、收購、新設銀行業金融機構,其主要包括三類新設機構和兩類現有機構。三類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信用合作組織和專營貸款業務的全資子公司。兩類現有機構,一是支持各類資本參股、收購、重組農村信用社,將農村信用社代辦站改造為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二是支持現有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增設分支機構。農村地區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尤其是新設立的機構,其金融服務必須能夠覆蓋機構所轄區域的鄉(鎮)或行政村。

(四)拓功能、強服務。《意見》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創新符合當地客戶合理需求的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逐步將目前在城市開發、開辦的標準化的保險、、租賃、保管、擔保、個人理財、信息咨詢、銀行卡等產品與服務推廣到農村,充分利用商業化網絡銷售政策性金融產品,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三、“低門檻”政策將促進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重構

《意見》中“低門檻”準入政策的推出,將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產生重大影響。近年來,由于大量商業性金融機構撤離農村,形成了農村金融的農信社“一社獨大”格局,其壟斷地位不斷強化。由于缺乏競爭,農信社在貸款利率定價方面完全處于“強勢”地位:針對農戶的貸款利率偏高,放寬利率限制后部分農信社的貸款利率一浮到頂,農民承受的利率壓力比較大。

1.農信社的壟斷地位將被打破。新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進入,不僅有利于增加農村金融供給,有效緩解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而且還有利于打破農信社在農村大部分地區“一社獨大”的壟斷格局,加大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度,從整體上提高農村金融業的經營效率。

2.現有銀行業金融機構勢必加大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投資。準入門檻放寬之后,各個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在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業務中更好地找準定位,從客觀上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農業發展銀行可以完善其政策性金融職能,拓寬業務范圍和服務領域。

3.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將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放寬準入后,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經行政許可可以開辦各類銀行業務;隨著這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進入及其業務的展開,農村金融供給不足、農民貸款難的狀況有望得到改善。

4.民間金融等農村非正式金融將得到引導和規范。一方面,具有一定規模和管理制度的農村非正式金融組織,在降低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之后將被合法化;另一方面,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非正式金融將被限制和取締。

四、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1.資金投向難以保證。成立“村鎮銀行”的目的是解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問題,由于《意見》中沒有明確規定農村新金融機構吸收的存款應全部投向農村,這很可能導致新成立的“村鎮銀行”將資金投向利潤更大的城市地區。對于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是否放寬或放寬到何種程度等問題也沒有明確規定。

2.支付結算等問題需加以明確。由于“村鎮銀行”規模較小,數量較多,如何將其納入支付結算體系,結算渠道是直接納入當地人民銀行還是通過其他金融機構,需要進一步探討并加以明確規定。同時,需要解決“村鎮銀行”金融穩定的問題。由于央行履行著金融穩定職能,承擔著“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在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對于這些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一旦出現支付危機,基層央行何時介入、以何種方式介入以化解金融危機,需要進一步明確。

3.規模過小經營成本相對較高。《意見》規定,在縣(市)設立的村鎮銀行、在鄉(鎮)設立的村鎮銀行、在鄉(鎮)新設立的信用合作組織、在行政村新設立的信用合作組織,其注冊資本分別為不低于人民幣300萬元、100萬元、30萬元、10萬元。經營機構的小型化、分散化,在應對儲戶提現和其他日常運營問題上,所需的高流動性資產(如現金)與總資產的比例相對較高,形成活期存款、各種匯兌頭寸較少,資金成本相對較高。

4.金融監管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是從《意見》的內容上缺少更為具體的配套管理辦法。二是在審批和監管過程中,難免一些以逐利為主要目標、吸儲沖動強烈的大的民間資本拿到執照,進行異常資金交易。三是對于縣級監管部門來說,由于人員相對較少辦公條件相對簡陋,即使加大監管力度恐怕也力不從心無暇顧及。

5.市場退出機制應事先考慮農村金融仍然是一個高風險的領域,出現經營失敗是很正常的,問題出現之后我們必須有后續的處置措施,機構的退出和存款人利益的保護如果沒有存款保險體系的話,將來就會變成財政隱性的負擔或者監管部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摘要】銀監會出臺的《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極大地降低了新設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本文著重對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的利弊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農村銀行業

2006年12月20日,銀監會出臺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這一政策,極大地降低了新設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其目的在于打破農村金融壟斷地位,推動成立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增加農村金融服務活力,解決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農村金融供給不足、農村銀行業效率低、服務手段落后、農村地區信貸資金投放缺少寬松政策環境和信用基礎等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建立完整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最大限度地吸引資金流入農村市場,逐步形成多元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有效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金融供給不足問題,可謂是一件大好事。好事能否辦好?亟需加快解決目前成立“村鎮銀行”中面臨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