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8 02:43:00

導語: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分析論文

一、我國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1.認為政府角色定位和企業產權結構不合理是造成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從發展地方經濟、保持社會穩定出發,在規范性融資來源無法滿足需要時,會傾向于千預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強制銀行給一些效益不好或瀕于破產的企業貸款。在權—利—資不對稱的情況下,政府對經濟決策失誤不承擔任何經濟貴任,由此給銀行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由于我國大多數國有企業還沒有建立起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在企業產權結構不合理、企業所有者缺位的情況下,銀行貸款被看成是國家對企業的財政撥款和無償援助,銀行對企業的貸款也就成了不良貸款。

2.認為銀行自身的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

由于現有的國有商業銀行存在所有權缺位,決定了銀行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銀行企業缺乏有效的長期激勵和約束機制。同時,國有商業銀行沒有形成一個健全的信貸資產管理體系,主要表現在缺乏一個健全的信貸預警系統,對短款長用防范不足;缺乏健全的銀行內部信貸管理體制,信貸責任劃分不清,信貸手續不規范;缺乏信貸風險動態監控機制,對貸款的企業經營現狀不了解;缺乏不良貸款的風險轉化機制和不良貸款的補償機制。更為主要的是銀行系統缺乏動態的競爭機制和系統的創新機制,不利于銀行積極主動創造性的去解決不良貸款間題。

3.經濟運行中的信用道德文化建設滯后,也是導致不良貸款發生的重要因素。

金融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就是社會的信用道德環境,從銀行業的信貸資金運動規律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出,信貸資金的貸出和歸流,除了銀行自身的營運管理外,貸款受益人的信用道德行為,也是決定貸款資金能否歸流的關鍵性因素。這年來我們的信用道德環境的確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造假現象、惡意違約甚至騙貸等現象層出不窮。

例如,一些企業慣于造假賬,銀行難以掌握其真實的歷史數據,使得銀行的信貸項目可行性評估十分困難,銀行與企業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影響貸款決策的準確性;有時銀行剛剛對企業發放了貸款,企業就重組,或產業政策發生了變化,導致貸款發生風險;還有,就是客戶多頭開戶、多頭貸款,其存款隨時搬家,致使金融機構之間盲目無序競爭,甚至一些銀行對所謂的優良客戶又不敢去嚴格管理、嚴格審查其經營財務狀況,生怕它跑了,結果一些大企業集團因經營不善倒閉,導致大量貸款變成呆帳?!八{田股份”即是一個典型案例,曾有十家金融機構爭相為其貸款;中介服務機構,良芳不齊,魚目混雜,幫助造假,甚至有些中介機構本身就是造假者,從造假行騙中獲利;對個人的貸款,以助學貸款為例,本身是個公益型的信貸項目,這是較高文化素質的群體,應該是沒有信用道德風險的,事實上,確是另一番情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后,不知去向,貸款的歸還無法落實。等等現象說明了我們金融業運行的環境—社會信用道德文化建設嚴重滯后,不能支撐金融業的健康發展。

4.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國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套取銀行信用、逃廢銀行債務行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引起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我國商業銀行立法滯后,制約了信貸資金良性運行。有關債權銀行保護的立法規定不完善,一方面在于授予債權銀行參與監督涉及債務企業處理的權利不夠,無法充分達到參與監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銀行債權保護的某些方面尚欠缺相應的法律規規定?!稉7ā吩趯嶋H運行過程中存在操作性問題,《破產法》也存在許多漏洞,法規的不健全給信貸活動帶來許多潛在的風險,未能有力保障信貸資金的安全高效運行。

二、解決銀行業不良貸款問題的基本思路

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不良貸款問題,就必須圍繞我國銀行和企業的制度安排不合理這一緣由展開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并且使制度、管理和技術構成創新系統的有機整體,在操作上,圍繞這三要素制訂處理不良貸款的措施。

1.加強信貸資產風險管理,妥善處置銀行不良貸款

首先,要重點落實貸款三查制度和統一授信制度,強化貸款風險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業銀行應及時準確地分析客觀環境的變化,使信貸資金的投向、投量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要綜合企業領導素質、經濟實力、信譽狀況等各種指標確定企業的信用等級。在貸款發放前通過對貨款企業進行信用等級的評估并對有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斷,通過量化方式測算企業信用對貸款風險的影響。同時要做好貸時審查工作,落實審貸分離制度,由決策部門審批,并定期對其進行測算和分析。

其次,建立貸款風險分散機制和風險救助機制也是防范風險、減少損失的關鍵所在。根據風險分散的原理,實行貸款方式多樣化,合理控制信用貸款的范圍、數量,擴大貼現、抵押、擔保貸款和其他風險相對較小的貸款種類。限制貸款的集中程度,控制同一主體貸款比重,對于大額的貸款可通過銀團貸款等方式,以達到分散貸款風險的目的。

最后,商業銀行應加強內部審計與監督,強化稽核內控制度,加強信貸隊伍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的建設,進一步提高現有信貸人員思想覺悟并嚴把人員關,杜絕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失。加強金融監管體系的建設,推行金融監管手段法制化,盡可能降低金融風險。

2.健全不良貸款風險轉化機制、清收激勵約束機制和協作機制

建立不良貸款風險轉化機制,增強銀行自身經營的穩定性。監督企業建立財務風險防范機制,各銀行要把企業補充自有流動資金作為減少信貸風險的重要措施來抓。規范、完善擔保抵押手續,確保抵押貸款抵押權的追繳力和優先受償權。加強貸款風險度的管理,提高銀行資本比率。建立不良貸款清收激勵約束機制。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風險貸款清收激勵約束機制。建立信貸員第一責任人及決策者連帶責任人制度,將信貸員與決策者的浮動工資、崗位津貼、獎金與完成的清收舊貸任務掛鉤,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建立協作機制,形成轉化合力。不良貸款的轉化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必須建立各種協調機制。一是建立內外協調機制。重點要處理好與地方政府的關系,與當地人大、司法、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等部門的關系以及與客戶的關系。二是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對信貸客戶要實施分級監控和管理,在信貸風險的防范化解上實行上下聯動。三是建立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內部各部門合作機制。

3.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市場退出體制

市場經濟的核心在于竟爭,優勝劣汰。完善銀行經營體制有必要引進退出機制,海南發展銀行以及中農信等的退出就是開端。銀行退出市場必須充分考慮存款人的權益,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我國至今還未建立存款保險體制,使得國有銀行的自我約束機制難以建立,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可以使銀行面臨破產危機,防止經營上的道德風險。為了擺脫政府始終承擔國有銀行的無限責任,加強信貸監督,防范不良貸款惡性循環,建立國有商業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刻不容緩。一是強化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進行產權制度改革,

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是防范信用風險的根本。通過實行股份制改造,將條件成熟的國有商業銀行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明晰其產權關系,建立現代商業銀行運作機制。加強商業銀行的內控管理,化解不良貸款及財務包袱,建立審慎的會計制度,逐漸實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時,搭建科學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配合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從而實現微觀經營機制的全面轉換。

4.加強信用制度建設,凈化金融運營的環境

首先,應繼續加速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步伐,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從而在經營制度上,徹底地解決企業失信的行為;其次,國家應加快關于信用制度方面的法規建設,從法制上保障信用活動的正常運行,保護守信者,懲處失信者;再次,建立社會信用登記和評級制度,激勵守信者的誠信行為,遏制失信者的行為;還有,整治和規范各種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建立社會信息披露制度,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最后,加強社會的信用道德文化教育,提高公眾的信用道德水準。我們應從各方面,積極地營造誠信的社會氛圍,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真正地實現使失信者受損,誠實守信者獲利的社會氛圍,以保障金融運行環境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艷芳:不良貸款成因及其解決的幾點建議[J].山西統計,2003,(09).

[2]郁洪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方式及其效率分析[J].天津社會科學,2004,(03).

[3]陶良虎杜濤周文: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成因分析[J].理論月刊,2004,(10).

摘要:銀行業在一個國家的經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過去幾年里,由于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銀行業維持了高速擴張的勢頭。但是在資產質量、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等方面,中國銀行業還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不良貸款問題,已經成為阻礙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大問題,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到金融體系的安全,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障礙,甚至影響整個經濟的穩定。

關鍵詞:銀行;不良貸款;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