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銀行中間業務管理研究

時間:2022-02-09 05:18:00

導語:簡述銀行中間業務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述銀行中間業務管理研究

20世紀末,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在西方國家得到快速發展,該收入占銀行總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而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和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金融市場的競爭愈加激烈,傳統的存貸業務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在此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也有了較大發展,但與先進銀行比仍有較大差距。

一、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不僅中間業務品種不斷增多,中間業務收入總額及占比也大幅度增長。2008年工商銀行實現中間業務收入440億元,較上年增加56億元,增幅為14.7%,中間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占比達14.18%;建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達384.46億元元,較上年增加71.33億元,增幅為22.78%,中間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占比較上年提高0.10個百分點至14.37%;。而據有關資料介紹,歐美等發達國家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達30%以上,如美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其中花旗集團中間業務收入平均占比為61.85%,屬于同行業最高,中間業務收入占據了它們總收入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見,中間業務是銀行業發展的大趨勢,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普遍不超過20%,與國外發達國家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情況相比差距明顯,說明各家商業銀行對中間業務的市場開發與調研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

二、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存在的問題

1、經營觀念落后,對中間業務發展存在認識偏差。我國商業銀行受傳統經營觀念影響較深,對國際銀行業中間業務快速發展的趨勢認識不足,普遍只重視開拓存貸業務,或單純將中間業務作為拓展表內業務市場的工具,甚至以犧牲中間業務為代價,不惜成本,采取少收費或不收費換取存貸款業務的快速增長。雖然近年來中間業務有所加強,但我國利率市場化及融資體制的現狀使得商業銀行利差收益較大,直接融資比重較小,使得企業融資主要依靠商業銀行,貸款業務利潤成為銀行的主要盈利途徑,客觀上限制了商業銀行經營理念的轉變。

2、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的體制限制了中間業務的發展。我國1995年頒布的《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只能從事傳統的銀行業務,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于非自用不動產,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這種分業經營的體制雖然有利于金融業發展初期的監管,保證金融業的整體穩定;但同時使得銀行、證券、保險互不參與,直接限制了商業銀行業務向證券、保險的拓展,尤其中間業務產品大多屬于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交叉經營的領域,分業經營使商業銀行經營的中間業務品種單一,限制了中間業務的發展。如我國商業銀行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個人理財業務所提供產品的也只是儲蓄、債券等傳統業務組合,對于證券、保險投資也只能提供建議。而在金融業實施混業經營的國家,商業銀行與證券、保險等機構融于一體,商業銀行可以承銷證券、基金和保險業務,直接銷售自己的產品,美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中比重最大的就是投資業務、保險業務。

3、同業競爭不規范,中間業務收費偏低。我國商業銀行間中間業務產品與服務的同質化傾向使得各商業銀行間采用無序的價格競爭,雖然《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中間業務收費起到了一定規范作用,但由于短期利益的驅使各銀行仍采用各種手段少收費或無償服務,如支付結算、擔保和承諾類中間業務只收取相當低的費用;代收水電、工資等業務,都是作為吸引客戶的贈送品,基本上不收費;銀行卡業務、基金托管由于激烈競爭收費標準也遠遠低于國際水平。另外由于目前客戶觀念上的落后,廣大客戶對銀行收取手續費及服務費等收費缺乏認識及認同,不少商業銀行將其作為爭奪存款份額的手段而犧牲中間業務的收入。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市場這種惡性競爭、低質競爭、收費偏低問題已成為制約中間業務發展的主要障礙。

4、技術手段落后,高素質從業人員缺乏。銀行本身是一個高技術,高智能型行業,而中間業務產品更是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的產品,集合了對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和信譽于一體的要求,涉及金融,財會,法律,稅收等領域。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拓展需要大批復合型金融人才,他們需要熟悉國際金融業務,精通先進電子技術,掌握現代管理和法律法規知識。這就對銀行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和儲備嚴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相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隊伍。在技術支持方面商業銀行雖然進行了電子化革命,擁有較位先進的網絡服務系統,但是對于中間業務快速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三、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建議

1、調整經營理念,轉變經營策略,將中間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我國商業銀行依靠傳統贏利模式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促使商業銀行不得不轉變觀念及策略,把培植開發中間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未來獲利重點,逐漸淡忘以傳統的資產負債業務為主,中間業務為輔的經營理念,建立一種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并駕齊驅的思想。從國際上看,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三大業務之一,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過資產負債業務,中間業務的發展狀況已是衡量一家銀行服務功能,經營水平,員工素質,社會信譽的重要指標。只有在觀念上得到重視,樹立多元化的經營管理理念,商業銀行才能在發展中間業務方面有所突破,開辟新的收入來源,提高綜合經營效益,從而徹底改變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片面依賴存貸利差收益、收入結構過于單一的經營狀況,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2、創造條件,逐步實現混業經營。雖然分業經營對于維護我國金融穩定,加強監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隔離了銀行與資本市場,影響了商業銀行提供綜合性全方位的服務,制約了中間業務的發展。從西方金融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來看,混業經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將不斷下降,如果商業銀行能參與到證券、保險、基金等領域經營中間業務,必定會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抵消凈利息收入的下降,擴大利潤來源渠道。從金融市場發達國家經驗看正是在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的背景下,開發出大量的創新型金融衍生產品,給銀行發展中間業務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最近幾年,監管層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在政策上給予逐步放松,允許銀行參股證券和保險及信托機構,擴大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范圍,尤其是在業務方面進展加快,證券、基金、保險等機構可以利用銀行的網點銷售產品,銀行則可從中收取手續費,獲得一筆不菲的營業收入。限于實際國情,我國實現混業經營的道路漫長,隨著綜合經營的條件逐漸成熟,國家應對現有的分業經營框架進行修改,逐步放開商業銀行的業務領域,為拓展中間業務提供法律支持。

3、規范管理,統一收費標準。首先金融管理部門需進一步細化中間業務的管理,明確中間業務收費標準,并給予商業銀行一定的浮動空間,既防止惡性競爭,又能體現中間業務成本、風險、收益的相互關系,同時加大違規的懲罰力度。其次要改變廣大客戶對銀行中間業務收費觀念,這需要各商業銀行共同努力引導廣大客戶的消費理念。最后在規范中間業務收費過程中要考慮廣大客戶接受能力,應參考國際慣例與我國實際,制定出適合的市場價格。

4、加強科技投入,建立專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中間業務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技術裝備和人才的競爭。以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及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金融電子化是發展中間業務的依托:商業銀行應集中資源加強區域間、系統間通訊高速公路建設以及信息處理的現代化,以實現更大范圍更加便捷的信息共享;商業銀行應加緊建設網上銀行,豐富其服務內容,滿足日益高漲電子商務發展的要求。此外中間業務種類繁多,涉及面廣,是集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資金等于一身的綜合業務,因此,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不僅需要經營管理人才,還需要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既要大力引進一批具備金融、法律、財會、稅收、企業管理、計算機等專業知識的人才;又要建立員工長效培訓機制,為員工提供再學習的機會,使其能夠符合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以更快建立高素質的中間業務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