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危機理論剖析
時間:2022-05-18 05:36:00
導語:銀行危機理論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了理論界對于銀行危機的各種解釋:許多著名經濟學家在宏觀層面上從制度、金融史、經濟周期等多角度研究銀行危機,揭示其形成的內在機理。認為現代銀行危機理論主要運用了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等微觀經濟學的最新理論和方法;進一步從微觀層面對銀行危機的成因進行深入剖析,包括銀行擠兌模型、信息非均衡理論、銀行行為理論;要全面解釋銀行危機,就要將這些方面結合起來加以分析。
關鍵詞:銀行危機;銀行擠兌模型;信息非均衡理論;銀行行為理論
一般而言,金融危機分為銀行危機、股市危機、貨幣危機、債務危機四種類型,銀行危機是其中之一。它是指現實或潛在的銀行擠兌或銀行失敗引致銀行停止支付或迫使政府通過提供大量援助進行干預的情形。根據以往出現的銀行危機經濟學界出現了幾種從不同角度解釋其形成的理論。
一、宏觀角度
從宏觀角度分析,研究銀行危機的生發機制始于古典經濟學家。其后,凱恩斯、弗里德曼、明斯基、金德爾伯格、費雪等經濟學家對該問題均有深刻論述。
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角度探討銀行危機的產生。他認為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通常以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為先導。金融危機是生產危機的表現和“伴侶”,其根源在于制度,即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當這一基本矛盾再也難以調和時,就會以危機爆發的形式來暫時強制性地解決,使社會生產力受到巨大破壞。信用、貨幣和金融不過是其中一個環節。因貨幣信用活動相對于生產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故貨幣危機可以單獨發生,金融領域也有自己的危機。
費雪(IrvingFisher)是最早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危機進行系統性研究的經濟學家。1933年,他分析了1837年和1873年發生在美國的大蕭條以及始于1929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他認為:銀行危機與宏觀經濟周期緊密相關,過度負債(Over—indebtedness)和通貨緊縮現象是金融動蕩的根本原因;債臺高筑引發實際經濟下滑,為使經濟恢復平衡,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進行清償;而清償債務勢必導致貨幣負債的收縮并減緩貨幣流通速度,從而促使物價、產量和市場信心輪番下降,破產和失業增加。因此,銀行危機很大程度上源于經濟基礎的周期性惡化。
凱恩斯也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研究危機。與以前的經濟學家將危機原因歸結為利率上漲的因素不同,凱恩斯認為一個典型危機的原因在于人們的預期和不確定性所引起的資本邊際效率的突然崩潰。凱恩斯構建了宏觀經濟模型,將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交易作為不確定的、充滿風險的經濟行為來分析,并十分重視分析與經濟主體的發展前景密切相關的變量,諸如貨幣持有量、利率、資產價格、設備投資等。其主要貢獻是引入了預期和不確定性,認為資產價格、設備投資是不能預測的,一旦劇烈變動,就會引起經濟動蕩。他從有效需求角度,更確切地說是從投資角度闡述了危機爆發的原因。
海曼·明斯基(HymanP.Minsky)將凱恩斯模型運用于現實經濟活動的分析中,提出了“金融不穩定性假說”(FinancialInstabilityHypothesis)。他的分析建立在資本主義繁榮與蕭條長波理論的基礎上,指出正是經濟繁榮時期埋下了金融動蕩的種子。明斯基將借款企業依據風險從低到高分為抵補性企業(Hedge)、投機性借款人(Speculative)和高風險借款人(Ponzi)三類。隨著經濟的繁榮第一類投資者在縮小,后兩類投資者比重增大。生產部門、個人和家庭的債務相對其收入比重越來越高,股票和不動產的價格持續上漲。然而,長波上升之后必是滑坡。任何打斷信貸資金流人生產部門的事件都將引起企業違約破產風潮,從而導致銀行破產、金融危機爆發。由于代際遺忘(GenerationIgnorance)和競爭壓力(RivalrousPressure),這一長波現象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金德爾伯格則從金融史的角度切人研究金融危機的生發機理。他受明斯基啟發,從史學角度提出一個研究金融危機的理論框架,以組織歷史材料,將金融危機過程條分縷析。實現了經濟學與史學的有機結合。他認為,狂熱、恐慌和崩潰是一種經濟環境的結果,這種環境滋生著貪婪、詭計和掠奪,而不是對金科玉律的虔誠信仰。他提出了一個投機、信用擴張、高峰時期產生的金融困難、危機爆發,以及市場恐慌與崩潰的模型。他認為市場總體運行良好,但有時也會超負荷。
1929-1933年大蕭條的發生源于國際最后貸款人的缺失。而且,他還發現美聯儲的成立和存款保險制度的實行使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大為降低。他在信奉市場制度的同時又強調政府干預的重要性。
弗里德曼通過對1929-1933年大危機中銀行業恐慌的原因分析,得出了貨幣政策失誤導致銀行危機的結論。他認為,物價和產出量是由貨幣數量決定的,而貨幣數量取決于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貨幣需求由于貨幣乘數相對穩定而成為一個穩定的函數,因而貨幣數量主要取決于貨幣供給,而貨幣供給變動受控于貨幣政策。因此,貨幣政策決定物價和產出量。貨幣政策通過作用于實業界而最終影響銀行業。貨幣政策的失誤可以使一些小規模的、局部的金融問題演化為劇烈的、全面的金融動蕩。正是美聯儲在1929-1933年錯誤地執行了緊縮型貨幣政策最終導致了這場史無前例的銀行危機和經濟危機。
斯蒂格利茨也指出,金融企業作為一個特殊行業,其本身蘊含的導致危機的因素就比一般的工商業多得多。盡管經濟政策能夠影響波動的幅度和持續時間,經濟波動卻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特征。
克瑞格提出“安全邊界說”(MarginsofSafety)。安全邊界可以理解為銀行收取的風險報酬,包含在借款人給銀行支付的貸款利息中。確定安全邊界的關鍵在于銀行和借款人對預期現金收入的判斷和投資項目風險的把握。由于對未來市場知之有限,銀行家的信貸決定遵循摩根法則,即是否貸款主要看貸款人過去的信用記錄,而不大關注未來預期。銀行家對借款人本身信用風險的重視超過了對貸款項目的評估。但貸款本息事實上只能由貸款項目的未來現金收入來償還。
而經濟擴張使有良好記錄的借款人越來越多,相應地降低了安全邊界。于是銀行家和企業家越來越自信,處于“非理性亢奮”狀態中,沒有發現信用風險敞口正在擴大。過去不能獲得貸款的借款人或被要求較高安全邊界的借款人,現在都能獲得貸款或能以較低的安全邊界獲得貸款。正是那些對安全邊界的緩慢、難以察覺的侵蝕,產生了金融脆弱性。這種脆弱性,即使你很努力,也不能防止它。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理性運作的自然結果。
這些理論從宏觀層面,從制度、金融史、經濟周期等多角度研究銀行危機的形成機理,有的重視實際經濟因素,有的側重貨幣因素,均有一定合理性。但進一步研究表明,經濟周期、投資、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變量,可能只是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銀行危機還須從銀行業本身,即必須從一個更微觀的層次去解釋。后續理論研究運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等微觀經濟學的最新理論和方法,重新對銀行危機的形成原因進行更深入的剖析。
二、微觀角度
1.銀行擠兌模型
如果儲戶的取款是隨機發生的,根據大數法則,銀行的資金來源是穩定的。但許多經濟學家的理論和模型表明,意外事件的沖擊,使銀行極易招致擠兌。美國學者卡羅米利斯和郭頓認為,存款市場必然存在銀行恐慌現象。由于銀行創造的存款具有不可交換性,因而既難以直觀地了解存款的保值增值程度并對其合理定價,又將引起儲戶對銀行安全的高度關注。而搜集信息的高成本和“搭便車”(Free.rider)的行為削弱了單個儲戶搜集和監督銀行的動力。因此,市場上一旦出現風吹草動,注重安全又缺乏可靠信息的個體存款人的理性行為便是擠兌(BankRun),這將導致集體非理性,從而自我實現銀行恐慌。
Chaf和Jagannathan則按取款人排隊次序支付的約束(SequentialServiceConstraint)進一步分析了恐慌的形成過程。他們假定有三類存款人:
第一類因了解銀行的資產狀況不佳而提款;第二類因消費需求而提款;第三類則因預測銀行狀況不佳而提款。通常銀行取款由第二類人發起,一旦銀行經營出現問題,則第一類人因避險也加入到取款隊伍中。最后,第三類人根據取款隊伍變長而預測銀行即將破產,因而也理性地加入到取款隊伍中,此時銀行恐慌爆發。
1983年,戴蒙德和戴布維格提出了著名的第一代銀行擠兌(又稱I)_D)模型。該模型運用最前沿的博弈論方法建立了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試圖解釋銀行遭遇擠兌的現象。該模型的基本結論是:存款人的流動性要求不確定和銀行的資產比負債缺乏流動性是產生銀行內在脆弱性的根源。
任何引起存款人預期擠兌將要發生的事件,如銀行一份壞的收益報告、現實中出現對另一家銀行的擠兌事件、一項消極的政府預測等,都有可能導致擠兌的現實發生,而與銀行本身的健全狀況無關。當然,銀行資產質量惡化更易引起擠兌風潮。
第二代銀行擠兌模型中,存款人擠兌是由于新近披露了關于銀行投資質量的信息而引發的。揭示了在完全信息條件下理性且有效的存款人擠兌發生的機理。而在非完全信息條件下,噪聲信號有時可能觸發理性但卻無效的擠兌。他主張通過向存款合同中添加“暫停取款”的或有條款來予以解決。
Car|etti指出活期存款將在“規范銀行經營的工具”和“擠兌的來源”兩種角色間切換。鑒于無資訊的存款人可能因流動性問題而錯誤地擠兌銀行,而不擠兌無償付能力的銀行,故將擠兌視為無效的規范工具。但Calomiris和Kahn指出銀行間若競爭不充分,則存款合同變現的可能性就會成為防范銀行經理人道德風險的工具。Diamond和Rajan在沒有無對稱信息和貸款流動成本的激勵框架下,認為存款合同使銀行能夠創造流動性來滿足客戶存款提取的需要,同時使長期貸款客戶免受這些沖擊,因而肯定負債面的脆弱性是經濟中有效信貸工具的必要條件。
2.信息非均衡理論
(1)不對稱信息理論根據申農的信息論,不確定性的本質是信息不完全。增加信息,將減少不確定性,從而降低風險;而減少信息,或不完全信息狀態將導致風險生成或增加。根據交易雙方在信息占有中所處地位的不同,不完全信息可分為對稱信息和不對稱信息兩類。前者指交易雙方擁有等量的或等質的信息,后者則指雙方擁有差別信息。信息不對稱的嚴重后果在于,它將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嚴重影響信貸市場的運行效率。
相對銀行而言,借款人在關于投資的預期收益、投資風險以及自身資信與經營能力等信息的占有上明顯占優。因而在信貸合同達成前,將產生借款人的逆向選擇行為,即風險愈高的借款者愈能獲取銀行信貸資金的現象。因為銀行難以鑒別借款人的好壞,只能以投資項目的平均風險收取平均利率,使市場上最終留下的是高風險的借款者,從而加大銀行的風險。在信貸合同簽訂后,取得貸款的借款人可能發生變更投資方向、隱瞞投資收益、盲目使用資金等道德風險行為。據歷史經驗看,借款人投資于繁榮時期可能產生豐厚利潤,而一旦經濟形勢逆轉便出現嚴重虧損的高風險項目,如房地產、股市、期市等,容易使銀行陷入困境。無論是逆向選擇,還是道德風險,都將使銀行利率偏離均衡利率,導致資源配置失效,從而使銀行面臨的風險增大。
銀行的本質功能,一定程度上在于緩解了儲蓄者和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假如沒有銀行存在,而由借款人與儲蓄者直接交易,由于兩者之間擁有的信息極不對稱,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而這將使信貸市場低效、萎縮甚至消失。相對于零散的儲蓄者而言,銀行具有獲取信息的規模經濟和專業知識優勢,同時也具有風險分散的方法和技術。當儲蓄者將其資金集中到銀行時,事實上他們委托了銀行作為人對不同的借款人實施差別定價,這可降低借款人的逆向選擇行為;同時,儲蓄者委托銀行監督借款人借款后的行為,將限制借款人的道德風險。
而銀行完全解決存款人與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取決于以下兩個因素:一是銀行對借款人的篩選和監督是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二是儲戶(即最終債權人)對銀行的信心。由于銀行與借款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所以銀行對借款人的篩選和監督并不能保證高效率,因而銀行經營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另外,由于儲戶與銀行之間信息分布也呈不對稱狀態,故儲戶對銀行、哪怕是健康銀行,未必總有信心。而一旦存款人對銀行喪失信心,就可能單方面變更與銀行的合約,即“擠兌”存款,成為銀行危機的導火線。可見,雖然銀行業的產生是為了解決資金需求者與供給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矛盾,但它又因不能完全解決該問題而導致銀行本身具有內在脆弱性。
(2)契約不完全理論完全契約是指締約雙方都能完全預見契約期內可能發生的重要事件,且當締約方對契約條款發生爭議時,第三方(如法院)能夠強制其執行。相反,不完全契約是指締約雙方不能完全預見締約期內可能發生的重要事件,且發生違約時,第三方無法判斷或強制執行。關于不完全契約存在原因的探索,屬于現代西方契約理論的前沿課題。
科斯認為,契約中語句模棱兩可或不清晰,契約方的疏忽,契約雙方甚至包括第三方信息不對稱,契約方訂立一項條款的成本超過其收益等原因導致契約不完全。具體到信貸合約,現代西方契約理論認為,由于個人理性有限,無法完全預知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故不能將所有可能發生的事件事先均寫入合約內,更不可能制定處理未來事件的具體條款;同時由于交易費用的存在,締約方故意先不考慮一些重要的意外事件,認為暫不考慮許多不大可能發生的事件比將它們考慮進去合算得多。有時雙方故意不簽訂長期合約,以備合約期滿再根據情況變化重新談判。這些都使不完全信貸合約得以產生。
而銀行與借款人簽訂合約的不完全性,嚴重影響銀行經營的穩健性。一方面,信貸合約的不完全會帶來道德風險。信息多占的借款人可能會利用條款的漏洞,以不可預知事件為由,作出利己而不利于銀行的機會主義行為。另一方面,信貸合約的不完全使銀行無法預知未來事件,可能會由于低估貸款的風險要么發放了不該發放的貸款量,又因未制定處理未來事件的具體條款而在事后不能有效規避風險;要么以較低價格發放了貸款,降低銀行的資產收益率。這些都將增加銀行危機爆發的可能性。
3.銀行行為理論
銀行行為理論研究的是銀行自身的行為特征如何導致銀行危機的發生。它主要由貸款客戶關系理論、勉強貸款理論、銀行間貸款競爭理論構成。
(1)貸款客戶關系理論貸款客戶關系理論是由JohnH.Wood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該理論提出了如下前提假設:銀行的唯一目標是利潤最大化;銀行資產只有貸款與證券,且它們的期限均為一個單位時間;借款人的貸款與證券是同質的,唯一差別在于收益率不同;貸款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市場,證券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不考慮其他銀行利率和貸款的影響;銀行負債是穩定的;銀行存款準備金是固定的;銀行在每一階段的貸款與證券的組合處于最優狀態,不存在個別調整過程,等等。該理論建立在兩單位時期模型分析基礎上。利用每一時期資產負債平衡原理,對銀行的目標函數“利潤”求極大化值,得出結論為:在決策區間為兩個時期的情況下,銀行在第一階段的存款將比在決策區間為單一時期的情況下為多。原因在于通過增加第一階段的貸款可以增加第二階段的貸款量和收益。
銀行第一階段為增加貸款量而犧牲的當前利益被視為銀行為培養這種長期的貸款客戶關系而付出的代價。因此,銀行為了保持貸款的長期需求,實現其長遠利益,傾向于通過增加貸款來培養和客戶的關系,由此導致貸款量擴張。在該理論的前提假設下,銀行的這種做法的確能增加銀行的長遠利益。但其負面影響也是明顯的:降低了銀行第一階段的收益;銀行的第一階段為保持客戶關系或增加新客戶而擴大貸款量,很可能在發放貸款時缺乏應有的謹慎,產生不良資產隱患。
(2)勉強貸款理論勉強貸款(LoanPushing)理論最初由Gwyn提出,后經Eaton,Taylor,Kindleberger等人發展而逐步完善。勉強貸款是指銀行在一定利率水平下向借款人提供超過其意愿需求的貸款。勉強貸款形成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能促進出口時,銀行傾向于提供超量跨國貸款;二是當銀行經理的升遷與其經營業績緊密相關,而衡量經營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貸款量的情況下,銀行經理傾向于超量貸款。勉強貸款理論基本上能解釋現實中超貸現象,尤其是在銀行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指標不合理、道德風險較嚴重、銀行之間競爭激烈的情形下。但是,在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作用下,超量貸款將降低借款人借款的邊際效用,削弱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因而降低貸款的邊際收益,導致不良資產的增加。
(3)銀行間貸款競爭理論銀行間貸款競爭理論由Eaton,Gersovitz,Stiglitz在1986年提出。其核心觀點可表述為,銀行在貸款市場開展的競爭,促使銀行通過貸款而獲取的利潤減少,降低了銀行的收益率和獲利能力,最終導致利潤為零,嚴重削弱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和謀求發展的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銀行擠兌模型、信息非均衡理論、銀行行為理論都是從微觀角度解釋銀行危機的形成機理的。銀行擠兌模型是從銀行作為資金中介所引起的資產負債固有特征從而導致銀行內在脆弱性的;信息非均衡理論是以信息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將傳統微觀經濟學完美市場中信息完全的前提改變為更符合實際的信息不對稱假設,分析得出銀行信貸市場的運作低效和風險增加;銀行行為理論則著眼于市場中銀行與客戶、銀行與銀行的關系對銀行行為的影響,研究銀行超額、不謹慎貸款形成的原因。以上這些理論均有一定合理性。但單純從宏觀層面或微觀層面以及這些層面的某一個角度均不可能真正理解銀行危機的形成。要全面解釋銀行危機,需要將宏觀和微觀層面以及多種理論結合起來分析。
- 上一篇:詮釋貧困地區新農村建立的重要策略
- 下一篇:新環境下民族地區發展策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