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

時間:2022-04-08 09:43:00

導語:淺析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

1984年8月,農業銀行在轉發《國務院批轉農業銀行關于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的報告》中指出,“信用社不再實行農業銀行利率貸款管理的辦法,而是對不同貸款對象的貸款利率實行不同的浮動幅度”。自此,農村信用社開始對不同的貸款對象執行不同的利率浮動幅度。1998年10月31日,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最高由40%擴大至50%;2004年1月1日,浮動區間擴大至基礎利率的[0.9,2]倍。2004年10月29號,農信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又擴大到基礎利率的[0.9,2.3]倍。農信社貸款利率上限逐步放開。農村信用社在被賦予貸款定價權后,能否用好、用足這一定價權,現實服務于三農,是我們當前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一、農村信用社的定位要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問題進行探討,首先必須了解農村信用社是一個什么樣的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是由農民入股,實行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地方性金融組織,服務對象是農民,服務產業是農業,服務地域是農村,宗旨在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何廣文,2005)。從農村信用社合作制的基本性質出發,它應具有自愿、互助和民主管理的特征。但是,由于我國的農村信用社從一開始就是依靠行政力量組建起來的,信用社名義上為社員所有,實際上每戶社員股金很少,而且分散,社員的所有權很難實現,更談不上廣大社員對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權。這樣,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目標、經營策略、運行機制等重大問題的決策權,主要集中在政府,在信用社高管人員手中,社員幾乎沒有多少發言權。2003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在《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中,首次提出“把農村信用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社區性地方性銀行。”這一定位有助于明確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目標,促進農村信用社健康發展。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地位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體系的基礎性力量。從經營網點來看,在農村地區農信社有著數量眾多,遍布城鄉村鎮的營業網點。截至2004年底,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法人機構(包括農村信用合作社、各級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農村合作銀行)32862家(其中不對外經營的法人機構180家)。與之相對比的是從1998年開始,工、農、中、建四大銀行大量撤并在農村的分支機構。從存貸款規模來看,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截至2005年年末,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投放農村的貸款總額超過2萬億元,用于支持農業的貸款總額突破1萬億元,直接到戶的貸款(農戶貸款)比重達到80%。2005年共有7000萬戶農戶獲得貸款支持,占全國2.2億農戶的31%,占有貸款需求且符合貸款條件農戶數(1.2億戶)的近60%,受惠農戶2億多(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指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農信社在支持“三農”方面的作用是其他金融機構所無法替代的(見表1、表2)。從表1、表2中可明顯看出農信社農業存貸款比重占全國農業貸款的比重不僅大且呈逐年遞增趨勢。三、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現狀農村信用社一般采用各縣(區)農村信用聯社集中統一管理,統一定價,各基層社遵照執行的模式。各縣(區)農村信用聯社為一級法人,貸款利率定價權在各縣(區)農村信用聯社。在貸款方式上,農村信用社基本采用“貸款基準利率浮動幅度”的方法。各縣(區)農村信用聯社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結合各縣(區)實際,分期限、貸款種類、擔保方式等制定貸款利率管理辦法,下發給各基層信用社執行。各基層信用社在發放貸款時,嚴格按照縣(區)聯社規定的各類貸款利率,對應確定每筆貸款的具體利率水平,不得隨意變動。農村資金市場處于賣方市場,農信社憑借在農村信貸中的地域壟斷優勢,在制定和執行利率浮動辦法時,較少顧及優惠利率政策,執行的是“一刀切,一浮到頂”的政策。比如湖南省全省農村信用社2004年貸款利率平均上浮52%,上半年、3季度、4季度上浮幅度分別為35%、52%、68%。貸款利率過高,使農信社客戶流失,貸款減少。2005年年初,由于利率原因,農行陜西塔城地區額敏縣支行輕而易舉的從原額敏縣農村信用聯社分流數百戶農牧名優質客戶。四、推進農村信用社貸款科學定價的設想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應遵循順應政策、風險度量、綜合評價的原則。農村信用社貸款以農戶貸款為主,貸款者利率敏感性較低,資金成本承受能力較低。針對農村地區的特點,農村信用社可采用“基礎利率加點法”和“成本加成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貸款利率浮動標準。貸款定價公式可表示為:貸款利率=基準利率r×(1上浮點數)1、基準利率r的確定基于中國利率體系中各個利率市場化程度及其各自市場的特點,以銀行間質押式債券回購利率作為中國金融市場短期基準利率優于其它利率(戴國強,2006)。同時基準利率的確定還要參考農村信用社的成本。農信社的貸款主要是面向農戶的小額貸款,雖然作為農戶主體的維持型農戶,他們已基本解決生活溫飽問題,具有傳統的負債觀念和負債意識,一般較為講究信用。金融機構對他們的小額放款是較為安全的,貸款的回收率一般在90%左右(何安耐、胡畢亮,2000)。但世界銀行扶貧協調小組(2004)同時也指出,這部分貸款即使安全,但成本仍較高。這是因為這種業務所需要的面對面的交流以及小額貸款以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系來替代正規的財產擔保和用電腦計算出來的資信指數,這就使管理交易成本(識別和考察客戶,處理貸款申請程序,發放貸款,回收貸款,以及對壞賬的善后處理)變得很高。農信社貸款價格首先必須滿足這一部分的成本,才有可能繼續經營下去。2、上浮點數的確定上浮點數根據每筆貸款的違約風險和期限風險的大小決定。要為具有不同信用等級或風險程度的貸款者確定不同水平的利差。貸前必須進行信用評級。根據美國經濟學家保羅·亨利所提出的授信評估5P原則,銀行類金融機構授信決策最關鍵的因素有五項指標:借款人(People)、資金用途(Purpose)、還款來源(Payment)、債權保障(Protection)和授信展望(Perspective)。5P原則簡單實用,而且易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為農村信用社貸前對貸款對象進行信用評級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然后根據信用社的經營狀況和歷史數據算出不同信用等級客戶的平均違約率。同時綜合考慮所在地區的信用狀況,農村信用社對貸款風險的承受能力來合理確定違約風險溢價。期限風險是指由于貸款期限長短不一導致貸款損失的可能性。貸款的期限越長,債權人承受的不確定性越大,風險越高。本文主張利率的期限風險溢價應當以行業的生產周期為標準。同時參考中國人民銀行所給出的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價來確定農村信用社自己的補償期限風險的利率差價水平。針對國家支持的支農貸款的定價,農村信用社要實行優惠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下調整一定幅度后,再根據風險溢價水平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