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的公共藝術規劃研究

時間:2022-06-05 03:14:06

導語:地域性的公共藝術規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域性的公共藝術規劃研究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文化的全球化的沖擊,我國城市中的公共藝術發展成為當下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公共藝術的產生是以西方藝術發展史的漸進和社會變革為背景一種藝術門類,是產生于當代社會背景和藝術發展的土壤之中,具有當代性。而我國準確意義上的公共藝術才發展了不過30多年時間,處于探索和實踐階段,出現很多盲目和滯后的現象。

一、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現狀

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時間較短,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從歷史認知層面,我國公共藝術發展主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改革開放的前30年,受世界格局的影響,此時的公共藝術作品受前蘇聯的紀念碑影響,呈現較為明顯的政治意識形態標示。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后,以“城市雕塑”為名的公共藝術項目開始進入了公眾視野,漸漸成為了城市形象和區域化主題的視覺標示。第三階上世紀90年代后期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波普藝術的影響,出現了大眾積極參與的公共藝術項目。從發生的結果論來看,短期內受經濟、政治、文化和思潮的影響,有一定的建設成果,但也產生了一些盲目的現象。其一,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單一。從早期基本效仿西方的公共性的雕塑和紀念碑的作法開始的,從一出現基本上以雕塑的樣式,勢必造成我國公共藝術總體呈現出單一化特征。隨之產生的“城市雕塑”和壁畫藝術大多只是發揮著其裝飾功能,沒有太多的人文關懷和公共參與互動職能。其二,公共藝術的“非藝術”現象。曾由網絡發起的評選全國十大丑陋雕塑活動,選出了很多惡俗的、丑陋的雕塑作品,然而這些作品存在于社會的各個角落。受西方優秀公共藝術方案或雕塑的影響,大多都只是表層上的效仿,沒有與中國悠久的文化底蘊相結合,與地域環境不協調,和地域文化、自然資源沒有必要的關聯。產生了“千城一面”“千塑一面”和過分追求時尚的諸如“騰飛”、“崛起”等大量復制充數作品。沒有地域性、時代性的作品充其量只是一個空間擺設,達不到提高公眾審美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效果。其三,公共藝術的“面子工程”現象。以雕塑為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公共藝術成為政府官員炫耀政績的一張名片。超大型的文化廣場、主題公園,一些迎合政治需要沒有審美價值的面子工程。城市公共藝術空洞凌亂而變得沒有延續性,割斷了城市的歷史文脈,使城市嚴重的產生了同質化現象,使城市的發展缺乏地域文化的根基。2013年,河南洛陽偃師龍華歡樂園新建的佛一尊“佛像”,因為貌似留著大背頭的彌勒,引起人們熱議。網友們發起提問:頭發何以長出來?佛爺何以像官員?佛像何以搞娛樂?佛爺玩金錢,還能拜誰?價值的混亂,審美的扭曲,將投資人的頭像和彌勒佛身體結合,生搬硬套。這也暴露了政府官員或投資人與藝術家之間的矛盾,不懂藝術和受利益驅使。其四,公共藝術缺乏整體規劃現象,從南到北,從城市到鄉村,從社區街道到廣場,公共藝術作品整體布局不均衡。安徽省城市雕塑院徐曉虹認為“現在有眾多城市雕塑是被當作工程而非藝術品,被一些非專業公司拿下的雕塑“工程”的標,臨時搭建草臺班子,為節約成本,找一些非專業人員來做;她說,現在不少城市對雕塑規劃的普遍做法是臨時抱佛腳;很多城市雕塑事先沒有規劃,等到城市建設差不多了,感覺某個場子空曠了,才想起要弄個雕塑來,這才臨時開個‘應景’的專家論證會,走個過場[1]”。

二、公共藝術地域性的重要意義

每一城市或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發展脈絡,作為一種地緣范疇的藝術觀念,是在一定的環境和時展中產生的,具有唯一性,不能隨意效仿、變遷,否則公共藝術就會因喪失生存的根基。馮驥才曾說過:“中國600多個城市已基本失去了個性,文脈模糊,記憶依稀,歷史遺存支離破碎,文化符號完全空白。我們不能光說政府官員,不能光說開發商,因為我們的建筑師也無能[2]”。地域性是地域的客觀屬性和個性表達,指不同地域因所處的位置不同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而導致的自然環境、歷史人文、經濟社會等諸方面的地區差異。“地域性本身并不代表差異性,但由于地域本身之間的差異才造成了地域性之間的差異,即地域的個性[3]”。公共藝術的地域性特征不僅存在于相對明確的自然地理景觀,也存在于人類在這一地域中留下的印記和歷史文脈的延續。所以一般我們所說公共藝術的地域性特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自然地理形態的差異,如地域內部的小景觀、植被、地貌、物種、氣候等客觀存在的加以區別。另一方面,是從社會人文形態來講公共藝術的地域性特征,是在人文背景的差異下表現出的歷史文化傳統,主體宗教信仰,人們對特定地域價值的認同以及經濟制度的影響等。我們國家的每一地域都擁有其獨特的文化發展脈絡,如傳統文化中的巴蜀文化、關東文化、三晉文化等。在經濟全球化、科技發展尤其是信息革命時代背景下,文化同質現象和文化認同危機感促使人們探尋多元文化。劉易斯•芒福德說過:“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地域文化是隨著城市發展的變換在不同地域及時代變換沉淀而形成。公共藝術的建設與城市地域文化歷史發展是相同步的,城市地域歷史文化決定著公共藝術的特質,又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造著相應地域民眾的思想文化觀念與審美意識。

三、從地域性特征分析我國公共藝術的建設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藝術創作的個性認知及特定地域的文化語境逐漸增強,我國的公共藝術發展還處于初期探索和實踐階段,存在著現代與傳統以及國際與本土之間等的博弈。針對公共藝術發展現存的問題因找出解決之法,有以下為幾點思考:

(一)加強整體規劃。政府應該逐漸建立科學健全的法律、法規政策,將公共藝術建設納入城市整體規劃之中,占有一定的配額,在資金上加大對公共藝術項目的支持力度。宏觀整體的把握公共藝術作品的樣式呈現、文化內涵,突出塑造民族化、地域化、本土化的與城市文明建設,促使公共藝術的良性發展。對城市公共藝術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進行充分的調研,對現有公共藝術作品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在公共藝術的創作方面,建立相關的審核和監督機構,避免抄襲、雷同、粗俗、低質量的作品出現,成為文化垃圾。提高藝術家自身文化修養,要能夠充分和公眾交流、互動和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這樣有利于城市科學、合理的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

(二)尋覓地域文脈的表達。公共藝術創作應立足于本土文化,發揚地域特色文化,尋求新的創新。立足于城市之間的差異,注重本土文化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外來優秀文化中傳播和交流,在一種多元化的背景下進行中國元素的創新。保護并延續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合理布局,加深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綜合考慮作品的功能、題材、環境、方式、觀念等等要素,使其能與整體空間相適應,與地緣歷史背景相互因,做到藝術性、功能性相結合的地域個性空間。

(三)提高作品的“藝術性”。隨著科技進步、技術革命,在藝術形式上已經產生了很多種現代藝術表現方式,材料的選擇的多樣化選擇,藝術理念的交融,都可以改變以往人們的視聽語言,使有其革新、變化和延續。如新媒體、網絡、包括大地藝術、波普藝術等都可以是公共藝術的表現樣式。可以是交叉學科產生新的變現方式。公共藝術可以說是“公共空間”里的綜合藝術,它的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其外延有很大的擴展空間。根據地域特點的不同可以尋求不同的表達語言,具象的、抽象的、現代的、古樸的、硬質材料、軟質材料、環保材料、創新科技材料等都可以產生不同的表達語境。

(四)加強與公眾參與程度。公共藝術的第一屬性是“公共性”,作品直接面對“公眾”,受“公眾”的監督和檢閱,所以作品創作之初就應該考慮公眾的參與和互動。與以往的以個人為中心的創作形式不同,公共藝術創作往往需要一個團隊,有包括規劃師、雕刻師,景觀、繪畫、環藝等方面的專家,加強公眾參與和民眾的互動、民意調查、意見回饋等等因素。在廣泛采納公眾意見之上還要注重藝術作品對公眾的引導作用,加強與民眾的溝通與交流,強化地域性在公眾心中的地位與意義。能夠使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和民眾產生共鳴,這就需要民眾也藝術家對地域特點、民俗風情有一定共識,才能更好的體現地域“個性”。這是雙重的收益過程,也能較好的體現地域文化品質。公共藝術的地域性是在特定區域內的一切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因素所共同構成的。公共藝術創作應充分重視其特定區域或地域的文化差異,以區域自然環境、歷史人文背景為出發點,尊重差異性與獨特性,促進公眾的參與,提高公眾的文化品位,體現地域的文化特質,促使公眾、藝術作品、環境能夠和諧發展。

作者:孔慶堅 謝宏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