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教育改革幾點思考
時間:2022-06-17 03:35:41
導語:公共藝術教育改革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藝術教育亟待改革的現象越來越凸顯,本文通過藝術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公共藝術教育現狀、藝術教育理應回歸教育之正軌三個方面的思考,試圖論證我們要把學校公共藝術教育上升到“美育教育”的層面,結合學校實際進行改革,形成良性循環,營造公共藝術教育的更好氛圍。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改革
提起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特別是高校師范類公共藝術教育的改革,更感覺這是整個高等教育中大多數學校里的一個短板。目前的藝術教育實際,很多遠遠不能滿足在校學生的需求,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和教師的需要。
1藝術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藝術形式與題材的多樣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藝術作品的不斷創新,這些藝術作品在延用傳統理念的同時融入新鮮元素,對藝術一詞的概念起到擴充作用。所以終于在20世紀,藝術理論家和哲學家們厭倦了這種沒有盡頭的修辭游戲,他們站在了更高的立場去看待藝術的本體論問題,并且準備終結這個問題。①莫里斯•魏茲(MorrisWeitz)的觀點:“藝術是無法定義的”。莫里斯發表于1956年的文章《美學中理論的作用》中就第一次完備地闡明了他的這種觀點。他認為,古典的藝術理論都在從藝術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角度去理解藝術并給予藝術相應的定義,但藝術涉及內容廣泛,魅力無窮,類屬性不局限于固有內容,所以,在他看來無論是邏輯角度的藝術還是現實中的藝術都缺乏藝術理論。莫里斯的理論認為,真正的藝術理論是具有復雜性、規模性的大網,而非滿足一定條件的類屬性,在他看來,現代藝術的進步與創新促進了藝術理念的修正與完善,即“如果一種概念的使用條件是可以修正的,那么這種概念就是開放的”。所以,莫里斯認為藝術是一個無法定義的開放概念。②納爾遜•古德曼(NelsonGoodman)的理論主張不在于關注什么是藝術,而是關注一件人造物何時才被稱為藝術。古德曼認為在形式上,藝術與普通人造物沒有區別,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藝術是范例”。一件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不是由于它擁有怎樣的特殊性質,而是在于它如何擁有這項特殊性質。他考慮到實用主義因素,表示藝術指的是特定時間內展現并發揮了藝術作用,占據了藝術地位的特定物體。下引古德曼1978年的文章《何時是藝術》原文(選自<WaysofWorldMaking>):“一件物體可以在不同時間象征不同事物,并且也可能在別的某個時刻什么也不象征。缺乏活力與生命力或富有功利性的物體也存在發揮藝術作用的可能,同樣優秀的藝術品也可能發揮一件毫無生氣的或完全功利主義的物體的功能。也許,與其說藝術長久而生命短暫,還不如說兩者都轉瞬即逝”。古德曼的理論拋開了古典哲學和古典藝術理論形而上的觀點,企圖用一個簡潔概念定義藝術的理論方法,是從實用主義出發,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方法為藝術本體論注入了新鮮血液。③阿瑟•丹托(ArthurDanto)理論對藝術界概念作出了分析,即藝術界涉及藝術理論環境與藝術史知識兩方面內容,換言之,此兩方面內容是藝術界的主要組成部分。阿瑟十分注重藝術理論的作用。在他看來,物品理解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工作,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與要求,才能更好地判斷與理解物品是否屬于藝術品,首先一個人要對藝術具有高度的認知,既了解藝術史又對藝術理論相關知識有所認知,主要原因在于物品需要通過藝術理論獲取藝術地位成為藝術品。如果事先對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簡言之,藝術界)沒有理解,觀者是不會把物品視為藝術品的。“藝術”是人類語言產生的一個抽象詞匯,而理論的意義就是記錄我們對這個詞的使用,所以,阿瑟重視理論,重視“藝術界”,甚至可以說阿瑟•丹托認為:“藝術即理論”。在“現成品”得到廣泛應用的背景下,阿瑟•丹托通過觀察,總結出普通人造物在很多方面與藝術品存在相似之處,可感知差別較少,基于此,阿瑟•丹托認為在藝術界現成品也逐漸成為藝術品。他以“藝術界”———“藝術即理論”的理論主張回應了當代藝術帶來的挑戰。阿瑟•丹托是最早對當代藝術的挑戰做出回應的理論家,其理論影響甚大,是當代藝術理論研究的一個新起點。阿瑟•丹托的理論與海德格的理論交相呼應,開啟了藝術理論的新道路。以上三位藝術理論家對現代藝術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代表了現代藝術理論的三個主要的理論主張,即不下終極定義、具體分析的實用主義、藝術理論的重要作用。中國傳統哲學所說的三重境界在筆者看來還是很有意思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所以說,這三位理論家的理論是拋棄了傳統的藝術理論,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的第二境。其理論并不是主張古典藝術理論是無用的,而是跳出原來的圈子,再看原來的理論,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貫通原來的古典理論,讓藝術理論煥發新生,從而更具指導意義。
2公共藝術教育現狀
2.1審美缺失。藝術教育是培養審美意識與能力的有效渠道,藝術教育得不到重視,長期欠缺,自然對人們審美意識與能力的提升起到阻礙作用,即便在產品設計方面投入充分的精力與資金,其國際地位依舊薄弱,存在生搬硬套國外產品設計的現象,對真正的美好缺乏正確的認知。周海宏教授認為視聽味嗅觸緊密相連,理應朝著均衡方向發展,古代要求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中樂也占據著重要位置,這就說明學習藝術是必然趨勢,但當前教育教學對藝術教學存在一定的忽視,特別是基層中小學教育不僅缺乏藝術教師而且音樂、美術課程教學頻率較低。在筆者看來,語數外課程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只有加入藝術課程知識的學習,才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初中階段的學生通過長期的鋼琴練習,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并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在琴鍵中認識了諸多音樂家,并能夠運用音樂表達情緒,還能在鋼琴上創作。經過三十多年的教學,筆者體會:每一個幼兒,都對藝術有著一定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天性如此,若盲目扼殺,將會適得其反,不利于幼兒個性的發展。目前,絕大多數高等學校學生就是在這種“審美缺失”中步入大學的。許許多多實際問題擺在我們面前。2.2導向問題。在部分專家看來,藝術學習邏輯鏈條指的是以鋼琴學習產生音樂興趣,以音樂魅力感知產生藝術興趣,以藝術作用感知產生生活激情,以生活美好享受產生幸福感,但現實中,藝術教育逐漸朝向技能化教育的方向發展,而非素質教育,因而存在一些問題。郭聲健教授在藝術教育探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總結如下:我國小學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負擔,不利于學生健康成才成長,甚至存在因藝術學習遭受心靈傷害的現象,究其緣由就是現階段開展的藝術教育相對枯燥單一,在教育教學中藝術不再活躍生動,而是十分壓抑,影響了學生藝術學習興趣。可見,當前的藝術教育存在顯著的問題,俗話說,書讀透才能真正領會,但藝術教育相較于其他課程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這種方式不適用藝術教育。郭聲健教授強調,師傅帶徒弟,多遍彈奏練習曲目的傳統方式枯燥無味,體現出一定的技術性,技術訓練與素質教育要求不相符,不僅無法彰顯藝術魅力,而且對學生藝術感受與學習起到阻礙作用;同時還強調,藝術教育之所以脫離素質教育方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觀念誤區,即很多人認為藝術教育是藝考、考級的替換,是加分的工具,這種觀念認知雖然促進了目標實現,但對學習動力起到了打擊作用,這就說明藝術學習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學生難以釋放天性,充分感受到藝術學習樂趣與魅力,更別提發揮藝術教學的育人作用了。2.3高校教育存在的問題。首先,高校對藝術教育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思路存在問題。那種功利性極強以特長掐尖學生進行的評獎比賽平臺已經太多了,應當把平臺搭建聚集在功利性相對較弱的學校和班級層面上下功夫。目前僅以獲得上級部門各種獎項來評價學校藝術教育的現狀非常普遍。需要學校管理者對評價藝術教育有正確認識,并建立在修養下的評價自信。其次,從事藝術教育專業教師不夠。目前高校急缺高素質的、全面的、一專多能的,立志投身藝術教育事業的一批年輕教師。高校青年教師大都在搞“自己的專業”,很多人認為:搞藝術教育就要放棄自己所謂的專業了。
3藝術教育理應回歸教育之正軌
周海宏教授認為彌補不足是關鍵。中小學藝術教育應營造良好的氛圍,給予學生藝術供給,在筆者看來,高校藝術教育不同于中小學藝術教育,除了提供藝術供給,還應緊緊抓住“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換言之,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也是一項積極和重要的工作。郭聲健教授表示,藝術從業者需要多渠道培養學生藝術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打破傳統教學形式局限性,尊重學生個性與需求,為學生表現提供相應的空間與平臺,一來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二來豐富學生藝術學習體驗,三來提高學生對藝術學習重要性的認知,進而產生滿足感與歸屬感。轉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是解決現有藝術教育問題的關鍵。筆者認為:在高校中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為重要。郭聲健教授提出,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以育人為主要目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藝術教育除了在培養審美意識與素質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還有利于豐富情感、提升氣質、開闊胸襟、陶冶心靈等。郭聲健教授繼而提出,教育存在本質區別,探索與總結普遍性藝術教育原則與規律,并遵循該原則與規律進行教育教學,打破生搬硬套專業藝術教育教學模式與手段局限,才是引導藝術教育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發揮藝術教育育人作用與價值的重點。這里所提及的普遍性藝術教育即大眾化藝術教育,結合育人特征與要求來看,大眾化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藝術愛好者,即對藝術感興趣、具有欣賞能力、富有創新意識、敢于表現自我,而非以培養藝術大師為主要教育目標。要注意的是,高素質高技能的藝術愛好者培養是一個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總結適宜的教學方法,是具有生活化、實用性的藝術學習,而非專業化、技能的藝術學習,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學習自然與學生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相連的關系,基于正確、合理的方式方法,藝術教育才能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要求:要高度重視學校美育,結合現實需求進行學校美育優化與改進,多渠道發揮美育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因為它關系到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長,關系到國民精神容顏的美化提升,也關系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滿足。“缺少藝術教育的人幸福少;缺少藝術教育的人成功難;缺少藝術教育的人破壞大。”因此,我們要把學校公共藝術教育上升到“美育教育”的層面,結合地方實際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學校實際進行深入改革,形成良性循環,營造公共藝術教育的更好氛圍。
作者:王文軍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 上一篇:公共藝術對城市發展之必要
- 下一篇:怎樣用藝術的語言講藝術課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