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法符號為媒介的抽象藝術分析
時間:2022-03-01 10:26:05
導語:以書法符號為媒介的抽象藝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書法,通常被定義為二維平面造型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公眾對于藝術品的追求在審美體驗上不斷發生著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尋找新的思路,進行具有可行性的探索與研究。在公共空間內,以書法符號為媒介的抽象藝術作品,可以零距離走近公眾并有效觸發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是我們發展公共空間藝術、提升公眾藝術審美品位與繼承傳統文化的有力抓手。
關鍵詞:書法符號;抽象藝術;公共空間
書法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動,不單源于它千變萬化的線條造就的藝術美感,更是基于它所具有的完整的造型與審美理論體系。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長河中,文字在文化繼承上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世界各民族文字的創造和發展,世界范圍的象形文字,幾乎全部被符號特征更為顯著的“字母”所替代。與此同時,屹立于世界東方的中國,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表意的文字。這種我們中國人常說的“方塊字”,具有更大的形態變化空間,在經歷了上千年的磨礪之后,演化出了篆、隸、楷、行、草等不同書體,這些書體造型形態的表現與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標準與政治傾向不無關聯。因此,從文化與審美關照的角度講,書法及其衍生出的書法符號是集儒學、美學、玄學之大成的民族文化的折射。基于書法符號本身多為抽象符號的屬性,即其具有圖像學理論基礎,因而以使用書法符號為創作內容,具備了抽象藝術中的精神內質。又基于書法符號的書寫與運用具有實踐性與個人情感體驗性,因而使用書法符號作為創作抽象藝術的載體,符合成為三維空間抽象藝術的創作原理。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具體論述將書法符號作為媒介的抽象藝術在公共空間應用的可行性。
一、藝術本體語言上的共通性
書法藝術中最基本的符號是不同形態、肌理,甚至色彩的點畫,在遵循文字本身結構形態的原則下,運用不同形質的書法符號進行交叉、組合和空間切割,可以形成樣貌截然不同的書法結體風格,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書體。可以說,從藝術本體語言方面進行研究,書法符號語言與公共空間中的雕塑、裝置等所運用的藝術語言毫無二致。以書法為媒介的藝術創作,是感性抽象的。書法最初起源于象形文字,那么“觀物取象”就成為了書法符號最初的樣貌來源。“為書之體,須入其形”在祖先所使用的象形文字中,我們最多見的手法就是運用不同形態的線條和點建構成為類方形的空間結構,來表達所定義的物體。隨著文字的發展,書法符號構成的字形結構趨于規整,并出現了表意的文字,這使得人為組織和規劃空間結構具有了比描摹物象更重要的意義,由此,書法符號變得更為感性而抽象。“(漢字)這種感性抽象又非確定的圖示構架,是朦朧的形象性記號、符號”,書法符號的“感性抽象”是與其他公共藝術本體語言相連通的必要條件,在我們所認知的造型藝術中,多為利用具有美感的抽象或具象形態建構空間與結構,達到展現作者思想理念及情感表達的目的。以書法符號為媒介的抽象藝術與公共藝術中的藝術語言皆具有“勢”與“節奏”的特征。書法符號無論單一符號與符號組合均具有明顯的“勢”,“勢”在本質上表現為力的趨向性,這種力會使觀者感受到符號語言呈現出的某種運動方向,如同古希臘雕塑藝術中米隆的《擲鐵餅者》,盡管藝術作品本身是靜態的,但這種箭在弦上的“勢”,銳不可當。書法符號所具有的“節奏”性,一方面源于傳統書法藝術書寫過程中具有的斷點式韻律,另一方面源于符號構成的空間結構不同的組織方式。關于空間組織方式,具體來講,長、短、粗、細、曲、直、疏、密等因素在個人創作過程中的偶然性,都是“節奏”產生變化的原因。這一點上書法符號的“節奏”特征表現與池田亮司的裝置作品ThePlanckUniverse,使用的藝術語言是一致的。“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書法符號利用本體語言的共通性,通過其所涉及的點、線、面、肌理、位置、情感等抽象符號的組合,實現其自身在立體空間中的公共屬性是可行的。
二、造型建構方式上的相似性
公共空間內的藝術作品是以體現文化氣息與結合現代潮流為前提的,基于現代化視角,無論以何種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創作都應具有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表現的有效對接的屬性。那么具有鮮明文化指向的抽象造型藝術———書法,就成為了最具可行性的創作目標。書法所承載的書法符號具有一套完整的圖像學造型體系,其中形體、空間、結構,是書法符號形態建構的根基。傳統書法線條的豐富性來自于祖先對物象的描摹和基于意義進行的創造這兩個方面,所以,線條本身必然具有曲直的相異性,組成的符號必然具有結構空間的多樣性。人們在文字的記錄功能的基礎上,對于自然與生命的感悟所激發出的詩化美感,需要一個出口,古人自然而然地通過變化文字形態進行了最直接的表達。例如,隸書中的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都是公眾非常容易理解的對自然現象的詩化處理。這種加入個人情感和意念的處理方式,在古今中外的造型藝術中都是十分常見的,但這種手段用于處理文字屬性的抽象符號,是中華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征,由此,文字的實用性轉化為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成為不爭的事實。書法符號在藝術上的獨立性,來自于其本身的形體及其建構的空間、結構,那么,表意字的抽象性與象形字的具象性都屬于這種獨立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當代公共藝術中,以雕塑藝術為例,其在創作理法上,無論是形態結構的建立,還是精神指向的構造,均是以形體、空間、結構這三點為本質語言的,而這三點是一切造型藝術的構建根基,包括傳統書法及書法符號創作。當代公共空間內的另一重要藝術表現形式為裝置藝術,它在造型建構方式上,更多采用意象與抽象圖示的組合的形式,以抽象表意為主,基本脫離了對現實世界的模擬,這與書法符號的抽象屬性形態建構體系也是一致的。事實上,書法符號的造型建構中與公共藝術作品中呈現的張力與壓力的體勢關系也是一致的。書法中講“凡布局、勢展、結構、操縱、側瀉、力撐,皆主筆左右之也”,與雕塑中講的“雕塑作為一種造型藝術,利用形體的豐富性,如凹、凸、直、彎、曲、斜等形體,在空間中建構形態體積”一致。書法藝術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完整的圖像學造型體系,對于空間與結構的相對變化有著固定對應的抽象語言,得益于此,當代的我們通過系統的書法符號不同排布方式和不同材質的鋪陳方法,使感性抽象的書法符號在公共藝術作品中得到應用成為可能,使實現中國風抽象藝術的表現成為可能。
三、藝術創作基礎上的一致性
“藝術的本領在于通過想象去把握和玩味感情。”在藝術各個門類中,強調個人情感是書法符號的藝術表達與公共藝術的藝術表達在創作基礎上極為一致的方面。二者皆是通過個人想象構造出藝術造型,使之準確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新時代構建書法符號作為媒介的抽象藝術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書法符號作為公共空間抽象藝術的載體,其可行性在于傳統書法藝術是強調個人情感且具有完善的“理法”與“偶然性”的藝術。書法符號的創作過程,材料之間的碰撞會產生點畫墨跡形態的差異,符號之間會產生在一定范疇內可控的空間結構關系變化。也就是說,在書法符號的書寫或塑造過程中,按照字形“理法”進行描摹的同時勢必受到“偶然性”影響。“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其形”,個人情感是書法符號中線條造型效果的創作基礎,真正欣賞傳統書法的人不會為字形“理法”所累,他們會站在欣賞線條造型、空間構成及情緒表達的角度來看待它,何況書法符號是從傳統書法藝術當中提取最具表現性的部分進行創作的。這便是現當代抽象藝術創作與我們在本文中研究的書法符號創作在藝術創作基礎上具有的一致性。
不同的個體在創作中,表達個人的情緒、思維、想象,產生自己的“法”與想,最后達到“入妙通靈”的境界。書法符號創作的基礎在于對真實可感的事物,進行個人認知層面的表達,在創作過程中感悟自身與自然、社會、所處環境的關系,這也是抽象藝術在公共空間帶給公眾通感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書法院.頌雅風藝術月刊[M].北京:今日美術出版社,2004.
[2]李澤厚.華夏美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3]倪濤.歷朝書論匯編[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4]李秀勤.書法•雕塑[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
[5]拜塞爾.黑格爾[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9.
作者:于夢婕 單位:天津天獅學院
- 上一篇:脫貧攻堅收官總結宣傳方案
- 下一篇:閩臺民間美術的意義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