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的異同

時間:2022-04-09 03:40:13

導語:淺析“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的異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的異同

摘要:中國社會啟用“城市雕塑”的稱謂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后引入“公共藝術”的概念及內涵也近乎三十年。然而在構建中國城市藝術文化的當代性、公共性和民主參與性方面,城市雕塑的概念和功能已難以滿足當代多元化社會利益主體的公共文化交流、審美實踐、地方再造及社區生活共建中復雜多樣的需求。在藝術為公共社會的美育和市民日常生活的交流服務的探索中,城市雕塑只是形式語言和文化經驗的某種類型,而在更為富有社會學和政治哲學內涵的公共藝術的文化理念之下,包括雕塑在內的藝術如何在社會美育和公眾自身生活建設中起到更為普遍而積極的交流與學習作用,正是我們在現當代城市文化語境中需要面對的價值問題。

關鍵詞:城市雕塑;公共藝術;利益主體;社會美育;參與性

現代城市是人口、信息、機遇高度聚集的地方,也是各種社群文化、生活實踐和夢想滋生的地方。城市從古代集市貿易和行政及安全防御體系,發展到近現代集生產、商貿、研發、金融、教育、展演、各類服務等社會職能于一體的“客廳”“熔爐”的異質性和融匯性空間形態。作為空間和場域性的雕塑藝術在古代是神殿、廟宇、陵墓或君王的權力及信仰禮儀中的介質或紀念性的符號。當現代雕塑走出殿堂和陵墓,乃至走出精英化教育的博物館空間而逐步走向世俗社會及日常生活空間之后,則朝向彰顯市民社會精神和利于公共交往需求的多元文化維度。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中國城市戶外雕塑已逐步從紀念性、宣教性和宏大敘事形態或是環境裝飾的視覺美化功能,呈現出雕塑與城市文化形態的多元性和區域社群內涵相對應的多樣化轉變。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本世紀初期,逐漸呈現出城市雕塑的數量和體量的大規模增長,其基本目的和功用是為了“美化城市環境”“打造城市名片”及快速“營造城市形象”。

顯然,在大量設立“城市雕塑”的觀念和策略上,主要是強調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外在的視覺效應的張揚,包括雕塑景觀的美化與商業經濟效益的追逐。然而,以往一般的戶外雕塑的創作與設立,并不強調其與特定空間及場所的市民公共生活的內在關系,包括其中的人文和歷史文化的對應與傳承關系,以及與周遭生態、業態及社區文化生活需求的關聯。歷史地觀察,當處于現代開放性城市空間的雕塑脫離了神靈祭奠和世俗權力崇拜的紀念性目的和意義之后,雕塑藝術如何運用現代社會的公共資金和共享空間等社會資源,與現代多元結構的社會利益主體之間產生密切的公益性關系,促進社群文化和地方經驗的交流和分享,早已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理念下的城市開放空間中的藝術所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當代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空間內涵的更迭、人口遷徙及市民代際的更迭、產業和社區文化的維系與再造的境遇下,包括城市雕塑在內的藝術的文化角色和社會職能也必然會產生新的需求與轉換。當代公共藝術的特性,并非某種既定的藝術樣式或材料應用類型,而是政府及社會組織運用公共文化政策和有關法規下的專項藝術資金,在公共空間中扶持和激勵具有公共性人文內涵和美學價值的各類藝術創作、展示和社會交流活動,以造福公共領域的全民美育與公共參與藝術交流的社會文化方式。若從文化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城市公共空間雕塑的資金來源,一般是由政府或企業機構提供的,相當于藝術的贊助方,從而使得城市雕塑創作的取舍和設立的權力,主要是由出資方、管理方及創作者決定的,而非由普通市民公眾的選擇而決定。然而,城市的創建及其利益的主體,包括城市雕塑資金的基本來源卻是市民大眾。但由于城市雕塑作品的遴選與購買并不完全是經由市場化的競爭及市民消費者們的直接遴選,而是由相應的藝術管理人員及專業人員決定的,當城市雕塑作為當代公共藝術及社會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之際,雕塑不應再僅僅作為視覺美學和感官愉悅的簡單化、概念化表現,而是需要承載雕塑所在空間和場域的社會內涵、公共性意涵的關切、地域人文及社區生活的相關信息。因此,在雕塑介入城市社會空間的過程中,需要在程序及方法上引入必要的規劃、遴選機制,制定政府對于公共藝術品的購買與實施方法,如建立專業界和市民代表參與的城市公共藝術委員會,建立富有業績和經驗的藝術家隊伍的藝術備選檔案,以推動和保障城市公共雕塑與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和審美認知之間,產生良好的關聯性、互動性和參與性效應,使之成為推進城市公共文化建設和促進市民公眾自我學習與平等交流的某種藝術途徑。從政治學的視角來看,城市雕塑是社會空間話語和文化權力的藝術載體和文化體現。城市雕塑理所當然應該體現和表達多元社會的利益主體的文化和價值認知、生活向往和利益訴求,即運用公共空間和社會資源去顯現社會公眾的愿望及理想,在審美經驗、公共意見的對話與分享中體現城市社會共同體的文化內涵及精神面貌,增進社會的交流與公眾意愿的表達。因此,出于促進社會交流和社群理念的表達,作為公共藝術的城市雕塑的形態、類別和價值取向也應該是多樣和多層次的。例如可以部分采用短期陳列的方式,以利于藝術家和社群對于近期或正在發生的公共性問題、事件或愿景進行及時的表達和對話,形成鮮活多樣的社會公共生活的文化場域,而非都是追求永久性、紀念性的傳統雕塑,并在材料、空間形態和展陳方式上可以是多樣和靈活的呈現。重在藝術引發的公共性關切和互動性對話以及當下社會生活內涵與公眾意向的藝術性交流。這樣可有利于雕塑和景觀藝術在城市社會中的文化作用以及自身發展的現代性探索;也更有益于不同城市和地區豐富多樣的社群文化的呈現與互動。

應該說,文化形態的地域性和社會公眾的參與性,是作為當代公共藝術呈現方式之一的城市雕塑理應認真面對的問題。因為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價值理念或生活理想的表達,由于不同地區的文化語境及生活差異也必然應該出現其形態和內涵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不同地域和不同社群的接受能力、認知方式和交流途徑的差別。因此,城市雕塑所設立的空間環境、場所特性和交流對象的對應性、適切性和公眾的參與性等因素,都是公共雕塑的策劃者、創作者和實施者應該認真加以考慮的。我們需要關注的現象是,以往的城市雕塑大多設立在城市顯要的廣場、要道節點、行政大樓及商業活動中心地帶,而對于城市普通居民的社區空間卻涉入有限或完全缺乏,而社區恰恰是城市社會和區域性社會交往的重要基礎和城市生活的基本單元。社區也是直接關乎城市生活品質、市民素養和社會美育的十分重要的生活空間,而新的跨界的城市雕塑若能與社區的公共空間建設、人文內涵的彰顯、景觀美學的構建和公共家具的建設等方面相結合,那么,社會美育與生活經驗的分享將可以更好地貼近市民的日常生活領域,也更加有利于城市社會的基礎性構建與社區公益事業的綜合促進。以當代文化語境及國際經驗來看,當代雕塑在公共空間的實踐早已在形式語言和文化觀念上趨于“跨界”和“泛雕塑”的發展形態。為了使雕塑藝術與公眾社會產生對話,并能適應不同空間環境下的藝術表現及互動,傳統形式的雕塑已經轉換為諸如景觀裝置、建構物、綜合媒材、地景藝術、光藝術、新媒體藝術、表演藝術、植栽藝術或與場所營造一體化的公共家具設計等公共藝術形式,以及各種相應的展示與互動性參與方式。此間的變化并非僅僅出于藝術形式和技術自身變化的需求,也是結合公共空間和環境特性的需求所進行的適應性和創造性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增進藝術語言的探索和內在意涵的表現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原有的靜止的、紀念性或敘事性的雕塑藝術發展成為各類與所在的景觀環境、人文環境和公眾交往活動相適應的表現和介入方式。

由于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由來自五湖四海的異質性人口聚合而成,而當代公共藝術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理想即是增進差異性社群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生活經驗的分享,并讓非藝術專業的市民公眾得到更多接觸和分享藝術的機會,也是把藝術美育作為文化福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藝術與美育的民主和平等的社會實踐。這是公共藝術文化內在的政治理念和價值核心。因此,當代城市雕塑的形態和觀念—向著服務于社會公共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公共性表述的轉換是時展的必然需要。客觀上,諸多城市雕塑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來源于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及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作為公共藝術表現方式之一的城市雕塑,對于社會成員及其生活理想和行為方式的潛在影響作用,則形成了“社會雕塑”(Socialsculpture)等現代藝術哲學觀念下的社會實踐。當下中國城市發展正在經歷城市社區建設和城鎮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實踐時期,而藝術的社會介入與生活化呈現是城市品格的重要體現。當下城市景觀中的公共雕塑及其他方式的藝術所要面對的挑戰主要是城鎮公共空間形態與文化內涵的營造、老舊工業園區景觀的改造及新興產業的植入、傳統社區文化及基礎設施的維護與更新、城鎮歷史街區風貌的保護與環境改造、高新產業園區及商務辦公園區的藝術化與人性化構建,以及城鎮生態和旅游文化環境的保護與開發等顯在的方面,這些無不需要當代公共藝術與設計的介入、助力和文化賦能,而傳統概念的城市雕塑在當代公共藝術理念下—在形態和觀念上轉向更加貼近社會公眾生活和有利于市民的民主參與方式及共建過程,應該是大時代的價值趨向及勢所必然。

作者:翁劍青 單位:北京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