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小學民間藝術論文
時間:2022-08-07 11:10:41
導語:鄉村小學民間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在美術教學中運用連云港民間藝術的主體內容
1.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第一,配合課程設置。連云港市農村小學美術專職教師緊缺,為了完成課程設置,學校從其他科目調配非美術專業教師擔任美術教學工作。根據課題組的調查研究分析及對相關文獻的分析,目前農村美術教師構成阻礙了課程改革深層次推進,基礎教育面臨新的發展問題,推進統籌城鄉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工作擔負著更為艱巨和復雜的歷史使命。第二,體現課程性質。2011版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程強調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鄉土民間美術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使之成為美術課程資源,是對國家美術課程的補充,為美術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本課題是立足于連云港市板浦特有的民間藝術,讓民間美術從藝術角度反映民族特色和本土藝術精神,反映民族文化意識與價值觀。第三,提高教師素養。通過課題研究,引導教師深入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藝術涵養。本課題的研究將引發教師及學生轉變創新觀念,豐富和發展美術課堂教學的理論。第四,解決現存問題。本課題的研究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主,讓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得到鍛煉和審美教育,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把家鄉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做到在學中做、做中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
二、在美術教學中運用連云港民間藝術的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第一,學生的美術素養。小學民間美術課程的開發既要把握民間美術資源的“民間”特性,又要注重與學生身心發展認識規律相結合,重在培養學生的技能與理解力,讓學生多渠道地體驗學習樂趣,逐漸認識民族藝術的價值,通過探索活動主動地在生活中傳承、保護和發展民間藝術,實現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活態傳承。第二,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對連云港民間藝術進行全面的了解、學習、交流、探討,與民間藝人直接接觸,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讓教師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民間藝術的特征、藝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通過對連云港民間藝術的學習與探討,據此確定課題研究的一些方案和策略,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第三,學校的整體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員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參與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創辦特色藝術學校,形成健康的校園文化。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大力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的水平。
2.研究內容
鄉土特色美術手工課教學,是根據農村經濟相對滯后、學生準備美術學習用具較難而設計的。經過實施可以彌補農村基層學校教學方式的不足。第一,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習慣。改變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和探究式學習方式成為這次課題研究主要應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對連云港民間藝術進行全面的了解、學習、交流、探討,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民間藝術的特征、藝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第二,教師教學的方式與途徑。在美術教學中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在教學中讓學生多看、多思,多討論、交流和動手操作。第三,教師研究水平。教師在實踐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以及教育教學行為。以人為本,依托課題教研,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三、在美術教學中運用連云港民間藝術的實踐
“連云港民間藝術在鄉村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這一課題不僅體現了美術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也是衡量美術課堂教學優劣的原則和標準,研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實用價值。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逐步推廣”的思路,進行科學、有序的研究,主要過程如下:
1.農村小學美術教師課堂教學單一化現狀研究
第一,現象分析。根據調查發現,以往海州區農村美術教學的課堂隨意性較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部分海州農村地處偏僻,受客觀條件限制。在海州農村,缺少美術館、畫廊、歷史博物館等設施。海州區部分學校經費緊張。教師缺少輔助設備、圖片資料等。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厭煩,從而對美術課失去興趣。由于美術課對材料有一定程度的依賴性,導致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學生材料的準備情況。農村學生的學具很難齊全,常令教師犯難。學生在接觸美術作品時,主要使用一些蠟筆、彩筆、水粉等常見的繪畫材料,材料的單一使學生的作業帶有明顯的復制痕跡。第二,對現狀的反思。通過調查分析,課題組發現要改變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現狀,必須把提高教師業務素質、轉變觀念作為切入點。當前的教學在向實證研究的方向發展,靠經驗的描述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只有采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對課堂教學中長期困擾美術教師的難點問題、癥結問題進行實實在在的研究,才能有效地建構生態化的課堂教學。因此,必須積極引導教師針對教學中的困惑進行研究,讓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使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加符合教學規律。
2.農村美術教師課堂教學“生態化建構”的實踐研究
農村小學美術教師課堂教學民間藝術的實踐研究過程中,課題組采用了實證研究法,從理論上弄清課題中民間藝術的內涵,明確生態化教學的特點、價值,初步形成生態化教學的理論體系。在實現生態化課堂教學的前提下實現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第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資源。如廣闊的田野、藍天白云、美麗的山川、河流、動物和奇花異草,還有天然的材料,如各種竹、石、木、土、草等,不僅自然風光美,而且物產豐富等,這些都是學生繪畫的好題材。羅丹曾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在特色化美術教學的探索中,筆者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在熟悉的家鄉尋美,在取材中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第二,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資源。傳統的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民間美術的大薈萃。走進節日,參與民俗活動,親身體驗民間美術在這些節日中的特色,也是對學校美術教育的有益補充。在節日里,農民殺豬宰羊、走鄉鄰、訪親友、逛廟會。不同的時節,農民有不同的慶賀方法。古鎮板浦有著悠久的舞龍、玩花船的風俗傳統。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古鎮傳統的花燈節。這是全鎮性的盛大慶祝活動。在活動期間,在家庭、學校、社會的配合下,筆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畫臉譜、糊龍鱗、龍頭點彩、染彩車、舞大龍等活動。第三,方便利用的民間工藝資源。連云港市的服裝業比較興旺,自然廢棄的布角料也很多。在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指導學生用布角料進行布貼畫的創作,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當筆者把這些經濟實用的材料作為美術學具引進課堂時,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學得主動、愉快,課堂氛圍生動、活潑。
四、研究的理性認識
第一,明確了鄉土文化美術課堂教學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取向。鄉土文化課堂教學有助于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通過一年多的實踐研究,農村小學美術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明顯提高了,大大推進了教育的均衡發展。第二,明確了鄉土文化美術課堂教學在課程改革中的應有地位。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借助生態學的研究成果,以農村小學所形成的教學系統為中軸,以連云港鄉土文化滲入課堂教學為主線,從實踐中探索農村小學美術課堂形式,建構農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生態化的環境,達到了教學的平衡、協同、和諧,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優質化。第三,梳理了鄉土文化美術課堂教學實施中的幾個關系。一是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平等關系,不斷豐富生態化美術課堂的內涵。二是處理好教師、學生與教學環境的關系,追求“鄉土文化”的教學環境,追求鄉土文化基礎上的生態課堂。三是處理好學生與學生的關系,尋找生生之間“協同”的連接點,讓鄉土文化課堂更加完善。
五、研究尚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1.存在的問題
這兩年多的研究過程,課題組雖然取得了一些收獲,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一,研究的動力尚顯不足,課題研究活動還沒有真正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課題研究還只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次,未能建立完整的體系;第二,課題注重對農村小學鄉土文化課堂教學特色化的研究,但對特色化課堂教學的構建研究還有欠缺。研究過程中關注鄉土特色文化教學過多,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構建鄉土特色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尚不夠深入。
2.對研究的反思
作為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鄉土文化課堂教學的研究為當前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氣象。但是我們也發現:由于一些教師對鄉土文化課堂教學存在種種形式上的、似是而非的理解,致使鄉土文化課堂教學的建構在具體研究中產生了一些誤區:第一,缺少對農村小學美術教師課堂教學的理論分析;第二,側重于鄉土文化生態課堂的方法和途徑的介紹,對農村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缺少明確的指導和規范。兩年多的研究,為課題組成員個人、農村小學美術教師群體乃至學校的發展夯實了基礎,儲備了后勁。課題的結題又是課題組下一個新征程的開始。課題組將再接再厲,扎根教壇,不斷探索,爭取更大的進步。
作者:丁良和工作單位:江蘇連云港市蘇光中心小學
- 上一篇:畬族民間藝術論文
- 下一篇: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工作方案2篇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