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音樂藝術理念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時間:2022-11-15 10:27:58
導語:俄羅斯音樂藝術理念對中國音樂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世界音樂藝術中,俄羅斯音樂藝術因其獨有的民族特征與優美的唱腔成為當今受歡迎的音樂體系之一,并得到廣泛的傳播,對其他國家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為探索俄羅斯音樂藝術理念對我國音樂發展的影響,文章從其在中國社會中的傳播,探究對中國藝術人才的影響、對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及對中國音樂發展的影響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表述,以此為我國的音樂教育發展提供一些參考,為今后的中國音樂藝術教育發展提供更加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俄羅斯音樂藝術;理念;傳播;影響
相對于俄羅斯而言,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平臺較為狹窄,并得不到廣大人民的關注,不能滿足絕大部分人的學習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文化生活水平也隨之得以進一步提升,音樂文化藝術教育目前已為大家所普遍關注,但我國的音樂教學體系依然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俄羅斯的音樂教育理念。但中俄兩國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此,對俄羅斯音樂理念在我國的引用與發展及其影響進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推動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
一、俄羅斯音樂對中國音樂藝術人才理念的影響
20世紀上半葉,俄羅斯音樂教學體系對我國影響最為深刻。我國迎來了大批的俄羅斯移民在我東北地域集聚,這些人有商人,有音樂藝術人才,這使得那個時期,不僅使我國的經濟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還使得我國的音樂藝術得到了較為快速的發展。這些俄羅斯音樂人才在東北地域創建了很多的音樂學校,如早期的哈爾濱音樂學校與遼寧和沈陽地域的音樂學校,這些學校實施了西方音樂的教學手段與教育理念,從而培養出大批的音樂人才,如蕭淑嫻、賀綠汀等著名的音樂藝術家均是由俄羅斯著名藝術家扎哈羅夫培養出來的。此外,大量的俄羅斯音樂也隨著這些人才的涌現而呈現于我國廣大群眾的眼前,我國很多的作詞、作曲人才均受到西方音樂藝術的影響,從而創作出了一批優秀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曲目,為中西藝術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非常巨大的助力。如瞿秋白游學蘇聯翻譯了蘇聯版的《國際歌》,成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先聲;聶耳從蘇聯音樂中受到鼓舞和引導,成為了無產階級音樂的旗手;冼星海也十分敬仰蘇聯音樂,在蘇聯完成了他的作品《黃河大合唱》,還創作了《第二交響曲神圣之戰》等國際主義題材的音樂作品。十月革命和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兩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與《蘇中文化合作協定》等多條協定的簽訂,中國又一次引進了大批的蘇聯音樂家來華從事音樂演出和教學,并派遣了一批中國音樂留學生前往蘇聯學習。他們是新中國音樂院校和演出團體中出類拔萃的一批精英。例如我國著名的指揮家李德倫先生,曾在蘇聯進修學習多年,先后指揮過蘇聯國家交響樂團等20多個著名團隊,因其出色的指揮才能,使其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百年史》中留下了他的足跡。而我國著名的作曲家吳祖強也于1953年前往蘇聯留學,學成之后,便返回祖國,其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已成為我國音樂文化歷史中最為耀眼的存在。建國初期,我國許多知名音樂家均前往俄羅斯,在那里了解并研究了西方音樂理論,從而實現了將中西方音樂進一步融合的目的,為我國音樂藝術打開了新的領域。在我國學習蘇聯的過程中,藝術專業這一方面的教育基本上均參照了蘇聯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中國音樂藝術的教育體系,從音樂的教學管理及其教育體系、理論、思想等方面入手,使西洋音樂教學模式徹底地成為了我國自身的音樂教學方法。在這一時期,我國的音樂教學理念均遵循了蘇聯的辦學經驗,并著重地強調了音樂審美與思想品德的結合教學模式,增加了對教學硬件的投入與使用,令教學的環境與條件都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改善。[1]隨著中國革命的發展,因民族解放需求,在抗戰、解放戰爭及土地革命這些時期中,蘇區、抗日根據地等地區的音樂教育均變成為了革命服務的教學目的,因此,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更加注重課外音樂活動,尤其是一些在音樂教育之中的歌詠活動,更是起到了將人民團結一起、鼓舞其斗志的目的。俄羅斯音樂風格富有民族個性,給中國新音樂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在俄羅斯音樂教育體系的影響之下,我國的音樂學院在一年級便開設了作曲課程,并制訂了相應的大綱,以此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因當時作曲課程多在俄羅斯音樂專家的指導之下進行的,從而顯現出當時大多數的作曲家中均能夠看見俄羅斯音樂的身影。
二、俄羅斯音樂教育理念對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
俄羅斯人民以其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對歷來的俄羅斯音樂教育及音樂教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俄羅斯音樂教育的理念是“在俄羅斯,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一)注重音樂教育的大眾普及。隨著俄羅斯音樂教育的飛速發展,雖然還沒有到達全民學習音樂的地步,但也基本上均了解一些音樂方面的知識,并接受過相關的熏陶,從而形成了較為良好的音樂發展環境。而我國的文化教育雖然發展較為迅速,但在音樂教育這一方面,還是較落后于俄羅斯的。在前期階段,我國音樂還是屬于一種較為小眾的圈子,人們對于音樂的認知便是只有富裕人家才會去關注的小資情調,但隨著我國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人們已逐漸地意識到了音樂對于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以及其本身的普遍性,并逐步地讓孩子去接觸、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甚至成人也會進行學習,以陶冶自身的情操。(二)追求多樣化的發展。因俄羅斯的教育體系較為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其音樂人才的出現,不少非常優秀的音樂家大多來自于俄羅斯這一國度。這種較為先進的教育理念給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帶來一定的沖擊。在我國傳統的觀念中,音樂僅僅是一種業余愛好,無法登上大雅之堂,因此,對于那些醉心于音樂之中的人,并不會受到相應的重視,甚至還會受到人們的歧視,被看作玩物喪志。然而,在俄羅斯,大多數人認為音樂是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音,能夠激發出自身的潛力。因此,在俄羅斯許多優秀的音樂愛好者均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就,這種音樂體系也讓很多熱愛音樂的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并樹立了為其奮斗的勇氣,最終使俄羅斯音樂在世界音樂體系中得到了非常優秀的成績。
三、俄羅斯音樂理念對中國音樂發展的影響
(一)發展民族音樂。在俄羅斯的音樂教學體系之中,非常注重本民族的民族音樂發展,并主張“民眾的便是世界的”這一理念,認為音樂是民族靈魂最為直接的體現方式。而這種音樂的靈魂正是我國所缺少的一部分。我國自建國以來,各個行業的起步均是較為艱難的,我國所有方面均處于一種百廢待興的狀態之中,因此,較多的教育體系均借鑒于其他國家。但這種方式忽略了我國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戲曲、民歌等,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國民眾對于本民族音樂沒有太多的歸屬感與自豪感。雖然我國有著較多獨特且優秀的音樂作品,但因沒有盡到宣傳的責任,且大環境中均是以中西融合的音樂模式為主,這也導致了我國民族音樂朝著衰弱的方向發展,再也不復從前的榮譽。[2](二)改革音樂課程標準。俄羅斯有著非常完整,且具科學性的教育模式。然而,我國雖然學習了俄羅斯先進的教學制度,但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教學標準,這導致了我國音樂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自身的素質差異性較大,難以對其進行整體化的知識講解。在義務教育中,音樂教育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還會受到一定的輕視,在授課時講授的教材也較為陳舊,難以讓學生提起學習的興趣。此外,我國各大音樂學校所招收的也都是擁有音樂基礎和豐富經驗的學生,難以在教學時提高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還有著較多可去借鑒他國的地方,將我國音樂教學之中的缺陷加以改正,從而實現更加科學的音樂教育理念。[3](三)向社會輸送實用性人才。在俄羅斯的音樂教育理念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所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具有超高實用性的人才,并將其轉化為對社會發展具有意義的人才。然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實用型人才非常緊缺,因此,音樂教育的實用性這一特點便需要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經過專業的理論培養后,中高等的音樂教育人員應增強對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使學生通過音樂教育能夠成為擁有較高專業素質與優秀品德的音樂人才,并讓這些人才去培養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學生,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創造出優異的音樂教學環境,為下一代的音樂教學提供更加優秀的土壤。[4]總之,對于我國音樂教育而言,俄羅斯的音樂藝術理念有著更為直接的推動性作用。但因兩國之間的文化有著較為懸殊的差距,使得俄羅斯的部分音樂教育方式并不適合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因此,我國的音樂教育應在借鑒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選擇更加符合我國音樂發展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滿足于我國音樂藝術領域的需求,為我國音樂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參考文獻
[1]禹自顓.簡析多元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藝術評鑒,2018(01):116-118.
[2]朱紹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節奏訓練的三種體系探究[J].藝術評鑒,2017(12):104-105,98.
[3]李麗娜.特殊音樂教育的國外經驗借鑒與三維結構體系建構[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6(06):143-146.
[4]劉穎.“三駕馬車”音樂教育體系與中國本土化的融合[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2):251-252.
作者:李逸軒 單位:渭南師范學院
- 上一篇:中國古典舞藝術特色與發展方向
- 下一篇:新時期供電電力營銷管理不足及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