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藝術創肌理表現探討
時間:2022-11-15 09:54:44
導語:油畫藝術創肌理表現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運用肌理表現來呈現出更為豐富多樣的視覺感受,甚至可以觸發人們的觸覺感官能力,讓藝術作品本身的風格特色有更強的感染力。具體的處理方法上,可以通過多種表現手法操作,讓平面與立體的肌理表現輔助畫作展現不同的特色。本文從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的肌理表現出發,讓大家更為清晰地掌握油畫藝術創作本身的肌理表現特色與技法,為創作提供更多的空間與參考。
關鍵詞:當代油畫;藝術創作;肌理表現
油畫有著長久的發展歷史與沉淀,其技術層面已經發展出了較為多樣化的表現技法。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會通過肌理表現來提升作品的質感與風格特點,同時也與時代審美特點相匹配,反映了時代潮流下的油畫創作風格特點。具體的操作中,需要了解油畫藝術創作的多方面肌理表現特點,由此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好地創新發展。
1油畫肌理的基本概念
油畫肌理主要指代油畫本身的紋理、質地與結構狀況,這主要與油畫使用材料以及表現技法有較大的關系。油畫的顏料本身在干燥之后會產生一定厚度的色層,從而有一定起伏波動感,由此產生肌理感受。具體的肌理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底材、筆法、調和劑上面。底材主要是通過亞麻布的專業處理形成一定紋理的底子狀況,有細膩與粗糙,甚至打磨平整后的布料面肌理狀況。筆法上主要與創作者本身使用的筆法工具與畫法特點有關。在筆上面,一般運用鬃毛配合一定畫法來表現,可以表現出色層多樣的厚度、起伏情況等。其三,調和劑本身可以分為乳液狀與油狀等。油狀本身有較為好的光澤度,而乳液更多的屬于亞光質感,表現的光澤度也更為含蓄。一般現代畫家非常關注肌理的呈現效果,通過肌理來表現一種風格與感受,讓優化本身有更強的視覺沖擊效果,甚至讓油畫本身有更強的觸感,更為立體等。甚至通過具體筆觸的表現,刀法的運用,畫布紋理的配合等來展現一種藝術創作的想法與語言,由此達到肌理藝術表現的價值。
2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的肌理表現形式
2.1平面形式。在油畫肌理表現中,最為常見的是平面表現形式,雖然油畫藝術創作越來越多樣化,但是其平面表現仍舊占據了較大的程度,屬于油畫肌理表現的主流,這種表現更加考驗畫家的內容表達能力,更加關注于顏色的運用與溝通設計等創作藝術效果。主要通過不同的色彩搭配運用與結構的組合來呈現一種油畫本身的視覺感受肌理效果。例如行業內近些年比較出名的人物畫藝術家冷軍,其作品的表現仍舊是集中在色彩的調配所制造出的人物逼真現實的立體感受,畫面質感細膩,有較為靈性的創作視覺感受,讓人在畫作前無法具體的去感受其筆觸痕跡,更多的像一幅高清照片在眼前。其油畫表現能力較強,技術高超,對于油畫特質有更為充分的了解,對優化肌理表現有較為純熟的掌握,能夠更好地結合畫法、調和劑與底材效果呈現出逼真的繪畫風格。2.2立體形式。油畫可以通過不均勻的涂抹方式來展現一種亮厚而暗薄的肌理表現手法,將作品本身受光的局部做加厚性的涂抹,再結合透明畫法做必要的配合。甚至隨著人們想法的多樣化,將油畫本身做了各種立體性的改良,通過刮刀、刷子等工具的配合讓油料呈現出更為立體而躍然于紙上的立體感受,讓感受到更有沖擊力的視覺感受。雖然是立體表現,但是也有厚薄融合使用,并不是一味的涂厚,而是依據重點與需要呈現突出的地方做局部的強化立體。在創作中,可以運用刷子做好大致色調的打底,而后運用刮刀清除暗部色層,由此來呈現出底部的畫布的本身紋理狀態。甚至由于紋理的特殊立體處理后,會在不同的光線下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有助于讓優化從視覺上升聯想到人的一種觸覺感受。在立體肌理表現中,會存在較多的創作者思想情感,需要能夠從肌理表現來達到一定程度的意境感受展現,讓肌理表現服務于創作所需。甚至通過立體的顏料線條表現出一種更為有觸感的油畫表層效果,或者將作品中花朵、水浪等都通過較為立體加厚的處理來表現肌理特別感。尤其是很多國外油畫作品表現中,近年來有更多網絡流行受熱捧的作品都充分利用了這種立體表現形式。甚至很多人會覺得這種油畫作品本身像制作奶油蛋糕一般的觸感,有很強的立體呈現效果,擺脫了以往單純的通過平面效果來創作逼真立體視覺感受的做法。
3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的肌理表現方法
油畫藝術創作中肌理的表現方法可以通過具體的操作來實現,要掌握技巧,了解不同畫法處理特點,由此來更為有效地反映作者自身的表現意圖。在肌理表現中會因為畫布本身的紋理、顏料與筆觸而造成不同效果的呈現,因此要做好每個環節與因素的調整把控。一般肌理表現手法集中在流淌法、物理化學法、印染法、描繪法、拼貼法以及其綜合處理手段。其中描繪法主要是通過筆觸的處理來讓作品產生直接的肌理效果呈現;印染法主要是在非平滑的物體上運用顏料繪制涂抹,而后在將這個有顏料的物體印染在畫布上,由此來呈現一定效果。甚至可以通過物體所具有的獨特紋理來呈現出印染的個性化效果,由此保證肌理的獨特新穎。流淌法主要是運用顏料本身所具有的液態狀態,通過松節油做進一步的稀釋后涂抹到畫布,而后依據顏料本身的流動性來自然的流淌出一定形狀,甚至形成自然的厚薄差異,由此來保證呈現的紋理效果獨特。滴灑法主要是通過刷子或者噴筆等工具來讓稀釋后的顏料灑在畫布上,從而呈現出較為獨特的效果。拼貼法主要是通過碎布、圖片等來隨意的依據自身的想法做拼接,由此來呈現出一定畫面效果。物理化學法主要在礬與鹽來運用到畫布上呈現出一定肌理效果。綜合材料法則是運用相對混合性的顏料做肌理的呈現,同時要通過刮刀、畫筆等做顏料的運用繪制,由此達到肌理的裝飾效果,讓肌理呈現出更為立體的視覺效果,還可以在顏料中混入泥土、沙子等材料,具體的運用可以依據個人的想象發揮來制作。
4油畫肌理呈現的審美趣味
油畫肌理不僅僅可以幫助作品本身實現一定的視覺效果,同時運用立體或則獨特的肌理呈現方式,可以有效的展現其觸感效果。因為色彩、線條的變化與新穎化表現手法,由此來更好的展現想象中藝術感受。油畫肌理本身可以通過視覺感受來表現作品本身的藝術感染力,可以展現繪畫技法與作品情感,由此是通過肌理來給予人們更大的感官刺激,讓作品本身的意蘊更為深刻、豐富。在當代油畫創作中,肌理的表現較為廣泛,同時隨著人們的想象力擴展而不斷豐富,是人們審美趣味不斷提升與擴展的表現。為了讓作品本身有更強的震撼效果,不僅要注重繪畫中的構圖、顏色的運用,肌理的呈現也是讓作品呈現出更多的感官體驗,有助于作品更為濃烈的情感凸顯。在畫面高點、肌理凹凸處理,筆觸韻律感等,都可以有效的讓畫面更為刺激豐富感,有更好的視覺效果。總體來說肌理的表現仍舊來源于自然與生活,因此,要保證肌理表現的靈性,不能盲目求肌理的特別而無視藝術表現的需求。肌理的表現需要與所表達的內容統一,要讓肌理表現與作品主題統一化,讓肌理表現服務于作品主題。藝術創作不斷的創新,肌理表現也需要匹配進行的推出新特色,甚至可以高于繪畫局限。肌理的表現方式多樣,呈現的效果較為豐富,吻合主題的技法更為有價值,讓油畫內涵逐步呈現多樣化。肌理的表現要有一定的規律性,避免過于混亂無序而無法表達主題內容。在肌理的表現上,模仿自然是一種創作用之不竭的方法。當然,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與自然,同時要做一定的提煉與拔高,讓其更好地符合創作本身的獨特性,進行一定肌理呈現的變異,讓紋理有一種熟悉感,但是又有一點新穎的感官效果,這樣的藝術創作會更為有趣。可以將肌理不同的自然生活呈現方式與差異性的表現內容組合,這樣的差異性配合也可以答案到視覺的新穎沖擊感,由此來影響觀看者的內心觸動感。油畫創作者可以多觀察生活與自然,從中尋找更多的肌理呈現效果,而后合理組合或者精煉抽離部分的運用在創作畫作中,無論是堅硬、平滑、柔軟、粗糙的肌理表現,合理組合運用,都可以呈現出作品本身的一種風格特色。肌理的表現在不同時代有各自的特點,甚至在某些時代,肌理的特殊化表現甚至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離經叛道者,但是對于整個美術事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不同的肌理表現出現是藝術創作創新的展現,給予人們在油畫創作上的不同感受與不同想象空間,避免人們過于的沉浸在某個時代的刻板印象中,讓優化創作有更多的感受能力。油畫作品本身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從創作完成后,實質上它的價值就在于觀看者的感受能力,與觀看者的個人經驗、情感、認知水平有密切的關聯性,不同的人看到或者聯想到的感受是不同的。而肌理表現則是很大程度上服務于這種感受的激發,讓人們對作品本身有更多的想象與體驗。油畫創作在肌理表現上可以有更多更為開放的做法,尤其是當代畫作中,創作更為多樣化,不同的肌理表現百花齊放,人們可以在這個時代有更多的技法學習吸收,為油畫創作開辟更多的空間與想象。作為創作者,可以適宜地嘗試肌理表現的推陳出新,給予人們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時也需要多觀看同行的作品,從中找到差異性的表現手法。
5結束語
當代油畫創作中的肌理表現屬于作品本身不可回避的內容,不同的藝術作品所展現的平面、立體或者具體差異的肌理細節都會有一定的差異,同時更好的服務于不同的畫作主題特色,有助于整體風格的呈現。作為創作者而言,肌理表現的感受與靈感更多地源于生活與自然,從體驗中去尋找靈感是最為直接的辦法。將感受到的肌理特點轉移運用到不同的表現內容上,所呈現出的差異性、陌生化的感官感受可以有效地提升作品本身的魅力,給予人們新穎的感受力。
參考文獻
[1]唐丹妮.當代語境下的油畫肌理創作[J].藝海,2017(8):79-81.
[2]張寧.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的肌理表現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6(17):23.
[3]吳秉鑫.當代油畫的肌理特色研究[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6):151.
[4]鄒勇.淺談油畫表現形式中的語言因素[J].大眾文藝,2016(2):73.
[5]張蕾.淺析肌理在油畫作品的作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33):250,253.
作者:李軍偉 單位:榆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