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互動藝術創作研究
時間:2022-06-01 04:52:47
導語:公共空間互動藝術創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時代的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引入交互設計的思維方式,利用現代電子技術與數字媒介等手段建立觀眾與藝術品之間的“交流溝通”,注重人的參與感、體驗感,結合區域文化建設,使公共空間中的環境設計更有意義。
【關鍵詞】公共空間數字媒介參與感
一、城市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指在公共空間中用任意藝術媒介進行藝術創作,以建立當代文化溝通交流為目的,與社會公眾發生關系融合,秉承開放、交流的新思想,傳遞文化精神內涵。從空間與建筑實體的關系入手,可將城市分解為兩種空間:一種是室內空間,另一種則是建筑物外殼界面與周圍自然環境構成的“開敞空間”,即室外公共環境空間。對于公共空間藝術品的塑造,傳統藝術表現手法由于交流的“單項性”而無法滿足公共空間藝術對公眾參與性的要求。作為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公共空間的設計在現代城市居住空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藝術不僅可以用來美化環境,更能展現文化內涵。隨著智能互動理念的深入,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著公共藝術設計的概念,意在使公共空間設計更加注重與人的互動交流,貼近生活。因此,公共空間設計以區域中“人”的體驗為基礎,以適應場景的方式存在,傳播區域文化特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化概念,才能實現公共空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二、互動藝術
“互動”一詞最早出現在英文詞典中,即“interact”,意為互相交互、影響、感應,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情感對流,是人類生命本質的體現。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越來越廣泛,以信息技術為藝術媒介的“互動藝術”也逐漸興起。人對于藝術的體驗是活躍的,任何一件藝術作品中必定包含觀眾對它的感知以及對創作者創作思想的參悟。對于傳統藝術來說,藝術家通過對色彩、材質及空間等的認知進行藝術創作,并通過作品向受眾傳遞思想與情感,例如雕塑藝術、繪畫藝術等。這樣的藝術展現形式是由作品向觀眾的“單向”傳遞,創作形式及傳播方式單一,受眾對藝術品的解讀局限于視覺與聽覺。而互動藝術則是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體驗,使觀眾不僅通過視覺看、聽覺聽,還可以進行氣味、觸感等的感知,形成更加強烈的審美體驗。互動藝術也被稱為交互藝術,是一種特別的藝術展公共空間中的互動藝術創作韓淑君現形式,它以現代技術為媒介進行創作并使觀眾參與其中,建立藝術品與觀眾之間的雙向互動溝通。“被感知的藝術才是具有意義的”,人與藝術作品的良好互動有利于加深人對作品的理解以及對藝術家創作思想的感受。目前互動藝術做為一種藝術媒介已逐漸成為當下主流的創作方式,其互動性減少了人與藝術之間的隔閡,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既是欣賞者,也是藝術的創造者,或者說是互動藝術品中的一部分。
三、公共空間中的互動藝術實例
公共空間中藝術設計的本質是圍繞室外建筑空間環境展開的,作為環境最終的體驗者、享受者,人的需求與感受應當放在首位,因此引出“人景交互”的概念。“人景交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交互設計,是通過運用現代科技,融入新的藝術表現手法,打造出適合環境特點、能與人“交流互動”的環境空間設計;將人的體驗、人與環境的溝通作為設計根本,使環境的概念更加豐富,而不僅僅只具有觀賞價值;注重“人性的回歸”,通過結合人的“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等不同的心理感受,來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利用現代科技與數字媒介進行巧妙結合,使觀眾參與到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中來,成為藝術作品中的一部分。
(一)“MessagePillar”信息樹“MessagePillar”由東京Teamlab團隊創作,作品的主要交互方式是通過最新的AR“增強現實”的技術實現。從外觀上看,這件作品就是在廣場空曠處的一個毫不起眼的“柱子”,似乎與普通的照明路燈并無不同,但通過特定app,利用鏡頭觀察柱子時,會發現手機屏幕中的柱子周圍漂浮著許多發光的文字。而用戶則可在app中進行信息編輯,并拖移至信息樹上,該信息就會和之前的所有信息一起漂浮在柱子周圍,形成“信息樹”。參與者越多,“信息樹”中的信息愈加密集,信息的種類也就會越多。這件作品的概念是冗雜的信息化社會的一個縮影,作者希望通過這件作品,表達信息化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并結合增強現實的手段提升觀眾的參與體驗,增強藝術作品與人的互動。作品中所有文字都用不同的語言書寫著,也寓意著各國文化的交融與溝通。
(二)“盛開的花朵”該作品位于以色列首都亞路撒冷中心區域的廣場上,由一系列巨大的花朵組成,整件作品的目的除了為廣場提供路燈照明外,也是為單調的城市交通增添一點活躍的氛圍。耶路撒冷是一個極度干旱缺水的城市,植被的稀缺使得整座城市缺少生機。為解決這一問題,作者利用花朵的外形并結合遮陽的功能,創造了“盛開的花朵”這一景觀裝置。“花朵”的常態是收攏的,而當游客走過或是駐足在花朵下方時,花蕊處的感應裝置會探測到這一活動,從而使“花朵”綻放,當人離開一段時間后,花朵又會慢慢收攏。夜間,花蕊處會發出淡淡的光,成為廣場上方的光源。這件作品通過傳感器,達到一種景觀裝置與人的互動效果,增強實質的體驗感,體現出互動藝術創作的多元化,作品不僅僅是遮陽的亭子、路燈,同時也是一種理念的傳承。
(三)“發光的音樂秋千”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種類豐富,除具觀賞性之外,作品自身的娛樂性也是增強人與藝術互動的關鍵。加拿大團體設計了名為“發光音樂秋千”的作品。每個秋千內部都配有紅外線傳感器,用于及時感應秋千“動態”。秋千蕩起,預設音樂便會響起,當不同人以不同頻率蕩秋千時,不同音樂之間彼此交融,則會創作出與眾不同的音樂旋律。這件公共藝術作品不僅讓人感受到了音樂旋律的美妙,還使參與者能體驗集體音樂創作的快樂。團隊的設計初衷是希望為使用者打造一種公共空間歸屬感的娛樂設施,引導不同年齡、不同職業背景的人一起演奏。人的歸屬感是一種基本的心理需求,需要通過他人與群體的交往來實現的。而這件作品消除了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芥蒂,利用“協同創作”的方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打造和諧平等的社會氛圍,建立陌生人之間的交流互動。
四、結語
公共空間中的互動藝術以技術為媒介,建立與人之間的互動,改變傳統藝術創作的單項性傳播路徑,使藝術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建立人與藝術的雙向溝通渠道。藝術與技術的高度融合在某種程度上使公共藝術產生了質的飛躍:人不僅僅是欣賞藝術品的觀眾,同時也是藝術品的創作者,是藝術品創作的一部分。互動藝術所展現出的包容性降低了藝術與人之間的“隔閡”,成為更加貼近生活、融入生活的藝術。互動藝術豐富了公共空間中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使其不再僅僅局限于觀賞性、功能性,而是巧妙的將人的五感融入藝術創作中,增加藝術品的趣味性與互動性。沉浸式的體驗也加深了人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互動藝術的誕生使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參考文獻
鄒德慈2006《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城市規劃學刊》第5期。
張新宇、劉黎雯2010《公共空間藝術中的互動媒體藝術應用》,《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白雪竹、李顏妮2007《互動藝術創新思維》,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王妍、劉國華2009《現代科技與互動藝術關系探析》,《現代視聽》第8期。
作者:韓淑君 單位: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
- 上一篇:藝術深刻表現標志角度分析
- 下一篇:行政協議糾紛司法救濟機制完善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