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素養論文:談論教師專業素養應有之義
時間:2022-01-27 08:56:37
導語:教師素養論文:談論教師專業素養應有之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岳欣云董宏建
創造性智慧與傳統教學中所說的教育機智不完全相同,傳統教學中所說的教育機智多指在預定性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偶然和突發事件的能力,而創造性智慧則指教師創設、駕馭、引領生成性和不確定性課堂教學的能力。具有創造性智慧的教師能夠敏捷地應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豐富資源,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個體差異,傾聽學生有聲或無聲的言語,體驗學生的思想情感,捕捉并進一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也為他們的發現和想法感到由衷的驚訝和贊嘆。教師在對學生生成信息應對自如的同時也為自我生命的不斷超越感到幸福和自豪。創造性智慧是一種轉化理論、生成理論的能力。傳統教師發展觀將教師看作應用理論的操作者,而忽視了教師轉化理論、生成理論的能力。這實際上把教育學等同于自然科學,把人當作物,忽視了教育理論的獨特性和教育實踐的復雜性。“教育理論是軟科學……教育更像一幅農村景象,農場和建筑散布在廣大的空間中。教育知識很難形成堅實的、穩固的結構;它零散地分布在場景、問題、參與者和內容中。”[1]現代教育觀認為,教育實踐具有不可預測性和情境性,任何教育理論都難以直接應用到教育活動中,因此,教育理論不像自然科學理論那樣具有普適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理論不是一個固定的、現成拿來可用的東西,教師需要運用自己的創造性智慧對教育理論進行意義詮釋、選擇和建構,并創造性地轉化為教育實踐。無論多么美好的教育理論,如果沒有教師創造性智慧的參與,都不可能在教育實踐中很好地發揮作用。同時,富有創造性智慧的教師不僅能夠創造性地轉化教育理論,使其更好地指導教育實踐,而且也能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創造、生成教育理論,他們是教育理論形成最富有活力的來源之一。創造性智慧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意識和態度。沒有對教學深沉的熱愛,沒有不斷超越自我的動機,教師就會把教學當作一種外在任務來看待,而不會把教學看作事業和生命,就不會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活動中。而擁有創造性智慧的教師會有一種探索教育情境、完善教育活動的強烈意識和愿望,具有迎接挑戰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他們把教育事業看作自己生命的內在組成部分,具有獻身教育事業、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崇高動機。“第一,創造智慧不只是認識能力,而首先是一種生存態度。在我看來,有創造智慧的人,一定是有勇氣的人,他要敢于面對現實、面對問題,在問題和現實的矛盾面前有強烈的迎戰沖動,他要敢于抓機遇,最重要的要敢于面對自己,不斷地追求對自己的超越。問題、挑戰、現實中的矛盾和機遇,都是智慧的磨刀石。第二,要有博大的愛心?!禄A教育’要做到底并做出成績來,需要我們的教師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事業、愛自己的祖國和民族,乃至愛人類。沒有這些愛,就沒有教育者深沉的內在動力。”
創造性智慧對教師發展的意義
創造性智慧的形成對教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創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師擺脫生命的工具狀態、激發教師發展的內在動機、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因此,創造性智慧的形成是技能熟練型教師向創造型教師轉化的標志。
(一)創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師擺脫生命的工具狀態
創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師擺脫生命的工具狀態。傳統教育觀把教師作為知識傳遞的工具,忽視了教學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教師像一個枯竭的“物”體驗著單調而重復的教學生活,絲毫感受不到自我的生命脈搏和精神成長。而創造性智慧使教師的外在工具價值和內在發展價值得到統一,創造性的教學既關注學生的個體性與獨特性,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也使教師不斷體驗到“我”的生存意義與價值,在創造中不斷獲得自我實現;創造性智慧使教師作為一個積極承擔自身力量和豐富內心世界的人,而不是作為依賴他人操作模式的工具體驗著教學生活,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獨立思考、自主創造,精神生命不斷生長、自我價值不斷實現。
(二)創造性智慧有利于激發教師發展的內在動機
正是因為創造性智慧使教師擺脫了生命的工具狀態,不斷在教學工作中獲得自我實現,因此,創造性智慧最有利于激發教師發展的內在動機。馬斯洛(A.H.Maslow)提出人生“高峰體驗”的論斷,即在情緒、情感體驗上,個人感受到令自身心醉神迷的快樂,體驗到人生最高的幸福;在認知上,個人獲得對宇宙萬物的存在性認知,領悟到事物的存在性價值;在人格特征上,個人表現出許多與自我實現者相吻合、相重疊的人格特征,獲得其最高程度的認同感。因此高峰體驗既是個體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又是其“自我實現的短暫時刻”。[3]創造的時刻往往是教師獲得高峰體驗、實現自我的時刻。具有創造性智慧的教師往往迷戀課堂,迷戀學生的成長,他們在給學生上課的過程中感受到師生思維火花碰撞、師生生命成長的極大幸福。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教學中,感受到一種奇妙、著迷、忘我并與教學、學生融為一體的美好感覺。因此,創造性智慧的形成會使教師更加熱愛自己的事業,并把自己的事業與生命成長融為一體,從而生成強烈的內在動機,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和專業發展,這與外在驅動型的教師發展路徑是截然不同的。
(三)創造性智慧有利于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創造性智慧有利于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個性化教學特點,也是影響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力量。教學風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既與教師的知識基礎及學術修養有關,更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探索、不斷創造的結果。因此,創造性智慧是激勵教師生成自身教學風格創造性智慧:教師專業素養應有之義-54-的重要推動力量。擁有創造性智慧的教師不滿足于日復一日的單調教學,而會不斷研究教材、學生與教學的特點,在不斷思考與創造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并使其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教學風格的形成是教師個性化教學藝術形成的標志,表明教師已從機械模仿他人走向根據自身個性特色創造出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獨特的教學風格不僅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美的享受,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完美展現。“教師的創造性智慧使他的工作進入到科學和藝術結合的境界,充分展現出個性的獨特風格。教育對于他而言,不僅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享受?!盵4]
教師創造性智慧在教學中的體現
教師創造性智慧在教學中的體現主要包括創造性地重組和理解教材,設計彈性化教學方案,捕捉、重組課堂教學信息等。
(一)創造性地重組和理解教材
教師創造性智慧在教學中的體現之一就是能夠創造性地重組和理解教材。教材的內容編排受到教育專家兒童觀、學科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影響。盡管教材在某種程度上考慮到不同年齡學生發展的心理特點,但由于它被不同的教師用來教育各具特性的學生,因此,教師對教材的創造性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擁有創造性智慧的教師會把教材和教科書當作資源和工具,利用它們為師生的生命成長服務,而不是將教授教材知識作為目的。他們會深刻理解并創造性地開發教材。他們在對教材內容融會貫通、把握學科的價值定位和學科精髓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生的具體特點,或把教材內容重新組織成邏輯鏈,或靈活選擇、運用更能體現學科價值的知識內容,或用獨特的視角、深邃的眼光重新詮釋教材內容的意義,進而實現教材邏輯性與學生心理性的結合與統一。
(二)創造性地設計彈性化教學方案
傳統教學觀關注精確細致的教學方案,并以此作為考察教師教學態度和教學能力的標準。但詳盡精確的教學方案在限制課堂教學生成性的同時,也壓抑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具有創造性智慧的教師會在透徹理解教材和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參考已有的教學設計并運用自己的獨立思想,創造性地設計出具有開放性和彈性的教學方案。這種教學方案只勾勒出教學的主要步驟和方法,仍有較多空白以便為教學的生成留下空間。彈性化教學方案具有引發學生多種思考和探索的可能,允許教師關注與自己教學方案不一致但很有價值的回答,并根據這些回答生成新的教學方案?!耙粋€真正關注人的發展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是認知的)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會促使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和對及時反饋提出要求?!?/p>
(三)捕捉、重組課堂教學信息,生成課堂教學
在傳統教學中,技術熟練型教師只要準備好教案,依照教案按部就班地實施就萬事大吉了。許多教師多少年來都一直用著一成不變的教案,早已沒有了上課的激情和自我發展的動力。對擁有創造性智慧的教師來說,教學是活生生的,每一堂課都是不同的。他們會給予學生探究的空間,并把學生的探究當成生成課堂教學的資源。他們會敏感地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表現,并恰當地點撥和應對學生的想法,根據學生生成的資源進行梳理、提煉,重新生成課堂教學過程?!俺跞谓處煂τ诮虒W的實質性展開和兒童發言含義的理解幾乎朦朦朧朧,而創造性的資深教師對于課堂的氛圍與兒童的動作及話語的變化極其敏感。初任教師眼中的教學集中于信息的傳遞與處理過程,而創造性教師眼里的教學被視為像生物那樣的活生生的過程,是全身心參與并時刻處于變化狀態的結構?!?/p>
教師如何形成創造性智慧
教師要想形成創造性智慧,就必須轉變學生觀和教育觀,把人的培養而不是知識傳遞當作教育目標,把學生看作具體個人;以研究的意識和心態對待教學,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創造和反思;培養職業自我意識。
(一)轉變學生觀和教育觀
創造性智慧的形成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學生觀和教育觀,把人的培養而不是知識傳遞當作教育目標,把學生看作具體個人。預定式教學忽視了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把學生當作沒有差別的物來看待,不管針對什么樣的學生,其教學方式、內容和進程都是一樣的,教師只需要熟練教學流程就行,根本不需要創造性智慧。教師只有轉變這種教育觀和學生觀,認識到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把學生作為具體個人看待,認識到每個具體的學生都有著特別的生活經歷,生存于具體的情境中,經歷著不同的生活,有著對世界意義的獨特理解,才會以開放而不是封閉的眼光認識課堂教學,才會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而不僅僅是教學的對象來看待。只有這樣,教師才會關注、傾聽和研究學生,對學生的思維過程和狀態具有敏感性,不僅關注學生的答案,而且思考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答案,這種答案與教師的預期哪些一致、哪些不一致,反映了兒童生活經驗和心理的什么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捕捉、重組教學信息,生成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永遠鮮活靈動、富有生氣?!敖處熑舭讶说呐囵B而不是知識的傳遞,看作是教育的終極目標,那么,他的工作就會不斷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發出挑戰,成為推動他學習、思考、探索、創造的不息能力,給他的生命增添發現、成功和歡樂,自己的生命和才能在為事業奉獻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更新和發展?!盵7]因此,只有基于把學生作為具體個人的、開放的課堂,教學才會充滿生氣和激情,才會對教師的人格、智力、應對策略提出挑戰,也才能夠形成教師的創造性智慧。
(二)以研究的意識和心態對待教學
創造性智慧的形成還需要教師以研究的意識和心態對待教學,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創造和反思。傳統教學將教師作為教學模式的執行者而不是研究者,使本應該充滿新鮮活力和智慧挑戰的課堂成為一成不變的教學車間,從而大大減少了涌現新的問題的可能性,減少了教師探索創造的空間,也無法形成教師的創造性智慧。新課程改革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教師不能再依賴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操作模式,而需要以研究的意識和心態對待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對教育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問題進行反思和探索,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并在教學中不斷探索、驗證和修改;不再只是做一個被動的教育理論的執行者和消費者,而應是一個教育理論的反思者、探究者和創造者。教師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思考、研究、作出判斷的過程。以研究的意識對待教學能使教師保持開放的頭腦和寬容的心態,而不是自閉于僵化的教學模式或固有的教學答案。教師以一種與學生共同發現真知的態度來對待教學,從而使教學不再是一個目的和旅程都預定的、一成不變的過程,而是充滿著驚喜和意外收獲的探險活動,這既是一個激發教師創造性智慧的過程,也是形成教師創造性智慧的過程。
(三)具有職業自我意識
創造性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師具有職業自我意識。教師的職業自我意識是指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我意識,教師的職業自我意識使教師在職業生活中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生命發展方向,不斷追求創造和自我超越,并在自我實現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教師的職業自我意識越強,就越能意識到自我的獨特性,越具有參與自己發展的能力和塑造自我的能力,并以創造的方式來對待工作。相反,教師的職業自我意識越弱,就越缺乏自由,只能以被動適應而不是積極創造的方式來對待工作和生活。自我感實際上擴展了個體對生活的控制范圍及對生活的控制力量。因此,具有職業自我意識的教師,會以創造而不是被動適應的態度對待教育活動,對所有的教育理論、教育模式都不會盲目接受,而是經過積極思考將其內化為獨立創造的積淀,使教育活動因為“我”的參與而具有獨特的魅力、綻放出獨特的光彩。因此,職業自我意識有利于形成教師的創造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