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設計必經之路

時間:2022-08-21 03:51:13

導語:中國藝術設計必經之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藝術設計必經之路

全球化已經是無可逆轉的發展趨勢,經濟的全球化和生存的數字化使整個地球在信息技術、高速的物流及交通手段下縮小為“村落”的尺度,科技的高速發展再次顛覆了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所謂全球化,就是指人類的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個層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狀態,走向世界范圍同步化和一體化的過程。全球化的現象,是人類社會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①

一、阿修羅之輪

在古印度的傳說中,阿修羅(Asura)是最具爭議的一類神,阿修羅神均脾氣暴躁、勇猛好斗,他/她手持的阿修羅之輪可以向兩個方向轉動,當輪子順時針轉動時,他們會利用自己的神力造福人間,平息戰火;當輪子反向轉動時,則會引發戰爭,帶來災難。當今的全球化如同阿修羅之輪,在其開始之初,全球化預示著人類物質生活的極度豐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特別是對于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帶來的高新技術及先進文明促進了本國的經濟發展增速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具有明顯的正面效應;但繼而阿修羅之輪開始了其反向的轉動,全球化帶來的“現代性斷裂”猶如地震一般,震波所到之處,一切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土崩瓦解。傳統的熟人社會開始轉變為陌生人社會,以金錢為紐帶和核心的抽象制度使整個社會充滿一種普遍的浮躁,人們開始處于“脫域”的狀態,均質化和僵硬化成了時代的特征。全球化一方面催生了消費社會的成熟,消費社會刺激并鼓勵人們去消耗毫無意義的東西,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引發環境危機;另一方面,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趨同”現象,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逐漸缺失,多樣性的缺失導致了文化生態危機。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發展中國家,全球化帶來的影響和陣痛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深有體會的,大量裹挾著價值觀念和外來文化的商品充斥著日常生活,與以往生活方式與文化傳統的斷裂讓人從內心深處感到失落,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缺失只能使人感嘆“我們像灰塵一樣被趕向大地”。

二、全球化對中國藝術設計專業的影響

藝術設計專業是中國特有的一個專業,專業名稱經歷了從最早的工藝美術轉為藝術設計,在今年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隨著藝術學學科門類的設計,藝術設計由原來的二級學科成為了一級學科。全球化對中國藝術設計的影響同樣是雙面的,先進技術手段的傳播給設計師們創造新形式和新結構創造了條件,新的美學形象和審美取向給了設計師們新的靈感,但是以“現代化”為標桿的單一價值取向,也導致了千城一面、地域特色消失的負面效應。走在中國城市的新建部分總會讓人產生時空錯亂的感覺,北京和紐約一樣,上海和東京一樣,城市意向是模糊沒有明確指向的。各城市中的建筑單體也是千篇一律,特別是高層建筑,筆者就曾經在重慶和無錫兩地都發現了對后現代建筑師格雷夫斯的代表作波特蘭大廈的翻版,這兩個城市,一個在西一個在東,一個是直轄市一個是二線城市,不管是城市的所在區域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還是城市級別與規模都是差異極大的,竟然翻版了同一座美國建筑,這樣的設計對建筑與文脈傳承、建筑與環境對話是完全沒有考慮的。同樣的,在現代化的商業操作模式與設計市場的不良發展下,室內設計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設計師在面對著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過程的分裂、設計單位追求利潤最大化、設計周期又不斷縮減等諸多問題,設計最先解決的并不是本源的問題,即關注使用者的功能和精神兩方面的需求,而是如何快速地拿出一套漂亮的圖紙,可能通過CAD軟件中幾個模塊的快速拼裝就能夠完成與解決,設計不再是設計本身,而成為了一種手段。由此導致的“文化趨同”更進一步的加劇了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心缺失,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市場、業主都要求營造出“歐式”“洋氣”“西化”諸如此類的環境,又有部分設計師在利益的驅使下主動的迎合這種需求,創造出了很多本土文化缺席的人工環境。

三、中國的藝術設計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可持續發展,顧名思義,是指人類社會能夠健康延續,既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其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從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目標來看,關乎著人們生存和生活環境塑造的環境藝術設計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1.藝術設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藝術設計與人類的營造活動密切相關,而且涉及的大多數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較大,以我國的建筑行業為例,1978年以來,建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建筑業產值增長了20多倍,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8%增加到了7.0%,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②因此,在種種宏觀或微觀的環境藝術設計活動中,對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方式是影響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向生態文明轉型的全新時代過程,國家的政策導向也正引導著各行業的發展向可持續之路邁進,與藝術設計關系最為緊密地房地產業當然也不能避免,2002年5月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了《商品住宅一次裝修到位的實施細則》和《商品住宅裝修一次到位材料、部品技術要點》,這兩條規定的出臺一方面意味著毛坯房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也意味著建筑室內的一體化設計將成為住宅設計的主流方向,全裝修住宅可以避免二次裝修帶來的多余的能源、物資及經濟的損耗,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是可持續藝術設計的體現,從國家政策法規的導向可以推測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是中國藝術設計的必由之路。

2.藝術設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有利于強化“境教”功能,人力資源的內涵式發展。可持續發展本身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廣泛的新型發展模式,可持續理論的提出意味著幾個基本觀念的轉變,首先是以經濟增長了到以社會全面發展為宗旨的轉變,經濟發展的中心是“物”,社會發展的中心是“人”;其次是從以發展的“客體”為中心到以發展的“主體”為中心的轉變,可持續發展是一種以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為中心的發展觀,是面向人類追求真善美統一境界的發展觀;再次是從開發自然資源為主到開發人的資源為主的轉變,羅馬俱樂部博特金等人在《學無止境》的報告中曾指出,面臨自然資源的逐漸枯竭,人們應當看到“人類依然擁有沒有束縛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道德能力等資源,這些資源可以被動員來幫助人類擺脫他的困境”。因此,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人力資源的內涵式發展,其最終的目標是放在“開發人們潛在的、處在心靈最深處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上面,以便使事態的發展最終能得到控制”。俗語有云:“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美好的生活環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起到教育的目的,中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過“美育救國”的思想,他所說的“美育”包含了現今所說的美術與設計兩個方面,希望通過實用藝術在社會美育和美術教育中的作用,從而從物質和精神上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藉以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而環境藝術設計擔負著塑造美好人居環境的重要責任,是實現“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重要手段。利希滕伯爾認為“人的素質都相同,只是環境產生差異而已”,沙利寧曾說過:“讓我看看你們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博拉爾特在評論哈夫勒的作品時,提出“哪種藝術好?是你要買票和花時間去大城市中的大博物館里看到的巨幅繪畫,還是每時每刻你都可以觸摸和擺弄的盤子、杯子、茶托和器皿?”所謂“潤物細無聲”,日常生活環境的美化才能真正地開啟人們的智慧與心靈,實現對人內在能力的開發。

3.藝術設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也是對抗“文化趨同”現象的有力手段。正如前文所述,全球化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地域文化缺失,破壞了各地區原有的文化生態,引發了諸如千城一面等現象,特別是對于既具有悠久歷史與獨特文化,又經歷著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這樣的問題尤其突出。各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建筑實踐中,根據本地區的自然因素、風俗習慣等塑造了風格各異的傳統建筑類型,并且創造了許多極具智慧的適應性技術。傳統建筑中的低技術都有著實用性強,造價低,能耗低等特點,雖然在體量較大、功能更為復雜的現代建筑中并不能完全適用,但是可以對其進行改良后再次應用。最重要的是傳統建筑背后所蘊含的樸素生態觀念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以及傳統建筑空間、材料、結構給本地區人們帶來的集體記憶。所謂的文化是人類生活方式的總和,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作為容納了人類主要活動空間的建筑,無疑留下了本地區特有文化的烙印。對地域文化、文化生態的保護是當今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議題之一,從20世紀60年代的意大利新理性主義運動到后期的新地域主義都體現了一種對地方文脈和都市生活現狀的關注與研究,只是在當今這個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時期,對地方文脈和文化的強調融合,改進了環境生態觀念提供了前提。在國內外的諸多建筑實踐中不乏這類優秀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例如伊斯坦布爾的魚市場改造,伊斯坦布爾的貝西克塔斯區是城郊結合部,擁有濃厚的鄉村氣氛。貝西克塔斯魚市場位于一個三角形的地方,在市區重建進程中,需要對其進行改造。這是一個標志性場所,許多當地人和游客每天來此買新鮮的魚。設計解決方案是為了維持其標志性街道的存在,同時還重申它的親切感覺。GAD(globalarchitecturaldevelopment)設計了一個三角形混凝土外殼,在街道上以一個大開口覆蓋整個地區。具體的外殼提供了一個無柱的內部空間,優化項目的方案需要。通過新的設計注入現代和務實的解決辦法,魚市場的歷史得以保護。設計師通過現代的材料、工程技術及造型語言完美地解決了功能與建筑環境之間的各種關系,雖然只是對魚市場的改造,但卻保留了本地區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日常生活空間之一。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藝術設計必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是,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整體方法,它意味著對藝術設計作品可持續性的評判將變得更為多元化和多樣化,不管是生態倫理觀念還是生活方式的改進,不管是采用高技術還是低技術,只要最終的設計作品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不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都可以稱之為可持續的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