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革中大學語文論文

時間:2022-08-30 04:32:38

導語:教學改革中大學語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改革中大學語文論文

一、激發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國文化巨人郭沫若說得好“,興趣出勤奮,勤奮出人才。”但由于大學語文是一門公共課,學生對于這門課不太重視,學習興趣不高,很多學生學學語文是抱著及格的態度。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首先要使學生轉換思想觀念,轉變學習態度,要使學生對大學語文產生興趣,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然后使學生對大學語文產生情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愿學”;最后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學習能力,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能學”。真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學語文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教材中涉及的古今中外名篇都是為學生精心準備的語言文字的精神文化食糧,大學語文的課程實踐,就是要把人類優秀的人文素質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學生生命意識中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托,以身為范,以德為師,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在課堂上要善于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真摯情感打動學生,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情感交流影響著學生學學語文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加情感投入,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領悟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使學生主動地和課文中的人物、情景相交融,進而認識自身,了解社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感悟中提高學學語文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葉圣陶先生談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學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故應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重要使命。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該當好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向導,因為最優美的真理和最強大的思想力量在年輕而風華正茂的學生們那里,青春才是一切原創思想和創造激情的來源。因此,最后學生能做老師的向導,才是《大學語文》完成了它的最高使命。大學語文教材文章篇目較多,由于課時有限,教師要選講一些優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其他的篇目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課堂上要講的文章,教師應提前布置預習,并要求學生寫好閱讀感受。課堂上教師在講解文章之前可以讓學生交流一下自己的閱讀感受。學生可以自由自在、海闊天空地談感受。學生談完閱讀感受后,教師可以做一下簡單的點評,以教師的期待、欣賞和鼓勵去激勵學生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地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提高他們寫閱讀感受的積極性,也可讓同學之間互相點評。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讀名作名著時重視第一閱讀感受、第一印象,這往往是學生進入文字文學奧妙世界的最關鍵的門徑,也是學生獲得精神啟迪最直接的方式。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講解教學內容的其中一點,例如文章作者介紹,可以引導學生課后上網查閱作者生平及創作情況,鍛煉學生用現代技術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上課時再讓學生來講解作者的有關知識,然后教師可根據情況做適當的補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遇到的情況是剛開始幾節課的時候,很多同學都處于沉默狀態,這時教師需要一些耐性,鼓勵一些勇于大膽發言的學生起帶頭作用,其他同學慢慢就被帶動起來了。最后學生如果能在課堂上爭相發言,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還是行之有效的,能夠積極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鉆研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采用問題討論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每事問》中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有每事問。”近代美國科學哲學家K.P.波普爾說:“科學的第一個特征就是始于問題。”愛因斯坦說:“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胡適先生曾給莘莘學子推薦的“三種防身的藥方”的第一個藥方就是“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學生求知往往經歷無知—有知—懷疑—創新和朦朧—清晰—朦朧—再清晰的過程。大學語文應當讓學生繼承宋以來的“疑古”傳統,即使對文學精品,也從多角度去認識它,將學術界對它的肯定與否定的不同意見都告訴學生,啟發學生作求同、求異多種思維,少一點迷信,對大作家、大名作不迷信了,看問題就更全面了,就敢于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問題,敢于創新了。學生學語文的時間長,培養出這種思維品格,對日后他們在自身學科領域中培育開拓創新意識很有好處。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課堂上很被動,基本上都在聽老師講,很多學生很少在課堂上提問問題和參與討論問題,從而影響他們創新能力的提高。為更好地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教師可采用問題討論教學法,引導學生積極地提問問題和討論問題。課堂上的提問能刺激學生的思考,吸引學生的注意,強化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課文之前,教師可首先提出文章的焦點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聽課,邊聽邊思考。每篇文章講完之后,把思考和討論題布置給學生,讓他們分組討論,最后由小組代表在全班發言。在學生分組討論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各抒己見,每個人都要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意見相左不要緊,學生之間可以展開激烈的爭論。教師在學生討論時,要注意巡視、觀察,根據各組討論情況,隨時加以指導,教師還可以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對于沒有加入討論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督促他們積極發言。最后由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進行點評,要善于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與靈感。由于學生的觀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識水平、個人經歷的差異,對問題的看法、感悟的程度肯定會有許多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萬萬不可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看法、想法,必須尊重學生。問題的答案是開放性的,可以不是唯一的,培養學生從多角度、立體式思考問題的能力。課堂上學生分組討論可以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能得到表現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教師要真正引導學生改變被動學習的習慣,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能真正融入到課堂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學生就會提出許多問題并自己討論解決。教師應更新觀念,轉變教學思想,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地從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克服主觀和客觀的一切困難,就會引導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探索者,就一定能夠培養出基礎實、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作者:李松芬單位:山東工商學院社會科學教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