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語文改革與創新

時間:2022-08-23 08:23:29

導語:論大學語文改革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大學語文改革與創新

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在這個信息無阻、國際化多元交流的時代,正確價值觀、世界觀的確立對于初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而大學語文是在校大學生加強人文修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為此,近年來公共大學語文課的改革創新得到高校大學語文教師的重視,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李小瓊的《中國大學語文教材選文問題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05-01);張妍的《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研究》(揚州大學學報,2009-01-05);秦朝暉的《論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和內容構建》(教育研究,2012-11-15);張福貴的《大學語文教育的學科定位與功能特性》(中國大學教育,2014-01-15),等等.多數大學語文教師對大學語文教學選篇、教學方法、教學精神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成效.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提出:“研究制定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啟動實施國家和省級試點,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轉型.”地方本科高校“以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公共服務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的”.在本科學校轉型的大背景下,公共大學語文課不僅要注重大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也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為此,對本科院校大學語文的改革與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應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貫穿在大學語文的整體課程教學中,融現代教育理念與中華文化于一體.

1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

傳統的大學語文課教學內容包括文學作品欣賞和應用文體寫作兩部分.新時期的大學語文既是在校大學生加強人文修養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培養大學生語文技能的有效手段.因此,大學語文課程的內容應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

1.1普通話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現代漢語的七大方言與普通話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人們在交流過程中,要達到認識上的共識就必須學會說講普通話.運用語言進行社會交際和信息傳遞,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生存能力和社會能力.面對新時代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人際交往、自我表現的關鍵.普通話是交際語言的基礎,運用普通話與人交流,會使交流對象聽得明白,聽得清楚.

1.2實用口語表達

在交際過程中不僅表達要清楚、準確,而且還要使交際的語言愉悅共賞.在校大學生應該在掌握普通話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演講等口語形式學會運用口語表達技巧,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也就是在口語交際過程中,做到有停有連、有升有降、有重有輕、有快有慢,使語言具有節奏感和音樂美.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有不同的交流目的、交流對象和交流語體.在各種交際語境中應學會充分運用語言技巧,做到被人接納、受人歡迎、輕松自如、游刃有余,最終實現交際的目的.

1.3漢字書寫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世界生命力最強、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漢字經歷3000多年的歷史演變,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法定文字,漢字本身不僅包含豐富的文化,以漢字為載體形成了書法、篆刻、回文詩等文學藝術形式.漢字是我們交流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承的媒介.但是由于網絡信息的發達,人們在敲打鍵盤的同時,卻忽視了漢字的掌握和使用,出現誤解字意、提筆忘字、錯字連篇、潦草難認等現象.大學語文課要強化大學生的漢字書寫,提升大學生正確書寫漢字的意識和規范水平,使書寫的漢字規范、美觀、流暢.

1.4常用文體寫作

具有良好的口才,必須要有“心才”,“心才”就是寫作能力.寫作不僅能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任何科學的發明與創造,都必須借助于語言來記錄、推廣和應用,達到知識上的共享.在這個信息媒介發達的時代,小到一封電子郵件,大到一次會議演講;小到平日的書信往來,大到公司企業的公文寫作,都需要用語準確、表達流暢、條理清晰的寫作能力.常見應用文寫作一直是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內容之一,依據不同文體的講授和練習,來培養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1.5文學欣賞

在信息交流更替頻率越來越快的今天,讀書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然而,真正好的營養、優秀的文化必須要深入到經典文本的閱讀中才能獲得,而不是來自于唾手可得的快消文本.學生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閱讀和賞析,能夠形成健康的審美心態、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在閱讀中觀察生活、體驗人生、感悟生命、提升境界.文學欣賞是歷來大學語文課的重要內容,注重教授文學經典作品的鑒賞方法和批評方法.通過對古今中外的文學、文章的解讀,使大學生感受到文字之美、文章之美、文學之美、文化之美,培養大學生的鑒賞能力.轉型的本科院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對傳統的大學語文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在保留原有的教學內容基礎上,應增設大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

2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一切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這也是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原則.大學語文秉承為社會輸送具有人文素養高的技能性人才,更好地完成大學語文的教學任務,達到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應依據大學語文繁雜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既要講授理論,又要進行學生能力的訓練,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做到理論講授和實踐訓練相結合.

2.1教學方法多樣化

針對大學語文的五個方面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2.1.1制作教學課件

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改善教學手段,開發制作大學語文CAI課件.教學以課件為載體,教師講授與學生訓練相結合,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無論是普通話、口語表達的講解,還是漢字、常用文體寫作的講授,以及古今中外名篇的欣賞,課件的制作都應具備實用性、觀賞性、互動性和可操作性.

2.1.2利用網絡整合相關資源

將有關大學語文教學資源傳到網上,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地去學習.也可以利用與大學語文內容相關的網絡視聽資源、文字資源,有效地擴大大學語文的教學容量,體現大學語文既有看、有聽、有讀的立體性,又有思、有賞、有得的教育性,拓展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

2.1.3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大學語文課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所以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是實踐教學,也就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技能練習.學習語言文字的最終目的是應用,這就需要教師結合理論知識制定課上課下的訓練內容.比如進行作品情景模擬,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認識,讓他們切身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再如舉行課堂辯論或演講,有助于學生感受學以致用的快樂.

2.2訓練方法系統化

一種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來完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不例外,不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訓練態度、鍥而不舍的訓練精神,更需要科學的、有效的、系統的訓練方法.

2.2.1建立科學的訓練體系

大學語文每一項內容看上去是單一的,其實五個方面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托的.普通話是口語表達的基礎,漢字是寫作的基礎;口語表達是有聲語言的運用,寫作是文字語的運用,文字語和聲音語相輔相成;文學作品是口語表達、寫作學習和借鑒的范本.在訓練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把五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當然這種綜合性的訓練方式還需要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摸索和總結,所以需制定科學的、系統的、有效的訓練體系,使訓練內容節節相連、環環相扣,學生的能力循序漸進、步步提升.

2.2.2建立個性的培養方案

大學新生的地域性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性,決定大學生不同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決定大學語文的講授技巧和訓練方法.大學語文的第一節課應以筆試和口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查,了解學生的普通話、口語表達、漢字書寫、寫作的水平.依據學生語文基礎的不同性和訓練過程的差異性,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采取針對性的訓練措施和方法,使每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2.2.3建立系統的訓練模式

在課堂上大學語文教師根據學生語文能力的調查結果,具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講述和實踐指導.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課下訓練情況,并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有關語文技能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知識、運用知識、提升技能.以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為載體建立“學生主體性”的訓練模式.以學院、社團、班級為載體建立“學生個體性”的訓練模式.

2.2.4建立可行的監控體系

課外的訓練方法多樣化,雖然能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卻缺乏質量標準和監控體系.因此,應建立科學的質量監控體系,以起到監督和促進作用.可以以學院為單位、以學生為主體、以參與為手段,建立規范的非行政督導系統,對訓練過程、結果進行檢查、考核,了解學生的訓練情況.

2.2.5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

不僅要監督學生的訓練情況,還要檢測學生的訓練成績,對學生的訓練結果以階段性、學期末為時間節點進行評定,給予鼓勵.在評價主體上以學生在口語活動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方法和技能的運用情況列入評價領域,并通過口試對學生的方法運用和能力提升進行評估,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大學語文課程應側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

3考試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考試是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提升的階段性檢測.大學語文的考試打破傳統的單一筆試,采取筆試和口試相結合的方法,既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重視理論知識的運用和技能的提升.

3.1建立科學的考試機制

改革后大學語文內容的豐富性,決定大學語文考試的復雜性,不僅有口試和筆試兩種考試形式,而且涉及的考試內容是繁雜的.大學語文有理論、有實踐,既要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檢測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所以怎樣的考試方式來考查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極為重要.大學語文要打破傳統的、單一的、以知識記憶為主的理論考試,既要測試學生的理論水平,也要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所以應建立全面的、靈活的、科學的考試機制.

3.2制定具體的考核方法

大學語文既要有標準化的筆試試卷,又要有多樣化的口試形式,所以考試的內容要靈活多樣.制定考試的實施細則,使筆試和口試具有豐富性和實用性.

3.2.1制定筆試實施細則

筆試為期末考試的一部分.理論的多樣性也決定筆試內容的豐富性,同時也要做到生動性,就是考試內容的生動,能調動學生的思考,并能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筆試的內容主要包括漢字書寫(包括卷面文字)、常用文體寫作和文學作品欣賞(以中國古代作品為主),以百分分配比例為30%、40%、30%.

3.2.2制定口試實施細則

大學語文的口試分普通話和口語表達兩部分.普通話口試和口語表達中的朗讀考試在教學過程中考核,口語表達中的演講或教學口語在期末考試中進行(非師專業演講,師范專業講課).以百分分配比例為普通話30%、朗讀30%、演講或教學口語40%.筆試和口試以百分制分配為60%和40%,目的是考核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依據制定的考試細則,建立豐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試題庫.做到考試內容既能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對學生很好地運用語言起到督促、鼓勵的作用.為適應本科院校轉型的需要,大學語文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時數、考核方式等,既要提高大學生的文學修養,也要體現未來職業的需求,加強大學生語文基本技能的培養,使文學素養和語文技能并重,體現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作者:馮常榮 王如辰 單位:白城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洪.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2]王麗芳.院校轉型背景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5(9).

[3]王春鳳.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1(3).

[4]馬懷強.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思考[J].銅陵學院學報,2010(3).

[5]李艷麗,陳方紅.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與教學改革[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4(3).